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哲学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锋精神是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雷锋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这是雷锋对共产主义忠诚信仰的表达。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的“一滴水”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将“小我”融入“大我”,积小善为大善。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潮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当代雷锋”郭明义、“雷锋奶奶”靳国芳……一个个先进典型,透射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光芒,见证着雷锋精神的实践力量。在雷锋精神的赓续传承中,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向善向上蔚然成风,一代又一代人书写着不同的雷锋故事,为伟大变革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1)学习雷锋精神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3)在学雷锋月,某学校准备开展以“向雷锋学习,树校园新风”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为该学校开展此项活动拟定一个方案。要求:①主题明确;②结合学科知识,说明目的意义;③15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互联网已深深融入亿万群众的生活之中,正能量网络精品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让正能量声量更大、主旋律更高昂,进而鼓舞、激励、引领人们,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近日,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揭晓,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脱颖而出。在这些正能量网络精品里,我们听见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看见挺膺担当的青春榜样。西藏山南军分区某团在海拔4800多米的哨所,常年冰雪封裹、寒气袭人,一茬茬戍边官兵用青春和忠诚守护着祖国的边防线。无独有偶,选调生阿泰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扎根祖国北疆边境呼伦贝尔草原,在基层经风雨、长才干……许多“90后”乃至“00后”成为故事的主角,他们勇担建设祖国的使命,一次次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用青春奋斗汇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中国网络正能量,汇聚合力筑梦新时代。通过正能量作品,我们看到无数凝聚力量的榜样人物和奉献身影。其中既蕴含着强劲的榜样力量,也诠释着平凡人的坚守奋斗。展播活动就是将这些人物、事迹、作品汇集到一起,让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正能量“裂变”于网络空间之中。当有越来越多人点赞、关注他们时,也会推动更多人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激励、鼓舞更多人勇毅前行。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性原理,分析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中国正能量。
(2)中国网络正能量,汇聚合力筑梦新时代。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凝聚强国力量,共铸复兴伟业”。中国梦,是民族梦,是国家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需要每个逐梦人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某班拟举行“强国复兴有我”主题班会,请你撰写两条发言提纲。(要求:每条提纲不超过20个字)
7日内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北省曲周县,曾经近40%耕地都是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楼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曲周的真实写照。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到曲周,开始了治理盐碱的战斗。他们查阅大量文献,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盐碱地的土壤和水质进行化验,摸清了当地地下水盐运动规律,总结出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水盐运动”理论,提出了从地下碱水入手,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不懈奋斗,到1980年代末,曲周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全县粮食单产由1972年的每亩73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每亩237公斤。同时,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进入21世纪,曲周人民又面临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难题。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又来到曲周。他们在乡村建起“科技小院”,聚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同时开展成果普及和转化;他们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会用无人机,也会直播带货。自2009年以来,曲周 科技小院研究、引进25项关键技术,使全县40多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200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以上。“科技小院”的核心理念是:实和思。实是头顶帽子下地,首先成为农民;思是把农民的田地放在自己心里。在科技小院,学生是研究生,要搞研究、写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曾经寡言内向的学生,如今面对几百个老乡能自信大方地讲两小时;有的学生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洗衣做饭样样精通,惊呆了来探望的父母。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如何推进盐碱地治理的?
(2)“科技小院”师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范,结合材料并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 对此加以说明。
(3)班级将召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主题班会,请你写两条发言提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至深。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一消息愈发引起民众对春节的关注,其中,呼吁解禁燃放烟花爆竹的声音越来越多。

2023年初,河南、广东、山东、辽宁等多地将“禁止”改为“限制”,规定民众在特定时段和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通过细致的规定引导人们科学适度燃放烟花爆竹,曾引来一片叫好声。正如有媒体的新闻评论所说,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无非是出于环保压力和安全隐患,但我国在环保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而划定可燃放的时段和区域、做好安全措施,也已是各地的成熟经验。

不少网友对燃放烟花爆竹持支持态度:应该适度放开烟花燃放禁令,这既是大家的呼声也符合我国的传统。有网友表示“建议划定区域,让大家注意防火安全,不能因噎废食”,但也有不少网友出于安全和环保的因素,反对解禁燃放烟花爆竹。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述对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认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联合国大会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意义。
(3)小明与美国高中生Jane是多年好友,春节期间,Jane计划到小明所在的城市旅游。小明准备送给Jane一份带有中国春节色彩并表达自己美好祝福的礼物,但拿不准主意送何种礼物。在礼物选择上,请你给小明提个建议,并说明理由。
2024-05-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四)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24数字“一带一路”文化出海高峰论坛,旨在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创新,把展现大国气质、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在海外线上渠道传播,让更多的海外民众听到中国声音。

技术革新、载体更新、话题创新,文化出海成果丰硕。良渚、宋韵、诗词,从风雅颂歌到梅兰人竹菊……借助第19届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平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同时,网文、网剧、网游等新载体,承载着东方神韵,在全球刮起“中国风”,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

电视剧《人世间》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真实的变迁和飞跃,满足了当下世界迫切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的需要。全球风行的《三体》系列小说,借用古典文学、神话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对于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担当。在某网游中,全球玩家可以在游戏世界里体验“彩鹞栉春风”的浓浓中国风情。这些能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文化作品,本质上诉诸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最朴素的、最具通约能力的情感。这些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性视野,受到全球欢迎。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令出海有着不同的策略,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最大公约数”。文化出海,并不是单一维度的传播,而是要真正在世界范围内直抵人心,跟全球用户形成情感共鸣。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分析中国文化是怎样成功出海的。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我国文化出海的意义。
(3)如何通过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国时代变革,始终是文化出海的重要使命。请从唯物论的角度为文化出海走得更好更远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红毯到秀场,明星把它当作活动“战袍”;社交平台上,穿搭博主纷纷测评推荐;热门景区里,许多人着“新中式”拍照打卡……“新中式”从小众爱好到爆火出圈。看似一夜爆火,但“新中式”的走红,绝非一日之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人对传统服饰感兴趣,有人戏称为“血脉觉醒”。顺时应势,改良汉服使之满足更多人的日常需求和审美意趣,成为行业的必然选择,也由此打开了更大的市场。“新中式”出圈、汉服走进大众视野,可以说是消费者与市场双向奔赴的结果,带动传统服饰焕发时代光彩。

典雅而不厚重,独特又不浮夸,好看又实穿的“新中式”,在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衣橱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新中式”走红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中式的美,并且“新中式”还扬帆出海,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载体。

不只是服装,“新中式”的风还刮到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美妆时尚等多个领域,创新着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新中式”的流行,就像是一扇窗,为人们开辟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新渠道。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新中式”走红出圈的意义。
(2)以“新中式”为代表的血脉觉醒是对创新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加以说明。
(3)“新中式”这股风,源于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的一句“中而新”,如今“新中式”正成国人热捧风潮,万物皆可新中式,请你为新中式+设计两套方案。
2024-05-22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暑期,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热出圈。整个影片就是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穿越旅行,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豪杰群贤毕集,唐风唐韵、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舞蹈书法陆续呈现,让整个大唐都活了过来。为更好地还原历史和细节把控,剧组阅读了100多本相关历史书籍,走访了陕西、四川等地,还请了专家坐镇。在电影中,黄鹤楼、胡姬酒肆、岐王府这些重要的场景都是有考据的,一些招牌的字体、见面礼仪、民俗也都经过仔细考究。

对于孩子来说,《长安三万里》提供了“打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全片出现的48首唐诗均入选中小语文课本,当《静夜思》《登黄鹤楼》等唐诗在片中展现时,影厅立刻热闹起来,不少孩子情不自禁跟着吟诵,大银幕内外的“对诗”成为独特的观影体验。影片展开了对友情的讨论,对责任担当的讨论,披着大唐的锦绣外衣,讲述严肃的关于时代、关于成长的主题。

《长安三万里》上映近一个月累计票房破16亿,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是其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关键,也激励了更多动画电影创作者们参与相关题材的创作。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长安三万里》火热出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2)《长安三万里》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运用矛盾同一性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3)中国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请写出两句包含哲学思想的中国古诗词,并分别指出其体现的哲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和新时代文化建设实际,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直面世界文明发展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重要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重大创新观点上,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原创性、突破性的理论观点,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文明传承的内在规律,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3)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创造延续文明生机,以对话推动文明进步,以共生塑造文明未来。请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2024-05-1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政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世纪初,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浙江农村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脏、乱、差、散”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明确提出“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在实施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加强整体规划,逐步在整治范围、内涵上不断延伸拓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齐头并进,一体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率先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创新发展之路、“城乡共繁荣”的协调发展之路,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貌,重塑了业兴富民、政通人和的乡村风貌。

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乡村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非遗”展厅、村史馆等文化阵地,普及乡村文化,展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村里的图书馆、咖啡馆、艺术馆越开越多,各类乡村文体赛事如火如荼。

(1)坚持系统观念与系统方法是“千万工程”成功的重要保障。结合材料与哲学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和文化作用相关知识,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意义。
(3)全面乡村振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请你就中学生如何参与乡村振兴提两条建议。
2024-05-1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政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材料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探索时代课题、回应时代挑战,充分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1)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分析说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是怎样展现出强大伟力的?
(3)某校拟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教育”主题活动,请你就活动形式提两条建议。
2024-05-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