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3 道试题
1 . 2024年2月,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启动网络展播投票。文字、图片、音视频、专题专栏、主题活动,每一个类别的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都会带着人们回顾不平凡的2023年和这个时代的故事、精神,为人们增添无穷的力量。这说明(       
①只有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文化        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
③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如实反映        ④人们需要优秀文化来丰盈自身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21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政治试题
2 . 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许多种动物图腾的综合体。作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变化多端,秦汉龙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飘逸洒脱,唐代龙华美富丽,宋明龙威严至尊。由此可见(       
①一定的文化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实践中
②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③“龙”文化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鲜明特征
④“龙”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氏”与天帝战,头颅被砍,仍以双乳为目,肚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由此产生的“干戚舞”,是执盾与斧以再现战争场面的群舞,与部落战争相关。这表明(     
A.干戚舞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B.舞蹈文化的创作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C.舞蹈作为文化载体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D.干戚舞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技艺因时而变
2024-03-11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如果说京剧为官府大雅,那么黄梅戏则为山野文化。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边界地区的采茶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培育了这朵“山野奇葩”。由此可见(       
A.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B.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D.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的
2024-01-0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第四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当前,短视频创作题材更加生活化,田间地头、寻常巷陌、日常生活成为创作者的舞台,田园生活、手工技艺、非遗传承、诗词创作、国风动漫等都在线上的虚拟空间中化身可供他人欣赏的文艺作品,获得一大批喜爱者的簇拥。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③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维
④科技与文化融合活跃了文化市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块牌子、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份追求。创建文明城市要坚守为民初心,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将文明创建创进群众的心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才是城市文明永恒的追求。这表明(     
①文明重在创建,使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文明能塑造人生,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文明城市的建设者,同时又是城市文明的享用者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7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科技部支持下,自2001年启动预研究以来,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在早期就形成了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断的三大特质。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不断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了人类的出现就自然有了文化
③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能够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     
①文化教化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
③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④一定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3-12-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版本,除了统一书籍的不同印本,从早期刻符的甲骨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从碑帖家谱到钱币票证、从手稿手迹到民间工艺品……古今中外,凡是留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视为“中华版本”。

我国自古就把版本保藏、传承放在重要位置,版本专藏机构绵亘千年。中国国家版本馆历时三年建成,“一总三分”四馆共同构建了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在这里,除中华古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出版物,人们还能看到革命文物和当代版本,如从1888年至2018年出版的36种语言1140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一家三代的57本家庭账本、9个版本的《村规民约》、扶贫干部158本扶贫笔记、华为芯片、吉利品牌第一款电动汽车的参数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中华版本建设的文化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锔艺是民间绝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门文化技艺,指的是专门修补锅、碗、盆、缸等民用器皿和瓶、壶、杯、罐等精工器皿的手工技艺。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指的便是其中的锔瓷这门手艺,民间常把锔艺称作变废为宝的绝活。锔艺所具备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符号,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的艺术资源。锔艺源起于物质贫乏时代,在生活环境逐渐改善后,对修补理念的淡忘,使人们渐渐淡却了珍惜的概念。以此而言,锔艺“延续生命”的功能可以提醒我们在物资丰厚的今天仍然保持惜物之心,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

“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和叮叮当当的声响,至今仍深深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有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锔艺必然走向消亡,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