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中华文物的回归,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

材料一   2023年10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为了更好反映文物回归问题,短剧创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来自中国的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时,带回了在屈辱年代被非法运往英国的中国文物们的一封封“家书”,表达了文物们返回中国的热切愿望,字字戳中网友的泪点。

材料二   文物回归“道阻且长”,但我国追讨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从2014年至2023年,我国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2023年8月25日,瑞士向我国返还了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这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我国追讨文物为什么能不断取得成功。
(2)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知识,对“文物回归,实则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这一判断的逻辑性质作简要分析。
2023-12-12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促文化交流,勾勒文化画卷◆

杭州,化身为一座激情鸣响的舞台,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共同勾勒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大画卷。

武术、藤球、板球、柔术、克柔术等5个项目分别代表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地域特色,这些非奥项目丰富了亚运会的竞赛内容,诠释着亚洲体育、亚洲文化多元之美,是亚洲文化兼收并蓄、充满活力的生动写照。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杭州亚运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说明杭州亚运会是如何勾勒世界文明大画卷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良渚、宋韵、诗词、丹桂,从风雅颂歌到梅兰竹菊……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揭开神秘面纱,满满的东方文化元素“刷屏”现场。

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分《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个篇章,给世人呈现史诗般的画卷:我们踏着历史的河流从远古走来,良渚玉琮开启文明的曙光;沃野渔歌唱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故事;宋韵与芭蕾共舞,音乐剧与越剧同歌,独具创意地渲染杭州独特的文化底色;金桂飘洒丰收的喜悦与夺冠的祝愿,年轻的心在欢快地跃动;钱塘江大潮灌溉大地之树,让不息的生命蓬勃,希望的色彩铺满辽阔的空间;线上超亿的“数字火炬手”与场上火炬手共同点燃亚运会之火,让人感叹同爱同在的魅力以及艺术与技术交融的惊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知识,说明杭州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何以惊艳观众。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几千年,多数国外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很多外国人喜欢我国的京剧、书法、古诗词及孔子思想等传统文化。但仍有少数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误解、误读。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幸运和成功”等象征意义,它在西方常被理解为邪恶的化身。有人把中国近年的发展比喻成“中国这条东风巨龙在腾飞”,这句话被西方一些人误解为“邪恶的中国要称霸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讲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方案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列出12个方面的重点调研内容,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材料二   在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间,文艺工作者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不少作品以文化自信心为文化自强力奠定基础。如《唐宫夜宴》《芙蓉池》等系列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大众媒介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表达方面走出新路:有的作品由文化自强的提升而返身夯实文化自信。如影片《长津湖》等中式战争大片,在全景式战争中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熔铸出现代中国人民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强盛形象。展望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者将面临新的使命,这就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锐意推进文化自强,努力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力的精神力量。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调查研究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意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

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3-06-14更新 | 7752次组卷 | 49卷引用: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轮复习训练政治试题(必修四)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我国宣布一份包含32项务实举措的成果清单,其中包括 “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发起农耕文明保护倡议”,2022年7月17-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农业。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意义
(2)某同学应邀参加振兴乡村文化模拟论坛,拟以“文化繁荣,乡村才能振兴”为题,撰写一份发言稿提纲。运用所学《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帮助该同学续写完发言稿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内在逻辑一致。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在150字左右。

文化繁荣,乡村才能振兴

各位朋友:

振兴、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对发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丰富物质生活,更能大大充盈村民的精神生活。我国乡村众多,文化基础、民族背景、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入新时代,为振兴乡村文化,我们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4-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联合考试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这正是对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发展动力或路径的一次重要的话语调整,对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次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引人注目地新增了“文化自强”的意涵,形成“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新话语方式。

在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间,文艺工作者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不少作品以文化自信心为文化自强力奠定基础。如《唐宫夜宴》《芙蓉池》等系列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大众媒介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表达方面走出新路;有的作品由文化自强的提升而返身夯实文化自信。如影片《长津湖》等中式战争大片,在全景式战争中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镕铸出现代中国人民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强盛形象。展望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者将面临新的使命,这就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锐意推进文化自强,努力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力的精神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分析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新增“文化自强”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在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间,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指引我们改变命运--站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引领我们创造奇迹--富起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指导我们开创未来--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材料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再一次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说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依据。

10 . 2022年11月8日,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隆重开幕,由此开启了一场场陶瓷文化盛实、经贸盛典。

流光溢彩,烨烨其华;千年瓷都,生生不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到享誉世界的国际瓷都,1700年的制瓷史,江西景德镇宏大历史上的每一个前进脚印,都在书写一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奇,都在讲述着从小写的“china”到大写的“CHINA”的故事。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遗产保护与活化,中外陶瓷文明的交融互鉴、共生共荣,在本届瓷博会上得到充分彰显。瓷博会不仅是一场“买全球、卖全球”的经贸盛宴,也是一场全球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的文化盛实,这场盛会让景德镇走向世界,也让世界爱上景德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举办国际瓷博会的文化意义。
2023-02-08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