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遗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灌溉工程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灌溉类型最丰富、工程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我国已有三十多项工程成功获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少水利工程至今仍在护佑安澜,泽被一方。从3600多年前的商代都城灌溉渠系,到2200多年前的淮阳井灌模型,再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的发展见证着古代先贤独树一帜的治水智慧。四川都江堰的鱼嘴分流、弯道排沙,设计精妙;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巧妙利用地下水循环,科学高效,其中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材料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需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突出阶段性,对尚处于“脏乱差”阶段的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是当务之急,当美丽乡村基本建成时,应适时启动村庄经营,践行“两山”理念,并注重长期治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二是要完善制度保障,尤其是在推动村庄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三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不同市场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做大乡村“蛋糕”,同时要加强政府调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分好“蛋糕”,实现村、村民和市场主体三方共赢。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保护与发展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价值。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分析如何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某村正实施“千万工程”,为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千万工程”建设,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突出主题,文字优美,具有宣传和鼓动性,每条不超过20个字。
2024-05-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这里出土的以甲骨文、青铜器等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全面、系统地展现出三千多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人类文明史上重要历史阶段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2024年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展陈文物数量之庞大、类型之齐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

作为遗址博物馆、考古博物馆,殷墟博物馆通过整体展示遗迹和一个遗迹出土的所有文物能够更好诠释商文明。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这些部分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同时,作为一座考古博物馆,新馆展陈不再是单个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成组器物的全方位呈现。无论是妇好墓的铜爵,还是从亚址墓、马危墓等出土的器物,都是成组地与观众见面,让人更好感受殷商文明的全貌。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1928年,中国考古者在洹河沿岸铲起第一锹土。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90多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考古人持续不断的发掘研究,沉睡三千载的商文明走入公众视野。如今,殷墟已成为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随着殷墟博物馆新馆的落成,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实现一次系统梳理和有力呈现,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也迎来了新起点。

(1)殷墟博物馆新馆能让人更好感受股商文明的全貌。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殷墟博物馆新馆落成对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3)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着力健全保护机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改革,形成工作合力。着力完善保护机制,保留历史原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着力推动文明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说明我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3)某学校拟举办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请你为该活动写出两条宣传标语。
要求:切合主题、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个字。
2024-04-0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政治
4 . 2023年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开幕。本届大展以“一辈子·一件事”为主题,设有非遗美食品鉴展、金属工艺作品展、刺绣类作品展、草柳藤编织类作品展、雕刻类作品展5大展区。这表明(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
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2-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98年,浙江宁波余姚开始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探索实践。2003年,司法部、民政部总结推广宁波等地法治建设的做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意见》。2006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提议下,省委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描绘基层法治建设“富春山居图”。之后,在浙江大地上涌现了22个国家级、306个省级、964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在全国首创“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阳光村务八步法”等法治经验。在此基础上,浙江出台了《法治浙江建设规划(2021-2025年)》,期待这幅“富春山居图”越绘越美。

材料二   吉安有众多红色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资源,被称为“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革命遗址位于武功山南麓,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在“守护红色军事文化史迹”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中,吉安检察机关联合杭州军事检察院对该遗址进行全面寻访调查,共寻访革命遗迹和红色文化遗存60余处。这一经验做法也被地方立法所采纳。新出台的《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对红色文化遗存从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为保护红色文化遗存提供了保证。


(1)结合材料,分析浙江法治乡村建设的过程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用法的形式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意义。
2024-01-1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6 . 2023年11月4日,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4个工程成功入选。我国古代很多灌溉工程遗产都沿用至今,并仍然发挥着较大作用。我国重视灌溉工程遗产的意义在于(     
①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需求
③创新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④彰显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1-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7 . 2023年8月28日,日前,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出席瑞士联邦文化总局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仪式,与瑞士签署返还协议,并接收5件文物艺术品。它们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2023年10月,在唐山鸿宴饭庄南湖美食广场冀菜研发基地店,路北区扶轮小学100多名师生,聆听饭庄86年奋进历程讲解,观摩制作美食的神奇技艺,品味中华老字号独特风味,弘扬中华传统非遗饮食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师生们的心里,将慢慢生根发芽。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推动中华文化自信自强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④彰显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民族音乐会《长城》是文旅部重点资助剧目,通过多元化的民族器乐呈现和不同音响的组合,既塑了长城的“形”,又铸了长城的“魂”。打击乐的有机组合表现了长城的磅礴气势,二胡的揉弦与颤音再现了长城的细腻,长线条、长气息乐句塑造了长城的绵延和壮丽……通过音乐作品,长城这一静态的古代建筑变得灵动而有魅力,长城的精神内涵和背后的历史文化也得到阐释和传播。这表明(       
①不同事物之间存在共性,音乐和古建筑之间存在共通的美学信息
②抓住事物的不同之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可以“移植”和借鉴
③古建筑和音乐的有机融合,是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必由之路
④要在保护中发展文化遗产、在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题中应有之义。自“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博物馆利用先进的高精度三维扫描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实现对文物的三维建模,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这说明(     
①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改造腐朽文化,赓续民族文化
②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文物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④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2023-11-1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校际联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