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和讲话中强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好人建设”和道德模范推荐活动,涌现出一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模范人物。仅就2015年,就有2人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当选第四届福建省道德模范,位居全省各设区市前列。
(1)在学习材料内容时,有人认为,丰富精神财富就是要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的知识说明理由。
(2)某社区准备依托社风家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请你为该社区拟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朗朗上口。
2016-11-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三明A片区高中联盟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2 . 探究题: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备爱社会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根本。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给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早已成为教育部门与全社会的共识,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多年教育模式的转向一直步履维艰。有人提出学习西方考试模式,减少全国统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一系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措施直面教育热点难点,特别是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再次引起了广大考生的热烈争论,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
材料二:教育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话题,从孔子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私塾教育到今天的网络教育,从唐代的遣唐使到今天各国互派流学生……人类享受着教育,发展着教育。
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教育的知识说明推进教育改革的理由。
利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推进教育改革?
(3)教育改革少不了对国外教育的借鉴学习。请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谈谈你对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借鉴、交流与融合的认识。
2016-11-2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安徽省淮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3 . 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
(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遍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
(3)端午节即将到来,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