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狱特征、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2020-12-14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沈阳二中、抚顺二中、沈阳市一二O中学、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20-21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2 . 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敦煌的女儿”,她奋斗了56个春秋,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守住了文化之根。樊锦诗让敦煌莫高窟既“活”又“火”。她积极与国际文物保护机构合作,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创立了“数字敦煌”,通过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通过为青少年办学堂、把敦煌的美送到大学等方式,吸引年轻人走近莫高窟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的知识,谈谈如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2020-12-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课时同步练》(部编版必修4)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和流。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方面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2020-11-26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汾阳中学、孝义中学、文水中学)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落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如今古村落在快速消失,依附于其上的文化也在迅速瓦解。有人对此“痛心疾首”,感叹“依依墟里烟”、老牛耕作的景象不再;也有人认为人类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再到现代的信息社会,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被淘汰,村落作为村民居住的载体也会自己消失,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最好还是让村民选择他们的居住地、选择他们的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应如何对待传统村落文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4月,习近平在大同考察了城西武州(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材料一: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距今已近1600年。这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之后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圣地,历时近70年完成。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云冈石窟早期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在云冈石窟,习近平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材料二: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告诉《时政新闻眼》,云冈石窟的病害主要来源于雨水冲刷和山顶渗水,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疏通山顶上的水道,并对岩石裂缝进行环氧树脂粘接,防止渗水。

2018年10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第12窟“音乐窟”。这座高9米、宽11米的大窟实现了积木式拆装,5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拉运,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


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对云冈石窟“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短视频、直播业等的发展,捧红了各类网红。而这众多达人中,李子柒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她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美丽如画的中国乡村里,她用舒缓的述说告诉你如何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节日美食;可以看到她在古朴宁静的田园中,娓娓道来时令节气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到她在细致耐心地讲解中,展现中国木活字印刷术、中国古法墨和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她的视频让人觉得很真实,她很多干农活的把式,一看就不是演的;她的手远看很细腻,拉近了看很粗糙。她把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借助于现代视频制作技术与社交媒体呈现出来,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系列的创新,更具有打动人心、引起情感共鸣的力量,比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天然美食的青睐、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祖孙亲情的动容等等,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窗口。截至2019年12月12日,李子柒在境外最大的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上的粉丝量达到749万,有着比肩世界知名新闻广播机构BBC(561万)、CNN(796万)以及FOX(386万)在该平台的粉丝体量,其感染力之强可见一斑。央视评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讲好了中国故事。”

材料二   作为这样一位顶级流量的网红,自然非议也是非常多的。有不少网友爆料李子柒以前从事过酒吧歌手的职业,这与她邻居妹妹、仙气十足的样子反差过大。2019年12月5日,一篇《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了?》的原创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文章用李子柒735万的粉丝量与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792万的粉丝量进行比较,并引述大量外国网友的评论,由此得出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这样一个结论。


(1)“李子柒现象”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火起来”。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2)结合材料,请你对李子柒的网络视频遭到网友的质疑和非议这一事件,写出两点看法。
2020-10-14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统编版必修4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基础过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折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
2020-10-11更新 | 247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8 .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2020-10-06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统编版2019 必修4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1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医、西医是两套医学,各自有各自的长处,而中医药参与诊疗成为我国抗击疫情一大“亮点”,治疗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为处于疫情中的民众带来了希望,也受到了世卫组织的点赞,更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在本次抗击疫情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积极推动中医药救治病人。他提出对四类人群(确诊、发热、疑似、留观)采取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给予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相同病因、相似症状,对大量患者只能用通治方药普遍服用。这些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成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导。在后期,张院士又开始积极探索中医在患者后期康复干预的问题,要对治愈患者进行康复评估等研究。同时,张院士还不忘将抗“疫”经验和药方分享给全世界,多次与其他国家医护人员视频连线,进行中医药抗击疫情的交流。

张院士和数万名在武汉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一样,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忘我工作,甚至在武汉指挥战斗期间,因病摘除了胆囊,成了一名“无胆”英雄。但是张院士的一段话却让人印象深刻,张院士说:“保护、传承和促进中医发展,是实施中医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想提醒的是,疫情过后也别遗忘了中医药。”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弘扬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文化价值。
2020-09-18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政治新教材同步课时AB卷》部编版必修4第03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A卷基础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株小草(青蒿素)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

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中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医疗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有效延缓了人们从亚健康迈向疾病的步伐,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如今,中医药巳传播到全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从砂锅熬汤到颗粒中药,从膏丹丸散到注射针剂,从依靠五个指头到借鉴现代医疗影像技术,中医药一直吸收西医药优点与时俱进。2019年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纳入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分类,标志着世界卫生组织对来源于中医药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中医药所代表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瞩目。


有人认为:“中医药只有不断西化,才能走出国门繁荣世界医药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020-08-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新教材知识讲学》部编版必修4第08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核心素养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