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 . 习近平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日之中国,虽然已经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自找苦吃”的精神品质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展示出全新的时代内涵。“自找苦吃”的精神(     
①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②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
③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魂聚力
④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09更新 | 15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地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2 . 柘荣剪纸始于唐、盛于清,随中原士庶南徙而流入,保留了中原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的特点,剪纸外形随意挺劲,质朴粗犷,布局轻松写意。在后期发展中,柘荣剪纸受南方剪纸风格影响,细节处理上更显严谨、秀丽,由此形成了兼具粗犷随性之外形、细腻柔美之细节的独特艺术魅力。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     
①勇于吸收一切外来文化成果
②在交流交融中丰富和发展
③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具有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2-14更新 | 293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4年新高考政治【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模拟试题(福建专版)02
3 . 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这彰显出(     
①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可以使其更具魅力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2-22更新 | 296次组卷 | 35卷引用:2021年高考政治押题预测卷(福建卷)02
4 . “立”意为“开始”。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恰逢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中国式浪漫”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开始。14句诗词古语,饱含中国人的诗性情感,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穷智慧。这(     
①促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展示了中华文化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③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上的积极价值
④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泉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宋元时期的泉州还被称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公元1014世纪,即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和谐共生,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代表就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等宗教设施,它们反映出泉州一度汇集、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这些古迹及其相关环境印证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繁荣和辉煌。


(1)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宋元时期的泉州能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的原因。
(2)后申遗时代,如何守护好泉州古老的文化遗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请你围绕这一焦点向政府有关部门写一份建议书。
要求:紧扣主题,逻辑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不少于150字。)
2022-05-3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平一中、永安一中2022届高三毕业班联考政治试题
6 . 门墩(如图)是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门墩雕刻多以汉语谐音表意。如“鱼”与“余”“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穗”与“岁”、“瓶”与“平”、“鹌”与“安”谐音,表示年年平安。这说明(     

①门墩具有实用价值,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与幸福的希冀
②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会影响门墩雕刻的结构和造型
③石雕艺术映刻着历史的意蕴并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功能
④门墩具有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包容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的海报设计,一半是火红色的“鸟巢”,一半是白蓝色的“冰丝带”,它们是北京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场馆建筑,它们紧密相连,组成了无穷大的数字符号(∞),展示了14亿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无穷能量传递奥林匹克精神、邀请全世界共赴冰雪之约,共享体育盛宴。这一设计(     

①彰显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②通过形式创新赋予文化不同内涵
③强调了文化的影响来自文化传承
④展现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姿态
A.①④B.①③C.③④D.②③
2022-05-08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2届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测(三模)政治试题
8 . 乡土民间艺术里,有中华文化的根脉,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某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建议,让更多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进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这一建议的合理性在于(     
①为传承好民间文化提供有效载体
②促使中华文化保持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能够满足学生对现代文化的需求
④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福”字,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字之一。在《说文解字》中“一”是“房梁”,“口”是“人口”“田”是“田地”。所以,人们认为“福”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愿望——有房、添人口,有田地。还有民谣来说福字:“一口田,衣禄全”,是把福的“示”部写成“衣”字,认为衣食足了就是福。由此可见(     

①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标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100多年前,编结之法由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沿海城市,中国匠人将之融入本土传统结绳技法,变换出不同的针织手法和样式。经代代流传后,许多丰富多彩的编结技艺得以融汇发展。由此,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渐渐自成一家,并于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形成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
②中西方文化融合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编结技艺创新植根于外来优秀文化之中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