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代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高中生小王用表格的方式列出了自己与父母在某些方面的代沟(如下图)。他认为,只有老一代真正地理解和尊重年轻一代,才能消除代沟,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父母
关于剩菜不能浪费,热一下照样可以吃剩菜的归宿应该是垃圾袋
关于早起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静止
关于审美你看中哪一件衣服了? 我看中你最讨厌的那一件
关于网名云淡风轻站在记忆的边缘
关于个性你为什么总要和别人不一样?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反驳小王的观点。
7日内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二模考试政治试题

2 .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1)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023-12-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2 运动的规律性
3 .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运动的含义是什么?谈谈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2023-12-2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是五四运动102周年。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多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继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多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强调,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与100多年前的中国青年运动相比,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方向和使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从规律是客观的角度,说明如何处理社会发展和青年运动之间的关系。
2023-12-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太空对接

在轨航天器必须具有一定的速度,才能保证不掉落地球。而对接又怕很快的速度会使两航天器相互找不到,或相互碰撞,从而难以完成预定目标。

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后,要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首先要进行多次变轨,使问天实验舱到达与天和核心舱相距52公里的位置。在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交会之前,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达到每秒几公里,而在两舱对接的最后关头,它们的相对速度降到每秒0.1米。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运动的有关知识,分析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所蕴含的哲理。

★中国航天自信“问天”,奏响探索乐章

“问天之旅”是一次自信之旅。这种自信,既体现于延续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向的“习惯”——发射前精确宣布发射时间,实际发射时保持分毫不差;同时也反映在迎接和战胜新的挑战之中,大发射塔用大火箭把大航天器送入太空,航天人怀揣自信又干了一件大事。打开“天宫”画卷,时光铺陈的不仅是一个个航天器穿梭太空的轨迹,更是中国航天人一次次以自信和豪迈在太空刻下的中国印记、写下的中国奇迹。


(2)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哲学知识,围绕“自信之旅”这一主题写一篇感悟。要求:学科术语运用准确;突出主题,逻辑严谨;150字左右。
2023-11-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政治试题

6 . 在学习《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这一课内容时,某校高二年级学生收集了一些材料,并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材料一   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神创说。但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不断地对神创说进行批驳。科学每发展一步,宗教神学就失去一块阵地,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现在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人们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材料二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模拟人脑的活动来研制出先进的机器人,2023年2月,ChatGPT火爆全网,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不同于以往的AI形象,ChatGPT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用拟人语气和你互动,甚至可以写代码、写脚本、制定商业提案等之前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升级,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有意识可替代人的工作”。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病毒、瘟疫其实一直与人类相生相伴,而病毒、瘟疫也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如公元2世纪中期罗马帝国发生的伤寒、天花等多种瘟疫事件,导致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14世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夺去了约2500万人的生命;等等。这些事实证明了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病毒与瘟疫。同时,探究这些瘟疫事件的发生根源,我们会发现,瘟疫事件多与人类过度干预、开发、利用自然有关。因此,有人认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与瘟疫抗争只会适得其反。

材料四   近年来,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在提高执政能力上跃升新台阶。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双减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考察学生对本课时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达到到必备基础知识的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 知识综合(5--7):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相关知识做辩证的比较,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8--11):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察,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哲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2--14):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察,答案不唯一,调度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具体的物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有何关系?我们应怎样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2.纯粹的动物心理能否自发地形成人的意识?意识为什么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3.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4.什么是规律?谈谈你对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看法。
5.“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有同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7.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
8.有人认为,正确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错误的意识不反映客观存在。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9.有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最终电脑可以代替人脑产生意识”。运用“意识”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
10.运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变”与“不变”的理解。
11.有人认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与瘟疫抗争只会适得其反。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对以上观点加以辨析。
12.(1)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2)为落实“双减”政策,某市教育主管部门面向全社会征集有关宣传标语,请你拟定两条宣传标语,每条字数不要超过20个字。
13.小组辩论活动:“电脑能够取代人脑”VS“电脑不能取代人脑”。小组商议,确定立场,展开一场精彩的辩论活动。
14.综合所学知识,以“人工智能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携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控制在250字左右。
2023-09-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多问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第1单元2.1)

7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不满足于对陆地的探索,而是更加关注海洋和太空。然而,尽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们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却只有5%。对我们来说,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海洋的内部,还有漂浮在海面上难以接近的岛屿。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岛,一位旅行者曾经在这里看到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已经在冷水中“死去”的鱼在沸水中复活了!后来,科学家来到这里,开始研究该岛。他们发现岛上有一座火山,附近有一个火山湖,湖水很热。也就是说,这些小鱼可能生活在炎热的湖中,已经适应了湖水的温度。火山爆发时,它们并没有直接死亡,而是被带到其他地方,那里的温度非常低,所以它们变得僵硬,直到遇到热水,它们才逐渐恢复了生命。


问题:
(1)鱼的生活习性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哲理?
(2)鱼在沸水中“复活”是否说明有的事物没有规律?
2023-08-0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主观题-简答题 | 适中(0.65) |
8 . 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023-07-2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1世界的物质性

9 . 据美国两位天体物理学家研究显示,宇宙颜色在过去60亿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从苍绿色逐渐过渡为现在的米黄色。随着蓝色恒星的加速死亡,一些年龄较大的恒星逐渐发出偏红的光芒,在此后数亿至数十亿年后,宇宙的颜色还将逐渐发生变化。


[问题探究]
(1)宇宙的颜色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2)宇宙颜色从苍绿色逐渐过渡为现在的米黄色,还将逐渐发生变化,是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
2023-05-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0 . 材料一   宏观物体在不断运动着,有的显著,如斗转星移、江河竞流、马驰羊奔等;有的缓慢,如泰山升高几百米花了100万年,珠穆朗玛峰升高1600米用了50万年。微观粒子也在不停地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和尚慧能认为一切运动都不过是人主观意识的变化。《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材料三   赏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
(2)结合材料二,说明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3)结合材料三,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赏析《回乡偶书》(一)。
2023-05-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