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5 道试题
1 . 度者,量与质的交汇点和分界线。下图为古代一种“欹(qī)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敬、中则正、满则覆”。这启示我们(     

        虚则欹 中则正 满则覆
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事物的飞跃 ②实践创新的高度依赖于观念更新的程度
③认识和把握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 ④坚持适度原则,不断淬炼“度”的智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2023年5月,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文集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重要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表明(       )
A.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B.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C.理性认识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D.思维对实践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3 . 与下图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最符合的选项是(     
A.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B.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只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研究不调查,就如同闭门造车、向壁虚构,决策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工作,占有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要经过交换、比较、反复,采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才能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才能将调研结果转化为务实举措,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解决群众问题,赢得群众信任。


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以板栗栽培为核心,作物、药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复合种养体系。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创造了立体种养、树体修剪管理、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等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当地农业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复合种养体系可以根据人的需要而变化
②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
③对规律的认识是保护当地农业物种的决定因素
④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正确地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这一判断(     
①以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客观把握了我国的发展实际
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③说明实践决定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④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3-13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期中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多次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了早期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形成以国家意志集中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构建起新中国初期有形之手主导的国内循环体系;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之手在国内循环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逐渐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国际大循环逐渐占主导地位,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国和全球最大出口国,但同时也造成了对外依赖度过高、国内经济严重失衡等问题。进入新时代,根据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又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调整的原因。
2024-03-13更新 | 20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8 . 如图漫画(作者:于冰)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改变       
②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主观选择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朝着对立面转化       
④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实践和主观思维的综合结果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政治试题(A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起点上,我们要增强对“一带一路”科学认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材料一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前行道路上,有顺境也会有逆流,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的知识,说明上述讲话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论启示。

材料二   “一带一路”十年实践,进一步廓清了国内国际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模糊认识;十年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一带一路”建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也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变局中把握正确的航向,在世界大潮流中破浪前行。


(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我们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是如何深化的?
10 . 列宁:“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这启示我们(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和人民的理论D.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