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践的内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什么是“学”?让我们从古老的汉字说起(见下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学”了。到了金文和小篆,基本已具备“学”的字形结构。“学”的上面有两只手,手里拿的是“爻”,“爻”是算筹,是一种算算数的教学工具。再下面是“子”,谁来学习?当然是小朋友!在“子”的上面,还有一个类似房屋的形状,一般认为它代表古代教室。由此可见(     

①“学”字的演变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学”字在融汇多种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形体简化
③“学”的字形结构是对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
④“学”的构字内涵表明学习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视觉中竹子外在形态;“胸中之竹”,是竹子外形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融入了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分析判断;“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的物化结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眼中之竹”是客观的,“胸中之竹”是主观的
②“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二者彼此依赖
③“眼中之竹”上升到“胸中之竹”是认识的深化
④“胸中之竹”转变为“手中之竹”离不开实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从艺术家的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这表明(   
①实践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预期目标能否实现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往往不完全一致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9-11更新 | 972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3 . 材料一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材料二   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探究任务]
(1)材料一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谈谈你对认识的理解。
(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的观点?
(3)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实践有哪些特点?
2021-08-01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导学案》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