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全景展示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生长、流传、变化的历程,介绍茶文化对世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播出后获得普遍赞誉。
该片秉持“中国视角,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通过中国的一片小小茶叶,向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不论是云南茶祖节大祭,还是寻得宋茶精髓的日本茶道,或是自成一家的英国下午茶……茶道在世界各地均形成了以当地文化为根基的“茶文化”;该片在带给观众有益的茶文化知识和启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茶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分享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领略了各国茶文化的魅力。
该片立足新时期文化发展要求,今选取了多位“茶人茶事”,展示与茶相关的历史风云、人生追求。北京人刘驰前往海外寻访曾祖种茶做茶的印记,折射出中国茶光耀异国的历史;张天福老人不仅发明中国首台揉茶几,还在百岁之年致力于推广有机茶的种植,在他身上做茶和做人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大学生曾忆馨弘扬茶文化的梦想……片中每一位茶人,都因茶而具有了生命的醇香,在生活中彰显出人性的朴素、高贵和美丽,给予观众“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和洗礼。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该纪录片是如何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促进茶文化发展的。
(2)茶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人认为“中国茶文化就是在时代要求下茶人的精神追求”,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予以说明。
(3)请就如何增强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2 .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海派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继承了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上海开埠后,西方文明在上海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上海话是典型海派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某中学学生在以“上海话现状及发展”为主题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上海话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参与学校活动还是小朋友间游戏,都讲普通话,几乎与上海话“绝缘”,甚至已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了。
(1)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
(2)上海话的传承遭遇“尴尬”。对此有人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没必要保留海派文化。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加以评价。
(3)假如你是一名上海学生,联系实际,就如何通过传承上海话来弘扬海派文化提两条建议。
2016-12-13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南长沙一中学高三上8月第二次训练学科政治试卷
3 .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尽在书中。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事关全民素质和文化强国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谈到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时说,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1)“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请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材料二: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对阅读进行立法,如美国《卓越阅读法》,韩国《读书振兴法》等。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全民阅读战略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据报道,我国全民阅读立法也已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阅读立法”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我国国民阅读水平。反对者则称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请你站在其中一方立场上,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阐明其依据。
2016-12-13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南株洲二中高二上学期月考二政治试卷
4 . 材料一:[文化新常态]2015年湖南省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不断探索,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一中我省是怎样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
材料二:[法治新常态]从反暴恐“新常态”,到司法环境保护“新常态”;从涉法涉诉信访“新常态”,到全民守法“新常态”……唯有法治,才是串连起2014年所有故事碎片的主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步入不同以往的“新常态”。涵养法治新常态必须具有规矩守法意识、公开监督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
(2)结合材料二,从联系观的角度,说明材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016-12-13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南株洲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政治试卷
5 .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材料一: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文化市场消费潜力依然巨大。要挖掘本地的化消费潜力,必须增强本地的文化自信。湖南省委省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一方面根据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建设文化强省;另一方面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劲动力。湖南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省委省政府对内注重深挖湖湘文化的思想内涵,对外提升“湖湘文化”品牌度,今年春节期间,湖南省文化厅调派精兵强将,安排数支小分队分赴澳大利亚、意大利、葡萄牙、保加利亚与捷克等地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让更多的海外人士感受到中华文化与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措施推动了湖南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
材料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靠改革。过去30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仍处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以持续。因此要坚定不移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还要继续抓好户籍、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
(1)结合材料一,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谈谈湖南省在文化强省过程中是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的。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法角度,说明“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6 . 材料一: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材料二:2015年3月1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第3843号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仍在推进中,力求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制度化。但是,对于阅读立法,社会上存在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反对者认为,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1)结合材料一,人们对和谐文化的上述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两种看法的合理性。
2016-11-2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7 . 为顺利完成“十三五”奋斗目标,某市政府认真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有利条件,结合本地区实际,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做好以下工作: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形成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坚持区域联动,不断提升整体效能;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持续办好民生工程,打造美丽城市;继续深化简政放权,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1)结合材料,从公民和政府的角度,为顺利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说明该市政府工作的理论依据。
8 .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
2016-11-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前信息第四次模拟试卷政治试卷
9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一份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2015年,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在瑞典发表的《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演讲中讲述了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从1959年到1962年,她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受命领衔开始抗疟中药研究。她“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她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屠呦呦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她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以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现在,屠呦呦仍然坚持项目研究,她希望通过研究,未来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2)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是国家组织和团队研究的结果,诺贝尔奖不应该颁发给屠呦呦一个人。假如你不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说明理由。
(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影响力的增强。请你就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出两点建议。
10 . 某校高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中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中获得了以下信息:
在对“学习的自我认识”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23.6%的同学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精神状态,对“为什么要搞好学习”缺乏一定的正确认识,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恒心与毅力,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
在对“学习方法”问题的调查统计表明,对影响高中新课程学习效率的因素中,认为“缺乏有效学习方法”的同学 占27.8%,认为急需学法指导。
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从“意识的作用”的角度谈谈“树立正确学习观”的重要性
(2)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宋代苏东坡用的是“八面受敌”法。请借鉴先贤的学习方法,结合你所学有关“联系观”的道理,给高一的学弟和学妹在学习方法上提几点建议。
2016-11-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南株洲市十八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试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