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矛盾的特殊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S市政府印发《S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总体思路围绕“文化旅游新地标、文创科技新高地、国际交流新窗口”目标定位,提出至2025年短期发展目标,并展望谋划了2035年发展愿景。从空间规划上,打造“一核引领,一带聚力,多区承溢”的产业功能布局(“一核引领”即环球度假区带动文化旅游区发展;“一带聚力”即打造北部产业带:“多区承溢”指产业发展备用空间承接更大的环球溢出效应);从产业功能定位上,构建“1+4”文旅商融合发展产业体系(“1”指聚焦主题旅游核心产业,“4”指重点发展培育IP设计、数字创意、潮流体育、演艺娱乐四大细分产业).着力打造国际旅游新消费目的地。《行动计划》重点任务指出,推动文旅和科技融合,打造一批“元宇宙十文旅”场景,引导沉浸式驻场演出场景、元宇宙文旅体验产品;鼓励文旅和教育融合,开发研学旅游路线;加快文旅和体育融合,培育时尚多样体育消费新场景;鼓励文旅与农业融合,构建精品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带。依托副中心图书馆、剧院、大运河博物馆建设,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依托古城保护,推出古城主题文化探访线路。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知识,说明《行动计划》总体思路是如何设计的。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落实《行动计划》重点任务的意义。
2024-02-08更新 | 53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从更强调“稳”,到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所谓“以进促稳”,就是要确立更适宜的目标、出台更统一的政策,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会议提出“先立后破”并将其置于总基调之下,目的应该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之前出现过的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预计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明年经济工作为什么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建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东北是重要一极。同时,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长期的计划经济也积累了不少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要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卡点瓶颈,东北又是重要一关。

202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其中之一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这不仅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新时代应如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同根同源,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在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福建既有天然优势,也担负重要使命。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要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坚持因时因地制宜,支持条件好、优势突出的地区率先试点、以点带面,引导其他地区找准定位、协同增效。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为什么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大为不同。

材料一   由于气候变迁,甲县的耕地沙化严重,为防止土地退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利用泡桐树适应性强、扎根较深、生长迅速等特性,探索出农作物与泡桐树间作的耕种模式,既防风固沙绿化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农田小气候,又促进了农作物增产。经过多年的努力,甲县已经将46万亩(1公顷=1 5亩)沙化土改造为良田,森林覆盖率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8%提高到现在的20.16%,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增收15%至2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激发了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材料二   乙县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粮,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该县为实施森林增长工程,计划五年内植树50万亩(约占该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一年要完成植树10万多亩。为此,县政府制定了《实现“森林增长”的实施意见》。由于适宜造林的土地并不多,为了完成任务,一些乡镇以每亩一年600元左右的价格将已种植小麦和油菜的耕地流转出来植树。有的是农作物与树苗间种,有的是直接将地里的油菜、小麦全部刨掉栽上树苗。这种做法既改变了土地用途,影响了粮食生产,也损害了农民利益,受到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质疑。


(1)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发展经济。
(2)甲县和乙县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成效殊异。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其成效殊异的原因。
2023-08-17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塘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漕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历史沿革的写照。

如今的西塘亦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长中的西塘确立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城”的思路,创新设计了融古典和现代艺术于一体的新式建筑,在古今对接中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风貌的基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风情的净地,游客们领略江南水乡风景的胜地,原住民们发家致富的福地。西塘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西塘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西塘是我们的,也是大家的;西塘是江南的,更是世界的。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知识,分析西塘古镇为什么“是江南的,更是世界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一2035年)》,扩大内需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心的问题。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一方西,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要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协同高效,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内需要统筹好供给和需求、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数量和质量、国内和国际、速度和效益、效率和公平、发展和安全等八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使扩大内需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如何使“扩大内需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区是一座榕荫处处可见、榕叶隐隐飘香的产业新城。在成立不到30年的时间里,该区以榕树般的顽强生命力,成为特色产业云集、实力排名靠前的国家级高新区。

改革开放初期,该区早期建设者们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创新精神,大胆引进TOB(股票公开买卖)模式,仅用19个月就建成外海大桥,创下当时国内同类桥梁建设的最快速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治理严重的白水带炸山采石现象,老干部、老工人代表以舍我其谁、勇.挑重任的担当精神,大声疾呼“公园建不好,我们愧对子孙后代”。进入新时代,该区某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精神,以“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信念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党的二十大后,全区干部群众以实干精神,围绕深化高质量发展主题,抢占“新赛道”,狠抓“大招商”,积蓄更强发展动能。这些时代乐章构筑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城市底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说明该区为什么能够构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城市底色,融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
(2)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该区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请你从辩证法角度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
2023-07-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外部需求不足等困难挑战,在新的赶考路上,福建针对未来将如何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给出了新的答案:未来五年,奋力打造富强、创新、活力、幸福、绿色、平安“六个福建”“六个福建”回答了时代之问,描绘了未来的关好图景,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奔赴“诗和远方”。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说明“六个福建”为什么能精准锚定,驱动福建奔赴“诗和远方”。
2023-03-09更新 | 806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宝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以来的十年,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党就必须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今天为什么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举出新时代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两个具体事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