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矛盾的特殊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日,“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的相关消息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民俗,在中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放鞭炮不仅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凝结着人们的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但是燃放烟花爆竹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如今,随着环保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经验的积累,解禁烟花爆竹燃放的呼声日益高涨。2023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声,全面禁售禁燃烟花爆竹规定应予修改。2023年,多地已松绑“全面禁燃令”,河南、广东、辽宁等地将“禁止”改为“限制”,规定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区域可以燃放烟花,既绽放了年味儿,又活跃经济,引来一片叫好声。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说明“全面禁售禁燃烟花爆竹规定应予修改”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地松绑“全面禁燃令”的积极意义。
(3)请从其他角度为解决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两条建议。
2024-05-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最近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和唯美大气的形式,夺得了“亚广联”电视娱乐节目奖。《诗画中国》以“诗画合壁”的全新样态和视角,让寄托着风骨气节的“诗”与描绘着山河万景的“画”“活”了起来,尽展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中国诗画本身就饱含动态美,无论是宋朝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感,还是清代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中隐藏的“大型京城纪录片”,都在静默的文字与画作中流淌着动态的美。《诗画中国》正是抓住了中国审美特质,运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形态,让诗画动起来。丰富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山水园林移步异景的舞台设计,还是开卷、入卷、品卷、合卷的节目编排的四个环节,为观众至现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以及保留绘画本色的质感和诗歌流韵的意境,尽显“气韵生动”之美。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的文化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诗画中国》的成功之道。
(3)请你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化节目迅猛“出圈”(意即火了、路人皆知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应该是榜上有名的。

《典籍里的中国》舞台上,秦朝博士伏生对于妻子的怀念和对战火逃生的追忆,不仅是简单的史实描述,还可以感受到试图联通古今情感与价值观表达的努力。《唐宫夜宴》节目的细节处处讲究,有趣之余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完美复现了盛唐别样的审美风姿,使观众真切感受到唐代服饰文化之美;唐三彩、鹤莲方壶、簪花仕女图、五牛图等文物元素在舞台的集中呈现,为节目增添历史的厚重感。《唐宫夜宴》的惊艳和“伏生护书”的动情,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多场景变换和舜美设计等舞台创新,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黑科技”,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让“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有了物质基础,也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

从这两个节目的热播中还可以看到,大屏和小屏都是一种传播手段,可以实现融合与互动,让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短视频成为“出圈”的胜负手,传统电视节目中需要针对短视频专门设计动情点和传播点;而长视频则具有完整的知识信息和多元的表达空间,适合集体观看。事实说明,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平台可以平衡不同传媒之间的既有优劣势。只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锐意创新,传统媒体就仍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新舞台上大放异彩。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这些节目何以“出圈”。
(2)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角度,说明大屏和小屏融合互动所蕴含的哲理依据。
(3)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需要喜闻乐见的形式。请你围绕此主题拟定三个具体形式。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2月25日,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认为络病理论是我们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发祥于《伤寒杂病论》,将医和药相结合多学科合作交叉推动了络病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面对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对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时,以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连花清瘟,在应对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方面优势突出,成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性中成药,为全球抗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二   中医药与西医药孰优孰劣?中西医药之争又该何去何从?中医药讲究的是从根部治疗疾病,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提高免疫力,让人体自己战胜疾病;缺点是中药见效慢,味道苦涩。西药服用方便,疗效速度快,治疗周期短,先进医疗设备也能进行准确检查和治疗,让西医一跃成为世界上受众最广的医疗体系;而它的缺点是针对局部进行治疗,且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2023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建立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健全中西医临床协同体系,提升中西医协同攻关水平,“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只有兼容并蓄、相互借鉴,才能把中药从“一筐草”变为“一筐宝”,让中西医药都为民所用、共治百姓之疾,让中西医药完美结合引领潮流,不仅可以更好地疗愈九州大地,更能面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应如何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有人认为:中医药将被西医药取代。结合材料二,请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3)文化需要传承,优秀的中医药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发展。某校为了让中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准备开展相关活动,请你拟定两种活动形式。
2023-06-04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M县古城,古城内的城墙、文庙、县衙、日升昌票号等都是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在非遗领域,M县也逐步构建了非遗传播体系,建立非遗数据库,在非遗展览馆之外形成了推光漆器、木版年画、面塑、彩塑、剪纸等20余个传习所(工作室)。除了传统的静态展览,M县还积极探索通过多种媒介阐释古城的历史文化。如情境体验剧《又见M县》和正在制作中的一些动画片,将古城票号文化、镖局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入其中,用新颖的方式推广M县文化。

M县还将工业用地转变为文化展示用地,植入新的功能。如废弃几十年的柴油机厂,在各方的推动下转变为国际摄影大展、M县中国年等活动举办的文化场所,在此建设的电影宫,则成为M县一年一度国际电影展的主场地。如今,这个工业遗产地不仅成为M县新的文化地标,也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这些活动也为古城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信息量与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吸引了专业人士、年轻创业者在M县聚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M县是如何激活当地文化市场的。
(2)推动古城复兴不能舍弃“历史之根”与“文化之魂”。运用所学的矛盾的知识说明此观点的合理性。
(3)某古城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请你为此写两条宣传标语。
2022-06-21更新 | 43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文综政治试题(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推动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乡村文化,吉林省启动了“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项目建设。搭建了展示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5年来,吉林省共建成乡村博物馆91处。作为“寻根”与“乡愁”的结晶,这些常有吉林印记的乡村博物馆犹如繁星闪烁,点亮了当地群众精神生活,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吉林省农安县辽金时代文化园负责人介绍,辽金时代文化园创建于2014年,根据特有的辽金文化地域特点以及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划分出了辽金民俗文化游和农耕文化游两大主题旅游产品。为了打造地方文化特色,也为了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守护好、传承好,2016年,辽金时代文化园组织专家学者等备建设“吉林印记——辽金时代乡村博物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辽金时代文化园成为了农安县的旅游名片,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在今昔对比中,乡村博物馆成为了追寻村庄历史的好去处,也让记忆具象化、乡愁鲜明化、文化根脉特色化。接下来,我们将做好做实'吉林印记’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十四五”期间,全省乡村博物馆总数将达到150家以上,让文化看得见,让乡愁留得住。”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说。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知识,阐述如何打造吉林地方特色乡村博物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分析怎样做好做实“吉林印记”留住乡愁。
(3)请你就吉林省如何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美丽乡村提出两条建议。
2022-05-08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农耕知识和道德伦理,工业革命以后,学科化、专业化的自然科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造纸、印刷术出现以前,教育的场所范围被限制于私塾、书院等有限的空间,造纸、印刷术普及后,教育的场所不断突破固定的空间。电子技术出现以前,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讲授、诵读、领悟,电子书技术普及后,从早期的影音视频和多媒体技术到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手段方式日益多样。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将得到普及。

材料二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网络游戏催生了一大批网瘾少年,娱乐信息分散学习专注力,网络负面因素对学校教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网络依赖导致独立思考、批判创新能力以及教育中的情感交流,情绪感染下降;等等。

材料三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AI+早教”吸引了不少企业和家庭的关注。儿童机器人诞生,“AI+早教”内容丰富、形式互动,引发孩子兴趣、激发孩子潜能、培养孩子习惯,用于陪护孩子、教育孩子,成为他们的“玩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说明如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3)面对“AI+早教”,有的家庭满心欢喜,有的家庭则持否定态度。对此,你的态度如何?简要说明理由。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材料一:20171017日,是我国的第四个扶贫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更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短短4年(截止2016年底),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些贪腐“黑手”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纪委根据党中央部署进一步加大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监督执纪,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保驾护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材料二:“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是2013113日,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如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在总书记看来;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不能安之若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士,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发出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2)结合材料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方略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018-02-19更新 | 3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地区2018届高三八校第一次联考政治试题
9 .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热播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仁者爱人、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解决人类的“现代病”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对于儒家传统文化,也有人认为,它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皇权统治下发展起来的,他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和“忠”“孝” 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阐释、支撑和服务,现已落后于时代,如果不顾时代的变迁来倡导儒家文化,会导致封建专制主义沉渣泛起,拖延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神马”“ 辣么美”“ 揪狗粮”“ 吃瓜群众”…… 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 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儒家文化的社会价值。
(2)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
(3)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请就此提出两条建议。
2017-04-1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多元的文化意义。这一认知体系形成于对太阳周年运动的观察,彰显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呈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实践活动的丰富性,提示人们遵循季节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从事生产,对世界各国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融入了中医养生、饮食风俗、时间哲学、博物教育等,以“中华岁时节令文化”的形式,将中华文化的特色风格带进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世界气象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学者提出,“二十四节气”总结了太阳一年中的变化规律,曾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指南为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温室效应的发生,大自然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应根据身边自然的变化,更科学的认知这一体系,与时俱进地指导当前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1)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在当代具有的文化意义。
(2)运用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知识分析材料中相关学者的观点。
(3)“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民间不同节气的相关仪式或风俗也延续至今。请选择两个节气,写出相关的文化习俗或活动。
2017-04-01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二模文综政治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