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矛盾的特殊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材料一   山水相连的京津冀,涌动着协同发展的盎然春意。

北京: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

天津: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河北:完善与京津旅游合作,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新时尚。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法知识,破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密码。

材料二   京津冀携手共治,共享碧水蓝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三地人大常委会加强生态保护协同立法,出台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专项调研,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出实招、献良策;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聚焦交界地区,严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三地如何携手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2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24年全国两会后,“新质生产力”再次引起热议。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它代表着高科技、高效率以及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的生产力。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纺织服装等,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因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使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

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绝对隔离绝缘的,那些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强调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更不是简单化地抛弃传统产业,这意味着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高度依赖传统产业作为基础。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大、占比高,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未来产业,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更具根植性。这意味着,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材料三   2024年3月12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卢锡超在答记者问中说:文体旅融合发展,根源在于资源的整合,潜力在于场景的打造,动力来源于业态的创新,这也是我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们文旅行业要通过融合创新来推动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我们建设高质量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确保在攻坚之年文旅攻坚之战取得全面胜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2)高三的王同学在学习《逻辑与思维》后认为,“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要善于联想就能成为未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结合材料二,请你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3)结合材料三,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以“促进辽宁文旅消费市场繁荣”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200字。)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显著成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和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

材料二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2023年KPI(关键绩效指标)完成得怎么样、2024年打算怎么干,不仅关系我国发展走向,也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实事求是总结过去一年成绩;准确判断我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科学设定发展预期目标;把握工作重点、聚焦群众关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贯穿着“实干”二字,政府工作报告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中,不仅能够读懂未来一年的发展规划、施政方略,也能读懂中国发展的战略定力与前进方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举措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阐述政府工作报告的科学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材料二   2024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谈新质生产力,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先立后破”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先构建新机制、新体制,再废除原有的机制、体制;二是先把新动能、新产能培育起来,让它站住脚,再削减和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和供应体系。无论是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都应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大刀阔斧地“破”,彰显的是改革魄力;统筹谋划地“立”,展现的是改革智慧。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的框架与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改革,探索一条先立后破、不立不破路径,是符合当前实际的选择。

任何理论的提出和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先破后立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不突破旧体制的藩篱,新体制很难建立起来,改革只有选择先破后立、大破带来大立。

(1)结合材料,选用一个恰当的辩证思维方法,阐明“先立后破”中蕴含的改革魄力与智慧。
(2)从“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都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正确选择。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只有传承历史韵味、坚守文化品位的城市,才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从北京冬奥会场馆对工业遗址的创造性利用,到北京中轴线多措并举的保护再到大运河的统筹保护、传承利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实践,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延续着城市历史文脉。在城市的“新陈代谢”中,要统筹好发展与保护,让古韵新风融会贯通。历史文化遗址的活化利用不仅可以保护凝固的城市印记,也可以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7 . 哈尔滨火了,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因烧烤而火的淄博、因村超而火的贵州、因跳水而火的天津……羡煞不少城市。诸多城市争相模仿,照方抓药,期待能成为下一个顶流。但有人认为,城市出圈的场景似曾相识但不尽同,哈尔滨,无法被复制但可能被超越。

城市出圈的场景似曾相识但不尽同,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评析“哈尔滨,无法被复制但可能被超越”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2024年两会的胜利闭幕,最新的两会热词也跃然于大众面前。

材料一   热词——新质生产力

为打造科创新高地,浙江“向新而行”。浙江省人大常务委员会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第二次修订;省政府立刻加强对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完善政企研多方协同的转化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4年省两会期间,浙江各地政协委员就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纷纷建言献策。

材料二   热词——新三样

中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主要从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我国出口产品从“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到“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变化,映射出我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产业转移“承接者”到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蜕变。“老三样”,主要依托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成本优势,走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路线;“新三样”供给的是创新的产品、先进的理念。二者在产业链上的位置虽不相同,但同样值得看重。“新三样”领跑全球的同时,“老三样”也在转型升级。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浙江“向新而行”是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显著体现。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与文化》中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变化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全国两会后,“新质生产力”再次引起热议。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它代表着高科技、高效率以及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的生产力。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纺织服装等,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因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使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

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绝对隔离绝缘的,那些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强调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更不是简单化地抛弃传统产业,这意味着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高度依赖传统产业作为基础。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大、占比高,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未来产业,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更具根植性。这意味着,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2024年3月12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卢锡超在答记者问中说:文体旅融合发展,根源在于资源的整合,潜力在于场景的打造,动力来源于业态的创新,这也是我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们文旅行业要通过融合创新来推动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我们建设高质量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确保在攻坚之年文旅攻坚之战取得全面胜利。

材料三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该如何促进辽宁文旅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3)结合材料三,分析新时代青年学生怎样成为未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写2条建议,紧扣主题,观点明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最近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和唯美大气的形式,夺得了“亚广联”电视娱乐节目奖。《诗画中国》以“诗画合壁”的全新样态和视角,让寄托着风骨气节的“诗”与描绘着山河万景的“画”“活”了起来,尽展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中国诗画本身就饱含动态美,无论是宋朝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感,还是清代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中隐藏的“大型京城纪录片”,都在静默的文字与画作中流淌着动态的美。《诗画中国》正是抓住了中国审美特质,运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形态,让诗画动起来。丰富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山水园林移步异景的舞台设计,还是开卷、入卷、品卷、合卷的节目编排的四个环节,为观众至现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以及保留绘画本色的质感和诗歌流韵的意境,尽显“气韵生动”之美。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的文化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诗画中国》的成功之道。
(3)请你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