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现人生的价值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更要科学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从技术发展看,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汇聚网上网下同心圆。

材料二   我国网络深度融入人民生活,网民数量世界第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中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网络大国。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要求我们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发展好网络文化。
(2)结合材料,综合运用“唯物史观”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是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沉浸式旅游产品持续升级迭代。在山西,《又见平遥》带着观众步入多重空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湖南,《遇见大庸》用连续的情境空间将张家界大庸明清时期的市景重构;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游客走进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一镜到底“穿越”17座运河城市,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与商铺间感受繁华..各类沉浸式项目成为文旅业态创新标杆。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体验旅游科技,过半游客希望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数字技术赋能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受到技术手段、资金条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推出的沉浸式旅游产品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比如,某地宣称能坐观光车厢“穿越地球”的越江行人隧道,实际体验却是带着噪声的亮眼“灯管秀”;票价过百的某大型博物馆体验艺术沉浸展,连裸眼3D都谈不上···专家建议,沉浸式旅游产品不要过度炫技,要融合有趣的场景才有价值;要突出内容导向,增强代入感,让游客感受到自己是场景中的一部分。

(1)数字技术赋能将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沉浸式旅游产品不要过度炫技”的正确性。
(3)现代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请你就如何适应这一形势,为有志投身文化产业的青年学子提出两点建议。
2024-06-0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昏义》:“昏礼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其中,纳征指用皮、帛证成男女之礼也,是六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社会中的彩礼。

近年来,各地高价彩礼愈演愈烈,“三斤二两”(约15万)、“一动不动”(车子和房子)等新花样层出不穷,部分农村地区订彩礼起步价已经高达30万,超过当地人均收入的五、六倍乃至十几倍。许多家庭一人结婚、全家负债,一场婚礼让很多农村家庭“望而兴叹”,造成情侣分手,还有的以婚恋之名行诈骗之实,甚至滋生出刑事案件,“天价彩礼”已成为农村男女婚姻的拦路虎。

让彩礼归于礼,这是对美好婚姻的祝福,也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2022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202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材料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节选为正确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中,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接收人等事实,认定彩礼范围。

下列情形给付的财物,不属于彩礼:(一)一方在节日、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二)一方为表达或者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三)其他价值不大的财物。

第六条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一方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

(1)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谈谈在新时代“让彩礼归于礼”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节选)在规范民事活动及司法活动所体现的民法基本原则。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先后来到湛江、茂名、广州等地,深入企业、港口、农村等进行调研。2023年9月在黑龙江,习总书记说:“要建立健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联系群众、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长效机制,巩固发展主题教育成果”。

2023年12月,习总书记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进企业、入社区、下农田、看工厂……指出“做活广西高质量发展这盘棋,棋眼就在扩大开放上”。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调研,该校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为一师学生毛泽东所题;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一师老师徐特立所写。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重视到不同地区进行考察调研。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的重大意义。
2024-06-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政治试题(六)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赓续中华文脉不仅是知识的觉醒,更是信仰的觉醒。

今天的青年人没有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旧青年的苦闷:装满着一大堆的礼教伦常,固守着无量数的辞赋文章,却不能在西方列强的欺凌面前提出任何救亡图存的主张——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所有进步的青年看到了希望。

今天的青年人也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生的迷思:对西方文明的惊叹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忧虑并存,对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和对发达国家的艳羡并存,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让振兴中华成为现实,也重新塑造了新一代青年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逐渐造就了“平视世界”的一代———一百多年来我们梦寐以求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觉醒,逐步从一种至高的理想变为青年人的生活心态、文化常态。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且是信仰逐步确立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挥实践逐步展开的结果。

(1)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的青年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今天的青年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今天很多青年人开始阅读国学经典,节日里喜欢穿汉服,网络上开始流行古风远曲,商品中呈现国潮风尚。据此,有人认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能实现中华文化自信。请运用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2024-06-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三模考试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以什么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是唯动机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判断行为善恶的唯一根据在于动机是否出于“善良意志”。他举例说,一个人看到有人落水,只要他有救人的善良动机并尽力去救,即使没有救出落水者,他的行为也具有道德价值;相反,如果救人者是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施救,即使将人救了上来,也不能认为其行为具有道德价值。效果论的著名代表是近代英国功利主义大师边沁。他以效果评判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对于一个极力援救溺水者的人来说,不论他心目中有何等卑鄙的动机和意图,如果他能救人一命,无论如何他的行为也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搭救不成功,无论行为者的动机如何善良,都毫无道德价值。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唯动机论和效果论的认识。
(2)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以“提高高中生的道德修养”为主题撰写一篇发言提纲。(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200字。)
2024-06-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是全国学雷锋60周年,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

雷锋在他日记里写道,“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说明雷锋日记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
2024-06-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听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赞叹,“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材料

哲学道理及材料分析

孙景南在发言中分享了她的思考:“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孙景南认为,一个人强不算强,所有人强了,才能实现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水平的提升。从事焊接工作30多年来,手把手“传帮带”,她带出的徒弟有600多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日子里定期走访调研,倾听职工心声、征集意见建议、推动问题解决是孙景南一贯的坚持。今年,她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建议。
(1)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阐明材料一中蕴含的主要哲学道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二   新时代大舞台,人才发展机遇无限。小张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企业,他立志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

(2)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为即将签订劳动合同的小张给予帮助和提示。
2024-06-0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政治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提出并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思想;将“和”作为处理国家内外关系的大道,提出“讲信修睦”,从“协和万邦”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一脉相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要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就必须把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摆在突出位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论证“必须把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摆在突出位置”的合理性。

【平等相处和合共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文明,都各有长短,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利。在交流互鉴与碰撞交融中,面对与不同的文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千方百计去同化。“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企图用单一文明、单一发展道路裁剪世界、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对“企图用单一文明、单一发展道路裁剪世界、一统天下”的思想进行批驳。

【年俗文化】

年俗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团圆、敬老、爱幼等。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贴春联、祈福、守岁、拜年、祭祖、除旧布新、舞龙等种种年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化的包容与接纳中,传统年俗有了更多的时代特色,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绚丽光彩。

(3)学校准备组织一场年俗展活动,请运用创新思维中的具体方法,结合某一具体年俗,谈谈怎样让该年俗更富生机活力。
要求:指出具体思维方法,阐明创新路径及预期效果,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字数在150字以内。
(以下年俗仅供参考)

2024-06-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三模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立”与“破”,是关于事物发展变革的一对概念。是先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离不开对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把握,也都需要正确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

过去,我们常说“不破不立”,意指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强调“破”的首要性,此外,“有破有立”“破立并举”,均是“破”字在前,皆含有先破后立的意味。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经常提及的是“打破条条枢框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等等,因为彼时僵化的体制机制已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需要有“破”的勇气和魄力,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破”显得尤为关键。

而今,我国的基本国情、综合国力以及国内外环境已迥异于往日,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同时,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立”放在首位,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先立后破”,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战略部署。表述的细微变化,折射出的是政策指向的重要改变。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当下经济工作坚持“先立后破”的合理性。
(2)从“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战略部署。运用科学思维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
2024-06-02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适应性月考卷(八)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