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
湖南 高二 课后作业 2019-09-24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文化史(旧)、中国古代史 、政治史(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名校
1. (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2017-04-19更新 | 332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7届江西省五市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清代学者颜元解释“格物”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这一观点
A.强调知行合一
B.认为真理来源于实践
C.肯定行先于知
D.与朱熹观点完全一致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名校
4. 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
A.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道思想开始合流
C.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017-04-21更新 | 2632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娄底市高考仿真模拟(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熟”。《三字经》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南宋郑思肖对元朝政权统治存在偏见
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2021-10-28更新 | 219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宋代,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幻相,儒学家反对这种观点。在宋代儒学家看来,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应是
A.善和德
B.仁和礼
C.理和气
D.知和行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名校
8. 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
A.励志入世救民
B.批判重利轻义
C.固守儒学传统
D.倡行经世致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2022-10-20更新 | 544次组卷 | 60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0.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1.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C.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2017-02-23更新 | 959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寡廉鲜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A.重在经世致用
B.蔑视君主权威
C.追求普遍真理
D.实质虚伪教条
2017-03-06更新 | 492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3.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2017-06-02更新 | 615次组卷 | 14卷引用:2017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
2017-05-09更新 | 62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7届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代士大夫亦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
A.“正君心”
B.“格物致知
C.“本心体悟”
D.“致良知”
2017-09-08更新 | 343次组卷 | 3卷引用:“超级全能生”浙江省选考科目2017年8月联考(A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6. 《中国建筑史》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这反映宋代
A.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
B.国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
C.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
D.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7. 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贵族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思想和佛教出现融合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政治和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2017-05-19更新 | 608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8.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B.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根深蒂固
C.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D.理学形成发展和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
A.反对迷信权威
B.反对封建礼教
C.抨击君主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儒家伦理的世俗化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2021-02-26更新 | 125次组卷 | 30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1. 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
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
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
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2.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班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016-12-13更新 | 249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