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阶段练习 2020-10-23 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B.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C.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D.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B.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C.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D.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3.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B.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C.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D.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是高大、勇敢、坚强的,他登上山顶,所以说是“征服”。
B.“落日”“山海”等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也象征了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不管是动作的叙述,还是画面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D.诗人描写到落日的场景,只是因为攀登时看到了这样的自然景象,所以写了出来,和诗人心境没有关系。
5.诗中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景象的(划线诗句)?有何作用?
2020-10-15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朵丁香花

包利民

①她记事起,就已经有了门前的那几棵丁香树了,每到春天,艳艳地开满了粉红的花,空气中流动着淡淡的清香。她从小就喜欢丁香,常常在一簇簇的花丛中寻找有五个花瓣的花朵,传说五瓣丁香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

②是的,她是那样幸福,她一直深信那是门前的丁香花的福荫,因为五瓣丁香极少见,而她却总能在花开的时候找到几朵。就这样她走过童年,走过少年,走进了大学的门槛。去外地上大学,父母只有一个要求,寒暑假可以不回来,但丁香花开的时候一定要回来住几天,不管多么忙。她虽然有些不解,可还是答应了。

③上大学的第一个春天,母亲给她打电话,告诉她门前的花已开了。于是,她坐了一天的火车,回来看那些花。未到家门,香味便已弥漫过来,而那些花,映得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其中一定有几朵五瓣的花在等着她去采摘,那是她幸福的使者。而父母,就站在门前对着她微笑,从小到大,每次从外边回来,都是如此。

④第二年,她依然在春天回来。花依旧,而心情却有了浅浅的感伤。因为她无意间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抱着她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她问母亲那人是谁,母亲说是一个远房的亲戚,而她却清楚地看见了母亲一瞬间的惊慌。她便忽然想,自己难道不是父母亲生的?照片中的那个女人,也许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要不那眉眼怎么竟和自己如此相像?带着疑惑和忧伤,她离开家门回到学校。

⑤不久,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她的确是抱养的。那一瞬间,二十年来从没有忧愁的她,眼中蓄满了泪水。母亲又说,那几棵丁香树,是她出生后不久,她的亲生母亲栽下的。她忽然明白,为什么自己那样喜欢丁香花,因为它传递着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她像无数个被抱养的孩子一样,在心底喊着为什么,为什么生我而不养我?

⑥她记起了照片上的那个女人,那个给了她生命的人。她再次回到家,对父母说,我不需要你们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我只想知道她的地址。父母无言,在纸上写了一个地址,交给她,看着她出了家门。

⑦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她辗转来到了那个小城,找到了那个低矮的土房。叩响那扇门,当脚步声传出来,她的心跳得如此剧烈。门开了,一个白发的老人看见她,惊得说不出话来。她的心一痛,亲生的母亲应该不到五十岁,怎么就白了头发?这时,眼前老人叫出了她的名字,喃喃地问,你怎么来了?她默默地凝视了这个应该叫母亲的人一会儿,只是问,为什么?母亲无语,带她进了屋,家徒四壁,贫寒无比。母亲只说了一句,这样的家庭,给不了你好的生活和未来。她说,可是,可以给我亲情,给我真正的妈妈。母亲摇头,也许可以给你一个妈妈,却不是一个好妈妈,而且,我给不了你应该叫爸爸的那个人。

⑧母亲从床底拿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打开,里面全是枯萎的丁香花,一共有二十朵。母亲说,每一年我都去看你,都要摘一朵花回来。每一年我都能看见你很快乐地成长,看见他们对你的爱与呵护。他们是你真正的父母,他们给了你温暖的亲情,你不要有什么遗憾。

⑨白发,泪眼,她的心忽然疼了起来。在母亲支离破碎的生活中,她是母亲伤口中流出的血,时时让母亲疼痛,在痛病中继续着无望的生活。看着那二十朵枯萎的花,明白了养父母为什么要她年年回来看花开,心渐渐地丰盈起来。终于,她叫了一声妈,拥住了白发的母亲,一如拥着二十年的生命中所有的爱与牵挂。

⑩她知道,她的生命真的比别人更富有,有那么多的爱包围着她。无论以后走出多远,她都要回去看门前的丁香花,还有门内的三位老人。那些美丽的花,年年绽放着幸福。丁香的叶子很苦,而花朵却是那样香甜。母亲就如那苦苦的树,而她就是树上最香的花。最苦的树开最香的花,像极了眷眷的亲情,而那花香悠远绵长,浸透了整个的生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她”见到生母时的场景,衔接上文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后去寻找生母一探究竟的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并为下文原谅生母做铺垫。
B.小说第⑨段写“她的心忽然疼了起来”,这里的“疼”仅仅是自己的心疼,是生理上的疼。
C.文中说“她”的命比别人更富有,是因为有更多的爱包围着“她”。在养父母这里,“她”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家,收获了亲情、温暖和疼爱;在亲生母亲那里,“她”收获了血浓于水的牵挂和守护。
D.文中先写她从小就喜欢丁香,常在花丛中寻找传说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的五瓣丁香;接着写五瓣丁香极少见,而她却总能在花开的时候找到几朵。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幸福和好运难得,但她却拥有。
7.“她”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作答。
8.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二十朵丁香花”的丰富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B.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C.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D.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又称《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字,称呼别人时称名表示礼貌和尊敬。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些言论,成功地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两人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了李白诗歌的地位,交代出李白诗歌冠绝当代的原因是思想与众不同。
B.颔联将李白的诗歌与古人作比较,突显了李诗清新俊逸的特点,饱含赞美之情。
C.尾联既包含作者对过去两人友谊的怀念之情,又有对未来重聚论文的渴望之情。
D.全诗以费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再回到诗,以“忆”统领,转接自然。
14.颈联看似平淡,实则意蕴丰富,历来为人称赏。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