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新疆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04-08 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这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最大化。
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B.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的消费方式。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D.消费从经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
C.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D.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2016-11-17更新 | 579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我们不妨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改为,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驾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除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瀚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说的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股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4.下列句子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你这不要脸的东西!B.你这好小子!
C.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D.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5.短文中,所举与“套板反应”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B.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6.根据选文回答,什么是“套板反应”?短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可选用原句)
2021-04-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从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对选文赏析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开篇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文代了夜游荷塘的缘由,同时也确立了全文感情基调。
B.“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中的“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淡淡”和“朗照”的月光。
C.在句子“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通感手法中,是将听觉转换为视觉,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路灯光。
8.选文中,作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几种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9.请结合选文中相关句子,谈谈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04-05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如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需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唯君                              图:考虑
C.以乱整,不武                       易:替代
D.晋函陵                              军:军队
11.下列每组加点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乱易整                              其无礼于晋
B.夜缒                              若亡郑有益于君
C.是寡人过也                         微夫人力不及此
D.用亡郑以陪邻                       取之
1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13.翻译下列各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21-04-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下列对诗歌内容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15.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2021-04-0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根据提示填写下列空缺句子。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4-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