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一 期末 2022-01-20 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城市发展的共建主体、城市运行的共治主体、城市成果的共享主体,建设高水平的人民城市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城市是由多要素、多领域构成的复杂有机体,城市发展涉及政治与治理、经济与产业、社会与文化、生态与环境等诸多领域。但不论城市的构成与发展如何复杂,空间都是城市的第一感性特征、第一对象化实在。不能以空间方式落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政策往往会流于抽象,没有空间内容,空间权利不普惠、不均等的城市往往不是真实的人民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尤其需要关注空间落地问题、空间实现方式。

在《乌托邦》中,莫尔就设想过人们共同拥有土地、均等享有住宅等空间,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贫富差异的社会与城市。在莫尔看来,实现土地等空间的共同所有、人民所有是减少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营建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在《论土地国有化》中,马克思认为,“土地只能是国家的财产”,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土地得不到可持续合理使用,加深社会恶性竞争,使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在《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认为,面对住宅短缺等空间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工人阶级自己占有全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也就是说,没有土地、住宅等空间的共同所有、社会所有,放任空间的无限私人性、私有化、资本化,必然加深两极分化、阶级对立;没有空间的社会化、公共化,也就没有人民的美好生活。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即人民城市的建构过程,也就是不断扩大、完善、规范人民的城市权利的过程。城市权利由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生态权利、空间权利等构成。在多样城市权利的相互作用中,空间权利是城市权利的基础内容,是城市权利是否真实、能否实现的第一感性指标。空间归属、空间生产、空间治理、空间收益等权利的正义性、公正性、公共性,是衡量人民城市质量高低的基本指标。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发展中所涉及、所营建的土地、建筑、道路、广场等。人民拥有良好城市权利的重要表现,是人民对土地、建筑、道路等空间共同拥有规划、建设、收益、处置、治理等权利。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权利,既需要逐步拓展空间权利的范围,也需要规范空间权利的实现方式,不断提升空间的均等化水平。防范空间权利的差异过大、差异固化,不断推进空间权利的总体提升、普惠化、均等化,对建设高水平的人民城市具有基础意义。

(陈忠、徐延民《城市建设的空间哲学思考》《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2日)

材料二: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着眼于谋划超大城市整体战略布局和城乡空间新格局,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统筹新城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点定位,落实新发展要求。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将新城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管理,借鉴现代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面向未来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使新城更健康、更安全、更宜人。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和需求,重点关注人居品质提升,在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特色空间营造等方面创新突破,破解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优先推进显示度高、获得感明显的重大民生项目。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新城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3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系统观念。破除制约新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持续增强新城发展动力和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统筹好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和安全、形态和功能、战略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先行,坚持新城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坚持新城发展与乡村振兴同步。

4坚持因地制宜,形成发展合力。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新城自然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和比较优势,聚焦重点地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带动,有序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强化“以区为主、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落实各区政府和管委会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的支持保障作用,形成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工作合力。

[摘编自《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制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政策时,必须以空间方式落地,否则就会流于抽象,无法真正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B.历史上的乌托邦曾是人类理想的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土地、均等享有住宅等空间,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贫富差异,社会和谐。
C.空间权利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逐步使空间权利的范围得以拓展,空间权利的实现方式得以规范,提升空间的均等化水平。
D.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就可以破除制约新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持续增强新城发展动力和活力,从而实现高效能治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的《论土地国有化》和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两篇文章,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土地公有。
B.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听证和公示,体现了人民对土地、建筑、道路等空间共同拥有规划、建设、收益、处置、治理等权利。
C.智能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它能统筹新城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引领高品质生活。
D.新城规划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客观条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比较优势。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民城市建设”的一项是(     
A.实施住房保障,改造棚户区
B.高于银行利率发行地方债券
C.整修道路,增加公共停车泊位
D.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人民城市”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

孙惠芬

遇到萧红,是1986年。这一年3月,我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窗絮语》,小说写一个青年在城里读了两年书之后再回到乡下家里的烦恼心绪,她闻不惯乡村恋人身上浓烈的化肥气味,听不惯奶奶、父母哥嫂随地吐痰的声音,更不接受原来有着远大理想的闺中密友已结婚生子、被活生生拉进泥土的现实……想不到,小说发表之后,一个读者专程驱车从大连开发区来庄河见我,还带来一位热爱小说的朋友,那位朋友送给我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

与慕名而来的朋友究竟说了什么,全然记不得了,惟一记得的就是把他们送走后,封皮上“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在那个遮蔽了窗帘的昏暗的宿舍小屋,我彻夜无眠,像吸附在一块磁石上的铁屑,随着磁石的移动微微颤抖:一到冬天就裂了口子的大地,一到春天就陷进泥浆的马车,只有秋天才热闹起来的山野,还有漏雨的粉房,荒凉的草房人家,还有祖父、祖母,还有在大街上自由串动的蜻蜓、蚂蚱、小燕子,分布在小城街头的金银首饰店、布庄、茶庄、彩纸铺……我不知道是被游走在文字里自由自在的灵魂打动,还是被镶嵌在荒蛮大地上的孤独寂寞感染,我一经走进去,便再也不能自拔。第二天早上,当我睁着一双熬红了的双眼爬起来上班,我的眼前,已经站立起另一个村庄。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两排草房,她前边有两条细长的河谷,河谷两岸长着丰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养我的辽南乡村山咀子。

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我的村庄一直都在,它叫庄河,庄河,庄庄有河,所有的河谷都通着大海。我故乡的河谷,两岸长满了野草,顺长满野草的河谷向东南方向走,不出一小时就能走到海边小镇,那小镇叫青堆子。在乡下呆得寂寞厌倦时,被父母管束得喘不过气时,我就顺河谷小道逃往青堆子小镇,叛逆的情绪往往随着河谷岸边的野草一起摇曳。我初始写作,抒写的就是这种急于逃离的叛逆情绪。虽然在这种情绪中,也触及到村庄的人和事,也描绘过大街、土地、山野、草丛,可我的情感是厌恶的,憎恨的,我对村庄人事景致的书写是下意识的。朋友喜欢《小窗絮语》,或许是他看到了那里边下意识的部分;朋友的朋友送来《呼兰河传》,或许是觉得我下意识书写的村庄和萧红笔下的村庄有点像,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唤醒了我对属于自己的那个河谷村庄的感情——那天早上,当我满眼都是我故乡的村庄河谷,河谷两岸丰沛的野草,一股挚热的溪流涌进眼角,我一瞬间热泪盈眶。

伤害同样来自1986年。这一年5月,我从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成了天天在文化馆上班的文化人,可是野草一样在山野里长大的我,对按时上下班,对程序和秩序有着天然的抵触;尤其受过教育的小城文化人的假模假式,为一件小事反复争议、不断重复的无聊会议……我备感压抑,甚至得了严重的失眠症。就在这个我失眠最厉害的时期,《呼兰河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河谷村庄——无异于让一株在乡野上摇摇晃晃生长了20多年的野草,回到了那片自由的土地。

我不知道,当年驱车而至的来访者,是不是心灵的自由在喧嚣的开发区备受压抑,才在我无意识写到的村庄里找到寄托?也不知道,那位送我《呼兰河传》的朋友,是不是从我的作品里了解了我的压抑,才有意让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或者,是他们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知道我是谁,我的故乡在哪里,才能在文字里建立起一个自由的艺术王国?我只知道,在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有陌生人专程为我送来萧红的书,是老天的眷顾,是上帝的垂青,是命运的奇迹。

(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兰河传》里的村庄,既荒蛮又充满生机,文字里有萧红自由自在的灵魂,本文作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便不能自拔。
B.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所描写的村庄,和作者故乡的村庄河谷有点像,但作者在《小窗絮语》里所表达的感情与萧红不尽相同。
C.作者借对村庄的歌颂,无情地批判了城市里虚伪的程序和秩序,以及城市人的假模假样,表达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思想倾向。
D.农村的野性和自由,远离虚伪和矫情,它可以养育人健康的精神,青年应该带着故乡的基因投向新生活,而不能让灵魂也逃离故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小窗絮语》,便于引出读者送书一事,为全文的叙写奠定基础,限定写作方向,也为下文的自我剖析和深刻反思留下伏笔。
B.划线句“伤害也同样来自1986年”在文中仅具有启下的作用,这一句作为段首中心句,领起本段文字的叙述,并概括了主要内容。
C.“‘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一句,将无生命的封面题字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我”急于阅读《呼兰河传》的心情。
D.文章最后用排比短语赞颂陌生人的送书行为,突出了感激之情和《呼兰河传》对自己的影响,也照应开篇,使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8.作者为什么要说“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
2022-01-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淳化五年九月壬申,以襄王元侃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帝在位久,储贰未立。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俛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意既以为可,愿即决定。”遂以元侃为开封尹,封寿王。元侃,帝第三子。吕中曰:“准之言真万世法也。”

至道元年八月壬辰,诏立寿王元侃为皇太子,更名恒,大赦。太子既立,庙见还宫,京师民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寇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悟,入语后嫔,宫中皆前庆。帝喜,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以李至,李沆并兼太子宾客,诏太子以师傅礼事之。

三年二月辛丑,帝不豫。宣政使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楚王元佐。三月癸巳,帝崩,年五十九。时,皇后令王继恩召吕端,端知有变,即绐继恩入书阁,锁闭之。亟入宫,后问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后默然,乃奉太子至福宁殿即位,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焉。初,帝欲以端为相,或曰:“端为人胡涂。”帝曰:“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决意用之。时同列奏对多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札戒谕:“自今中书必经吕端参酌,乃得闻奏。”五月甲戌,讨谋立楚王之罪,贬李昌龄为忠武行军司马。降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除名,长流浔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至道建储》)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B.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C.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D.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申:干支纪日法,它同干支纪年法,用干支相匹配来记录日序,始于甲子终于癸戌。
B.储贰:亦做“储二”“储副”,即太子,是预定继承君位的皇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以农为本时代的原始崇拜物,后来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晏驾:与文中的“崩”均为皇帝去世的讳称,汉以前多用“晏驾”,汉以后多用“驾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久在帝位,却没有建立储君,引发朝臣担心和议论,因为建储事关政权稳定、国家安危。
B.宋太宗询问寇准和吕中建立储君的事情,寇准给太宗提出了择君建议,得到了吕中的赞赏。
C.宋太宗立第三子元侃为皇太子,元侃深得民心,太宗心中有恼意,寇准却认为这是国家的福气。
D.太子元侃英明,王继恩嫉恨,想趁太宗有病时拥立楚王元佐,元侃继位后,将王继恩等贬官流放。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闻之不怿,召寇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2)把下列《劝学》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3.寇准在至道建储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2022-01-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早年受君王器重,如今漂泊边城,身心憔悴。
B.主人公青衫仍旧,白发新生,抚今追昔,内心百转千回。
C.旌旗猎猎,刁斗声声,主人公对昔日戎马生涯心驰神往。
D.秋风惨淡,凄清冷寂,这正是当时南宋朝廷衰败的写照。
15.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2-01-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