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48686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

孙惠芬

遇到萧红,是1986年。这一年3月,我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窗絮语》,小说写一个青年在城里读了两年书之后再回到乡下家里的烦恼心绪,她闻不惯乡村恋人身上浓烈的化肥气味,听不惯奶奶、父母哥嫂随地吐痰的声音,更不接受原来有着远大理想的闺中密友已结婚生子、被活生生拉进泥土的现实……想不到,小说发表之后,一个读者专程驱车从大连开发区来庄河见我,还带来一位热爱小说的朋友,那位朋友送给我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

与慕名而来的朋友究竟说了什么,全然记不得了,惟一记得的就是把他们送走后,封皮上“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在那个遮蔽了窗帘的昏暗的宿舍小屋,我彻夜无眠,像吸附在一块磁石上的铁屑,随着磁石的移动微微颤抖:一到冬天就裂了口子的大地,一到春天就陷进泥浆的马车,只有秋天才热闹起来的山野,还有漏雨的粉房,荒凉的草房人家,还有祖父、祖母,还有在大街上自由串动的蜻蜓、蚂蚱、小燕子,分布在小城街头的金银首饰店、布庄、茶庄、彩纸铺……我不知道是被游走在文字里自由自在的灵魂打动,还是被镶嵌在荒蛮大地上的孤独寂寞感染,我一经走进去,便再也不能自拔。第二天早上,当我睁着一双熬红了的双眼爬起来上班,我的眼前,已经站立起另一个村庄。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两排草房,她前边有两条细长的河谷,河谷两岸长着丰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养我的辽南乡村山咀子。

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我的村庄一直都在,它叫庄河,庄河,庄庄有河,所有的河谷都通着大海。我故乡的河谷,两岸长满了野草,顺长满野草的河谷向东南方向走,不出一小时就能走到海边小镇,那小镇叫青堆子。在乡下呆得寂寞厌倦时,被父母管束得喘不过气时,我就顺河谷小道逃往青堆子小镇,叛逆的情绪往往随着河谷岸边的野草一起摇曳。我初始写作,抒写的就是这种急于逃离的叛逆情绪。虽然在这种情绪中,也触及到村庄的人和事,也描绘过大街、土地、山野、草丛,可我的情感是厌恶的,憎恨的,我对村庄人事景致的书写是下意识的。朋友喜欢《小窗絮语》,或许是他看到了那里边下意识的部分;朋友的朋友送来《呼兰河传》,或许是觉得我下意识书写的村庄和萧红笔下的村庄有点像,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唤醒了我对属于自己的那个河谷村庄的感情——那天早上,当我满眼都是我故乡的村庄河谷,河谷两岸丰沛的野草,一股挚热的溪流涌进眼角,我一瞬间热泪盈眶。

伤害同样来自1986年。这一年5月,我从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成了天天在文化馆上班的文化人,可是野草一样在山野里长大的我,对按时上下班,对程序和秩序有着天然的抵触;尤其受过教育的小城文化人的假模假式,为一件小事反复争议、不断重复的无聊会议……我备感压抑,甚至得了严重的失眠症。就在这个我失眠最厉害的时期,《呼兰河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河谷村庄——无异于让一株在乡野上摇摇晃晃生长了20多年的野草,回到了那片自由的土地。

我不知道,当年驱车而至的来访者,是不是心灵的自由在喧嚣的开发区备受压抑,才在我无意识写到的村庄里找到寄托?也不知道,那位送我《呼兰河传》的朋友,是不是从我的作品里了解了我的压抑,才有意让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或者,是他们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知道我是谁,我的故乡在哪里,才能在文字里建立起一个自由的艺术王国?我只知道,在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有陌生人专程为我送来萧红的书,是老天的眷顾,是上帝的垂青,是命运的奇迹。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兰河传》里的村庄,既荒蛮又充满生机,文字里有萧红自由自在的灵魂,本文作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便不能自拔。
B.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所描写的村庄,和作者故乡的村庄河谷有点像,但作者在《小窗絮语》里所表达的感情与萧红不尽相同。
C.作者借对村庄的歌颂,无情地批判了城市里虚伪的程序和秩序,以及城市人的假模假样,表达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思想倾向。
D.农村的野性和自由,远离虚伪和矫情,它可以养育人健康的精神,青年应该带着故乡的基因投向新生活,而不能让灵魂也逃离故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小窗絮语》,便于引出读者送书一事,为全文的叙写奠定基础,限定写作方向,也为下文的自我剖析和深刻反思留下伏笔。
B.划线句“伤害也同样来自1986年”在文中仅具有启下的作用,这一句作为段首中心句,领起本段文字的叙述,并概括了主要内容。
C.“‘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一句,将无生命的封面题字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我”急于阅读《呼兰河传》的心情。
D.文章最后用排比短语赞颂陌生人的送书行为,突出了感激之情和《呼兰河传》对自己的影响,也照应开篇,使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3.作者为什么要说“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颠倒的世界

陈金武

两年前去了一趟以色列,在一个高岗上看到印度裔英国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颠倒的世界”,像一个巨大的手握的圣杯,周围环境映射到它那超光洁的不锈钢镜面上,形成颠倒的镜像。在这个具有三千年文明历史,诞生了犹太民族的土地上,原来曾经被颠倒的历史又被颠倒了过来,让人似有所悟。

今年意大利威尼斯以夜光美酒和音乐迎来了第59届艺术双年展的盛宴。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以英籍墨西哥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利奥诺拉·卡林顿的童话绘本《the milk of dream》(“梦之乳”)作为主题,入选作品完全颠覆了以往男性艺术家为主的局面,有九成是女性艺术家。这无疑是女性主义完胜的时刻!她们用自己犀利的眼光杀入传统男性主题的领域,淋漓尽致地展示过去隐藏在深处而羞于启齿的骚动、变异,放大自己梦境中一粒尘埃、一滴泪水,甚或想像自己异化为异性,或无性别,如梦中之乳汁与水,互相渗透、交融,肆意流淌。今年的威尼斯已然成为“颠倒的世界”。

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同时,一批男性艺术家不甘于寂寞,在双年展的周边,占据威尼斯最优美宏伟的宫殿,打开自己美丽的羽毛,孔雀开屏般和双年展女性艺术家争奇斗艳。

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出生于二战结束的1945年,和同时代的许多德国艺术家一样,他的作品凝重而严肃。他用各种建筑碎屑、稻草、旧布片,甚至那些被丢弃的自行车架子等等,用混凝土、泥浆、油漆涂料混合制作,既像画也像装置艺术。使用非常宏大的叙事结构构成巨大的画面,在喋喋不休中梳理出某种逻辑。人们面对他的作品往往会被其巨大的体量所震撼,陷入沉思。这一次他借威尼斯公爵宫举办个人画展,入口大厅三面墙上立着直抵天花板的弧形的巨幅画作,烧黑半炭化的木块排成整齐的序列,延伸到看不见边的远方,仿佛是战士的墓园,但是近处几叠被火烧焦了的书籍,告诉你这不只是普通的战争,不只是政治的延续,人类的战争从来都是文明的冲突。

在充满了破败感的废墟似的围合中,有一种神秘的压抑,面对一幅幅巨幅画板拼合而成的墙面,仿佛面对着一个个话题,迫使你思考。仔细观察那些构成材料,作品本身的生命应该是短暂的、易坏的,可是需要思考的话题显然是沉重而又久远的,甚至古老的。他自诩废墟中的画界诗人,那种后现代的、后表现主义的、具有某种哲学象征意义的思考,令人费解,又让人欲罢不能。

艺术就是感觉,它不像哲学家需要承担思考的责任,但是敏感的读者总是希望从中解读出思想。所以我们比较喜欢那些一目了然,而又令人振奋的作品。曾在以色列相遇的安尼施·卡普尔就是这样一个招人喜欢的人。他竟然在威尼斯买下一个古老的宫殿建筑,作为自己永久的展厅。他的孔雀开屏依然是撩人眼睛幻化世界的各种不锈钢的哈哈镜,把眼中的真实幻变成各种不真实的幻象。

人们熟悉的真实世界的感受是真实的吗?镜像里变形扭曲,甚至颠倒的幻象打破了传统的感受,我们看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幻觉打碎了。那些异形镜面,就如当下的各种自媒体和官媒体。各种颠倒、扭曲和反复,让人眼花缭乱。我们不是也会看到颠来倒去的世界吗?因为借助的工具不同,镜像不同。人处在一个个幻觉中,而总觉得自己是真实的,我们总是落在“自我的执着”里不能自拔。卡普尔的作品用极简主义的手法来破除人们心中的固执己见,用幻象打破幻觉,玩到了极致。

他在本次双年展的场外作品中另外也展示了他喜欢的高纯度的颜料雕塑,用自己研究出来的粉末颜料堆出一坨坨锥形的像印度寺庙里的塔香。“执着”需要用执着来颠覆,在追求极致方面,他就像宗教僧侣般的执着,创造出了一种极黑色,能够吸收任何光线,就像黑洞能够把光物质塌陷进去。为了展示黑色吞噬光明,他曾经在一些巨石上钻孔,然后填入极黑色,看起来如宇宙黑洞,空洞无物。而事实上却是塞满了的。黑暗和光明合而为一,黑即是光,光即是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居然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楞严经》第二卷佛陀对阿难说法:“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卡普尔的作品将佛陀的智慧描述,用艺术真实的手法表现出来,令人非常震惊。佛陀在接下来的话中说:由看见的而产生的见解之时,见解不是真实的所见之物。正确的见解应远离所见之物,是所见的形态不能反映的。

卡普尔作品是在作宗教式的探索。把大我的心识以艺术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他和前面的安塞姆·基弗完全不同,一个非常地德国,仿佛带我们进入了康德、黑格尔哲学思辨中;而他非常地印度,把我们带入东方宗教的空境里。

世界就在这样的幻象和幻觉中轮回,即使卡普尔费尽心机,颠来倒去,不厌其烦地告诉你,遇事用点脑子。可那个人人皆有、本自具足的东西,我们就是懒得去好好使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描写印度裔英国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的艺术作品“颠倒的世界”开篇,既呼应了文题,又为下文写威尼斯的艺术双年展做了铺垫。
B.文中简笔略写双年展中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而繁笔详写了两位男性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侧面反映作者对男性艺术家的作品更欣赏和推崇。
C.文中比喻新奇精巧,比如把男性艺术家的展示比作“孔雀开屏”,把“木块的排列”比作“战士的墓园”,形象而富有思想意义。
D.文章最后由双年展转移到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对当今人们被现实幻象蒙蔽、不会运用智慧去判断的混乱思维方式的深深担忧。
2.关于文中“卡普尔在威尼斯的艺术展”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普尔的作品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总体来说属于作者比较喜欢的那一类“一目了然,而又令人振奋”的作品。
B.卡普尔的作品像“幻化世界的各种不锈钢的哈哈镜”,把观者眼中的真实幻变成各种不真实的幻象,打破了传统的感受。
C.卡普尔在“一些巨石上钻孔,然后填入极黑色”的作品将佛陀的智慧描述用艺术真实的手法表现出来,令人非常震惊。
D.卡普尔的作品用极简主义的手法,把大我的心识以艺术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传达了极其深邃的思想,呈现虔敬的宗教仪式。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以“基弗”的口吻,给基弗的展馆写一段导览词。(注意:格式正确,信息完整,有一定的抒情性)
4.在这篇题为“颠倒的世界”的文章中,写了哪几个方面的“颠倒”?这些“颠倒”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哪些启示?
2022-10-27更新 | 1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种瓜小唱

①种瓜,有花有叶有实,很诱人。春天,孩子找来了几粒种子,颜色土黄,状如小指甲,表皮网络凸起,全不似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 的梦。不管!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②瞧,小生命伸开油绿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熏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生命的颤动。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侍候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着黄亮的铜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

③万万没想到,赶到纽儿(指瓜果等刚结的果实)长大,却是几个苦瓜!

④我播种希望,收获了失望;我渴望甜香,得到了苦涩。我叹息,我懊恼,我自责。但我转念一想,苦瓜毕竟也是收获呀!南方人不是很喜欢吃苦瓜吗?它的样子挺特别: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颜色是绿中透黄,黄里含橙。剖开表皮,裹着种子的是血红的瓤子。是不是它浸了我的苦辛,吮了我的心血,才生得这般模样呢?也许是的。

⑤忽然我的思绪飘远了:大自然有苦瓜、苦茶、苦杏仁;人世间,一辈子在事业上苦斗,但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罢?他们为后人在岔路口插了若干“此路不通”的木牌。失败者生命的轨迹,为成功者提供了捷径。失败使后人变聪明。还有,谁能断言,苦后不甜?你瞧,在漫长的航程里,苦海、苦船,可远方总有彼岸。蜜蜂在哪采了苦粉,别歇翅,定会找到甜香四溢的花园。而且,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看来,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⑥噢,仔细尝尝自己种的苦瓜吧,苦瓜配上姜、辣椒,别是一番滋味。苦味入心,清心明目,使人冷静地回味思索,也促人盼望明春那播种的季节早来,跃跃欲试。是的,人不嫌弃苦味,它是甜的陪衬。但人总不会习惯天天吃苦瓜。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有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

⑦赶明年,我想种甜瓜了。

⑧也许,秋后又收获了苦味,那么,我还是要嚼碎它,咽下去。前面还会有播种的季节。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是不是?

1.整个种瓜过程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迷茫而坚定—懊恼、自责—小心翼翼、想入非非—获得启示。
B.迷茫而坚定—小心翼翼、想入非非—懊恼、自责—获得启示。
C.小心翼翼、想入非非—懊恼、自责—迷茫而坚定—获得启示。
D.懊恼、自责—迷茫而坚定—获得启示—小心翼翼、想入非非。
2.根据文意为①段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迷乱B.迷茫C.迷离D.迷失
3.文中描写苦瓜的样子和表皮颜色的语句是:
4.文章首段写到不知道种子“到底能结什么瓜”,为什么还是种下了它?
5.本文文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文B.散文C.小说D.说明文
6.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 夸张B.拟人 借代C.排比 比喻D.比喻 拟人
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说“到底能结什么样的瓜,是一个 的梦”,这一句已对后来收获的是令人“失望”的苦瓜有所暗示。
B.文章第②段写到想象中“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突出了自己对收获的满怀希望。
C.文章第⑥段提到“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这表达了只有吃过苦才知道什么是甜,才有成功的希望这一哲理。
D.文章在写作上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奋斗和收获关系的认识。
8.最后一段中“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让土地荒芜,要抓紧时间播种。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9.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真挚B.语言质朴C.气势磅礴D.首尾呼应
2020-05-08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沈从文的妩媚
卞毓方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个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而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苍崖翠壁,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长亭外,老林边,欢啭迎迓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若干年前,我在三湘四水滞留过九载,其间,也曾两次云游湘西,记忆中绝对没有他的存在。他是水面晃漾的波纹,早已随前一阵风黯然消逝;他是岩隙离披的兰芷,早已被荒烟蔓草遮掩。那年月,山林整日沉默,阳光长作散淡,潭水枯寂凄迷;没有一丝风,因牵挂而怅惘,没有一蓑雨,因追念而泄密。
而今,千涧万溪都在踊跃汇注沱江;而今,大路小路都在争先投奔凤凰。站在沱江镇也就是凤凰县城的古城墙上闲眺,你会惊讶,满街的游人,都是映着拂睫的翠色而来,然后又笼着两袖盈盈的清风而去。感受他们(其时也包括你自己)朝圣般的净化,饶你是当代的石崇、王恺、沈万山,能不油然而生嫉妒,嫉妒他那支纤细的笔管究竟流泻出多少沁心的芗泽?并由此激发感慨:与桃花源秦人洞后那似是而非的人造景点相比,这儿才是真正的“别有洞天”。
不在乎生前曾拥有什么样的高堂华屋,只要这曲巷仍有他的一座旧居就行;不在乎一生动用过多少文房四宝,只要这红尘仍有他的文字飘香就行。沈从文自个儿说过:“‘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对生活上的得失关心,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好眼力,也是好定力。难怪,当我在从文旧居仔细端详他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相片,发现,镜框里的他一律在冲着你微笑,而且是他生平最为欣赏、最为自负的那种“妩媚的微笑”;不管换成哪一种角度看,他的微笑始终妩媚着你。
在旧居小卖部买了一册沈先生的文集。随便翻开,目光落在了一句话“大器晚成”上。--究竟是书上写的有,还是我的错觉?把他说为大器,嗯,肯定没错。说晚成,就颇费思量。从文其实是早熟的,中年未尽就已把十辈子的书都写完。从文当然又算得是晚成的,崛起在他被同代人无情抛弃之后,被竞争者彻底遗忘之后。冷落并不可怕,时髦更不足喜,沙漏毁了时间未废,抽刀断水水自长流。早在1934年1月,从文年甫而立、乳虎初啸之际,他就在返乡途中,写给新婚爱妻张兆和的信中断言:“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公平自在山川日月。1988年,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碑的阳面,刻的是他的剖白: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碑的阴面,刻的是他一位至亲的敬诔: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1.“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该段中起什么作用?
2.“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这句话中的"蹦"字用得十分巧妙,请说出它妙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说“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
3.第3段写了石崇、王恺、沈万山,还写了桃花源秦人洞,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
4.本文作者写沈从文的照片时,以勾魂摄魄之笔,抓住了他的重要特征——“妩媚的微笑”。结合全文看,“妩媚的微笑”表现了沈从文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点概括。
2016-11-18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