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末 2022-07-11 1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

(摘编自《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

材料二:

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

材料三:

面向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具哪些素养?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不仅使其能够更好地工作与生活,还能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有助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爱因斯坦1936年曾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会上说道:“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核心素养教育够改变我国教育领域内始终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在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更突出看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而生成真正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知易,行难。核心素养教育如何落实,这是广大教育实践者思考最多、挑战最大的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努力践行该教育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从知识本位向学科素养本位转变。这需要做到三个转向: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传统教学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才能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核心素养并不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淀与丰富。这就需要老师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注重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摘自杨鸿燕 《强化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生活。
B.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可教可学,且不断完善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培养。
C.“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版本与其征求意见稿相比,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凸显核心价值。
D.欧盟核心素养理念将传统基本技能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相比分科知识更具整合性、跨学科性等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指出了其与征求意见稿的不同。
B.材料二阐释了欧盟有关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和突出特点,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共同发展。
C.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就是要改善教育领域内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现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有助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如何落实到位还是一件难事。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B.旧学校给了学生太多的“好胜心”,但是这些学校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C.核心素养教育引起全球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D.教育部提出要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应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根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顺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型,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B.王亮是县里派派到固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C.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文中写王亮纹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方法,村民却“宁愿继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C.小说运用语言、心理、肖像、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D.小说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以遍野荆花作为财富之源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9.小说展现了当前农村怎样的脱贫环境?请结合脱贫环境谈谈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下列句子中画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C.此言                                                得:得到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胁迫,挟持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不赂者赂者丧
B.奉弥繁,侵之愈急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战败而亡者                                 秦伯说,郑人盟。
D.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1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B.“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也用作对人的敬称,或是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的称谓。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祖父,古文中一般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是指父亲的父亲。现在称“先祖父”是称已经去世的祖父,与文中的“先祖父”不一样。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夹叙夹议的文字流溢着丰富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不终”的痛惜,对六国“为积威之所劫”的警告。
B.作者开篇亮出观点,接着指出了贿赂的危害,然后作者通过设问再进一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从史实引出深刻的教训,揭示出写作意图。
C.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D.文中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作者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句式也整饬有度,富有节奏感、感染力。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022-07-0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远

杜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①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16.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2021-06-03更新 | 165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整体范围和居住感觉上来描写建筑的宏大。
(2)杜甫诗《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是描写洞庭诗词中最为宏阔的一句,千古称颂。
(3)《庖丁解牛)》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一句,写出了庖丁解牛之后,志得意满的神态,描写精妙。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B.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提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2021-01-15更新 | 1204次组卷 | 45卷引用: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结合《鸿门宴》的内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参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构补写,所写句子能使语段意思完整,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

《鸿门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高瞻远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征稿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重点围绕“敬老爱老助老”的大主题,写真事,记真情,抒实感,通过讲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奇闻异事来表现当下我们这里老年人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也可围绕当下老龄工作、老龄问题、老年法宣传来聊聊自己的思考及建议,还可记述孝敬爸妈、关爱老人的新人新事,以及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办实事的先进事件。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6-11-18更新 | 776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6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六国论》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杜牧(803-853)  思妇闺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8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复位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10.65仿写句子  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20.65简明、连贯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15青年成长  道德与社会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