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9-26 37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

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清朝末年的学制改革使得延续了千余年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复存在。
B.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
C.书院巨擘朱熹和张栻都反对书院教育只是教学生识记阅读、学习写写文章以求取功名利禄。
D.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它可以使人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都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品德养成。
B.书院秉承“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
C.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灵魂难以回归根本。
D.传统书院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因而值得现代教育深入挖掘。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C.行坐必依齿序;疑误定要力争。
D.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4.针对光明智库的问题,吴国富和肖永明回答有什么不同?
5.请结合材料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江苏无锡著名的东林书院的讲堂——“依庸堂”。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是明代重修书院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在依庸堂大堂左右,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矿车

[日]芥川龙之介

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

矿车上有两个土工直挺挺地站在土堆后面。因为下山,矿车不用人推,一路自动奔驰。车厢掀动着,土工的短褂底襟张开,细细的钢轨划起弧形——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矿车来到村外平地时,自然而然停在那里。与此同时,土工们从车上轻轻跳下,把车上的土掀在路轨的终点。然后推起矿车,开始往所来的山上那边爬去。良平那时心想,坐不上车倒也罢了,哪怕推上一次也好。

一天,良平一个人伫立在偏午时分的工地眼望矿车来来去去。这时,除了装土的车,有一辆装枕木的车沿着应是干线的宽轨爬来。推这辆矿车的两个都是年轻人。良平从看见两人时起就觉得他们似乎平易近人。

叔叔,我帮你们推好吗?其中一个穿格子衫的兀自低头推车,但回答意外爽快:噢,推吧!良平钻进两人中间,用足力气推了起来。好大的力气嘛!另一个耳央卷烟的人也夸奖良平一句。

推着推着,铁路坡度渐渐徐缓起来。良平心里担心得不行,生怕对方道出行了不用推了那句话。但两个年轻土工只是腰比刚才直了些,仍默默往前推车。良平终于忍耐不住,胆战心惊地这样问道:一直推下去好吗?”“好好!两人同时回答。良平心想两人果真是好人。

继续推了五六百米,铁路再次陡了起来。两侧橘林里有好几个黄果沐浴着阳光。还是上坡路好,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良平一边想着,一边用浑身力气推车。

从橘林中间爬到顶头,铁路陡然变成下坡。穿格子衫的那个对良平说:喂,上!良平立即跳上车去。矿车在三人上车的同时,撩起橘林的香气,沿钢轨一路滑下。坐车比推车舒服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浮上理所当然的念头。并且这样想到: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

来到有竹林的地方时,车静静停止下滑。三人又像刚才那样开始推车前行。不觉间,竹林变成杂木林。上坡路上点点处处积了落叶,生了红锈的钢轨都看不见了。坡路好歹爬完,这回但见高耸的悬崖对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时良平脑袋里忽然清楚觉出自己跑得太远了。

三人又坐上矿车,车在杂木林的树枝下——右边就是大海——跑去。可是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但不用说,他也十分清楚:不到该到的地方,车也好他们也好,都不可能返回。

车在一家茅草屋茶馆前停下,一位土工从茶馆出来时给了良平一包粗点心。三人推着矿车爬上徐缓的坡路。良平手虽搭在车上,但心里想的是别的事。

翻过坡路往下走到底,又有一家同样的茶馆。土工们进去之后,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茶馆前开放的梅花即将在夕晖中隐去。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

土工们出来后,手扶车上的枕木,若无其事地对他这样说道你该回去了,我们今天住下不走了”“回家太晚,你家里要担心的

良平一下子惊呆了。天马上就黑了,再说今天的路走得极远,而现在自己必须一个人走回去——他顿时明白过来这些。良平差点儿哭出来。但他知道哭也无济于事,这也不是哭的时候。他向两个年轻土工不自然地点了下头,沿铁路飞奔起来。

良平沿着铁路一侧忘我地跑了一阵子。奔跑时,发觉怀里的一包糕点碍事,遂甩去路旁,顺手把木履也脱下扔在那里。于是薄袜底直接踩进石子,脚倒是轻快多了。他一边感觉着左边的大海,一边跑上陡急的坡路。眼泪不时涌上来,使得他不由歪一下脸——他拼命忍住,唯独鼻子抽搭不止。从竹林旁跑过之后,衣服也因浸透了汗而让他觉得不便,他边跑边脱下衣服扔在路旁。跑到橘林时,四下已经黑了。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继续奔跑。

井边提水的妇人们和从田里回来的男人们看见良平跑得气喘吁吁,都问他:喂,怎么了?他一声不吭,只顾从杂货店、理发店和明亮的住房前跑过。

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终于禁不住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声传向四周,父母等人一时围了上来。尤其母亲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抱住良平的身体。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也许是哭声太厉害了,附近三四个妇人也赶到昏暗的门口。父母自不用说,那些人也异口同声问他为什么哭。但他无论别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惊惧,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二十六岁那年和妻子一起来到了东京。不知为何。他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回想起那时的自己。真的是毫无理由吗?在劳顿疲惫的他的面前,那片暮色笼罩的竹林和坡路至今仍时断时续细细地向前伸展……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新鲜事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对当土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充满了渴望并进行了尝试。
B.土工爽快地答应良平推车的请求并夸赞他,傍晚却若无其事地告知他该回去了,可见他们是有预谋地让良平帮忙推车。
C.在被土工告知自己需要独自回家时,良平“不自然地点了下头”,表现出良平此时虽然委屈、害怕,但也比较冷静。
D.从良平一路连滚带爬跑回家,到他回家后开始大声哭泣,周围的人们都关心地问他,展现了邻居们的热心和善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对良平在村外看到的施工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良平观察的细心,以及孩童对新事物很感兴趣的心理。
B.“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句话用“冷飕飕”一词来描写大海,也暗示了良平的内心因为走得太远而变得担忧、害怕。
C.小说以良平八岁那年去村外看矿车推土开篇,以良平二十六岁时回忆童年往事结束,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D.小说叙述了良平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历,对良平细腻的少年心理刻画体现出了小说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8.小说是如何叙述良平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9.一位学者在《断片与瞬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一文中提到,“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   试结合良平的推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9-26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燕后胡服,王令让之曰:“事主之行,竭意尽力,微谏而不哗,应对而不怨,不逆上以自伐,不立私以为名。子道顺而不拂,臣行让而不争。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反亲以为行,慈父不子,逆主以自成,惠主不臣也。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高,行私莫大焉。故寡人恐亲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臣敬循衣服,以待今日。”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牛赞进谏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今王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今民便其用而王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

王曰:“古今异利,远近易用。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知兵甲之用,不知阴阳之宜。故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便于事,何俗之不可变?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今重甲循兵,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吾闻信不弃功,知不遗时。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

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至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踰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注:①王,指赵武灵王,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成为强国。②兵,兵器。③循兵,步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B.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C.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D.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服,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服装的总称,与中原宽大博带式的服饰有较大差异。
B.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此称。也泛指官吏。
D.稽首,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常用于臣子拜见君主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燕迟迟不穿胡服,赵武灵王派人以父子君臣之道责备他,告诫他这样做会受法律制裁,赵燕连忙认错。
B.赵武灵王攻占原阳,将其设置为骑邑训练骑射,牛赞认为拆散原来的军队训练骑射,肯定会得不偿失。
C.赵武灵王认为贤人会随机应变,不被时俗所制约,会主动改变不便于使用的兵器和不便于行事的风俗。
D.牛赞被说服后推行改革,率军为赵国夺取千里疆土。他的胜利证明“胡服骑射”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
(2)今民便其用而王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
14.《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意为“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可以称作“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赵武灵王的“威”“强”“睿”的体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远

杜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①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16.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2021-06-03更新 | 1663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答志时,曾皙描绘了同行之人在暮春时节沐浴临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在评价《登岳阳楼》时曾说,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那么所谓的“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史为鉴,覆灭相继。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的自然启蒙中,万物为人所有、万物为人所用的实利主义___①___:只要可以吃的动物,皆入锅上桌;只要可以锯板的树木,都出山进市;只要可以饮用的甘泉,都截流灌瓶。人把自己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主宰它们的生命;殊不知,我们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人的智慧应用于守护生命而非杀夺生命。在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生命与它们___②___。无论我们的一生如何卑微,我们都需要神性,要敬重万物。在自然中,我们需要学会卑微地自处。

我们不要麻木地活着。麻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而经常到原野中去,沐浴自然的光辉,敏锐的直觉也会慢慢恢复。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窣窣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见此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我们会知道,我们所经历的挫折和倦怠,实际上是那么___③___,在自然中我们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
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D.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特点鲜明。
20.有人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我们在自然中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表达效果更好,你是否赞同,请阐明理由。   
2023-10-19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城市中,图书馆作为场所、空间和平台的价值,越来越被读者需要。现代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更是一个让人愿意驻足停留、社交互动、充满着灵感和惊喜的空间。一方面,数字科技改变了图书的媒介和获取渠道,图书馆不再是知识唯一的储藏和守护空间;另一方面,也发生了极大扩充,与城市生活的交界面越来越多。图书馆除了提供安静的阅读空间的同时,也参与社会的文化进程,成为展览、音像、档案、科普、收藏、社交、地方志等众多社会功能的空间。图书馆已是创新技术、文化身份和城市美学的综合指针,具有自身的图书馆性。部分城市的图书馆凭借公共价值和空间美学已成为旅游的热门打卡点,不仅培育了文化热潮,自身也成为。就拿上海图书馆东馆来说,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新格局一轴双心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新区展览馆、浦东新区档案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文化集群。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除了提供安静的阅读空间,也参与社会的文化进程,成为拥有展览、音像、档案、科普、收藏、社交、地方志等众多社会功能的空间。
B.图书馆除了提供安静的阅读空间的同时,也参与社会的文化进程,成为提供展览、音像、档案、科普、收藏、社交、地方志等众多社会功能的空间。
C.图书馆除了提供安静的阅读空间,也参与社会的文化进程,成为展览、音像、档案、科普、收藏、社交、地方志等众多社会功能的空间。
D.图书馆提供安静的阅读空间的同时,也参与社会的文化进程,成为提供展览、音像、档案、科普、收藏、社交、地方志等众多社会功能的空间。
2023-10-1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  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杜牧(803-853)  思妇闺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15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