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中 2023-04-20 12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上,还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有的又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锦鸡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选自郑时龄《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有删改)

材料二:

余志成:人类能够绽放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流刷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那个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

(选自《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量,成就都很高。
B.《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作品,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等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C.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D.赵丽宏认为上海的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难的欧式建筑虽然让中国人想到耻辱的岁月,但在建筑艺术上是成功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可以使其回答更加生动具体、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A.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哇春韭绿,十里稻花香。D.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4.当被问及“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中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

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

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
B.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C.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
D.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B.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
C.剧本中有很精彩的戏剧冲突,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原因是旅途枯燥,老兵们觉得伍万里比较稚嫩,逗他取乐。
D.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
8.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9.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和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B.孺子,文中指幼儿、儿童,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相同。
C.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D.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等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4.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023-04-17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确的“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圣代”“雨露”在对君王的赞美之外,还含有为李、王远谪鸣不平之意。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是语重小长的劝慰。
16.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