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保温检测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6-10 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习近平《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一词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我们的真实生活或许是平淡的,但它反映到作品中是集中、典型、理想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刻画形象给人们以精神震撼,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题材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斗争,既反映了现实,又为受到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文艺具有时代性、它代表了每个时代千千万万人民的思想追求、精神境界。艺术创作者应该深入人民的生活,在作品中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追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作品以曲折蜿蜒、惊涛澎湃的母亲河黄河为象征,表现出抗日、爱国”的基本主题思想,热情赞颂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抗日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暴行。从这部在国内传唱度较高,乃至在世界舞台上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引起人民的共鸣。

民族精神其实都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经过现代人的阐释和解读,各种时代精神具有了民族性,并最终融合成民族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千百年来,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里。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影响,涌现许多动人心弦的文艺作品,如贺敬之创作的抒情短诗《回延安》,以激情澎湃的诗篇歌颂“母亲”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表现浓烈爱国之情的抒情歌曲《走进新时代》,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赞扬。这些作品都深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文艺创作者顺应时代精神、融合浓浓爱国之情的创作特征。

(摘编自郑柯《关于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分析》)

材料三:

①所谓直接表现人民性,是指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历代民间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就正面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硕鼠》既喊出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呼声,又表达了他们追求乐土的美好理想。历代进步文人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直接表现人民性的篇章,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汉卿的《窦娥冤》,都真实地描写了人民生活,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小说《水浒传》则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农民英雄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因此,这些作品鲜明的表现了人民性。

②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并不在于写什么题材,关键是看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小说《荡寇志》,作者站在反动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起义作了歪曲的反映,其不具有人民性的。

(摘编自樊德三《论文学的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文艺作品要从创作的来源、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其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
C.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作者将真实生活集中、典型、理想地反映到艺术作品,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中,受其影响,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有融入人民感情、反映人民心声、符合人民审美,才能引发人民的共鸣。
B.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源自它们反映时代的现实,抓住了时代的问题。
C.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准确地洞察劳苦人民悲痛的内心世界,也是“人民性”的体现。
D.文艺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关键看其思想感情,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C.“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D.“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4.直言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三段论形式如下:大前提:所有M是P,小前提:所有S是M,结论:所有S是P。请结合材料三第①段材料,运用直言三段论的形式展示其推理过程。
5.职场剧是很好的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载体,但近年来,有些作品追求流量至上,剧情浮夸、人物失真,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批评为“悬浮剧”。假如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协会的相关负责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职场剧的创作要重视"人民性"的倡议。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倡议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香市

茅盾

清明过后,我们镇是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月。

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面上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调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座前的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设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此平日里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里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管。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的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票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的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

1933年7月

文本二:

成功地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铺排事实表现主题,是《香市》显著的艺术特色。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对比,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从来就是艺术创作中作家们所常常用到的一种极有力的表现手段。同一乡镇的香市昔盛今衰,前后迥异,孤立地看,难见深意,但两相对比,就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并能启人深思。农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尚且如此凄凉,使人失望,终年岁月的辛酸悲苦就可想而知了。读了这篇散文,在读者的心海里激起的只能是对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憎恶和诅咒的思想情绪。

《香市》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在散文创作中成功地创造和运用了窥斑见豹、大题小做的艺术手段,表现了30年代初旧中国的历史巨变。作者在《茅盾散文集·自序》讲过一段名言:从来有‘小题大做’之一说。现在我们也常常看见近乎‘小题大做’的文章。不过我以为随笔之类光景是倒过来‘大题小做’的。”“我的意思是:大题不许大做,就只好小做了。”“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揭露在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下旧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这是个大题,但在白色恐怖下不能直言大做,只好小做。通过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小侧面香市昔盛今衰的变化来表现。这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选取、挖掘题材的艺术匠心。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香市》的第三个艺术特色。茅盾生长在农村,但在都市里长大。而他的血液里还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他曾说:我爱的,是乡村的浓郁的‘泥土气息’。他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指出,乡土文学在描写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香市》从题材、内容上看是属于乡土文学一类,完满地达到了上述要求,它通过对香市今昔巨变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朴素的色彩鲜明、有声有色、时代性很强的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

(节选自陆维天《香市昔盛今衰因何在》)

【注释】①蚕花廿四分:浙江一带方言,称蚕茧的收成为蚕花。这里的蚕花廿四分是希望蚕茧能有廿四分的好收成。②革命: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以后……不准举行‘香市’。”不仅表明重兴香市的时代背景,并且说明“革命”以后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具有直接影响。
B.“香市”的场地被瓜分,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国内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导致江南农村经济凋敝、破产的根本原因。
C.作为反映现代文明技艺水平的“南洋武术班”的表演,技艺高了,但是看客反倒少了,更加有力地深化了农民生活“今不如昔”的悲剧。
D.“香市”的主角由农民变为现在的小商人,表明只是采用“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的商业手段无法重兴“香市”,还得需要其他商业手段。
7.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公安分局”和“蚕种改良所”具有象征意义,“公安分局”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蚕种改良所”象征着反动的军阀势力。
B.文本一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介绍故乡习俗和追忆儿时生活,而是以“香市”的今昔变化,揭示“旧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文本二)。
C.文本一通过“窥斑见豹、大题小做”(文本二)的艺术手段,生动传神、浅白直露地描写了“香市”今昔的历史变化及其原因。
D.文本二中“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在文本一中则是通篇“今不如昔”的整体对比,但其他对比似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遗憾。
8.文本一画横线部分是怎样描写“香市”的?请结合文简要说明。
9.文本二说,“香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乡土气息”在文本一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B.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C.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D.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用事,指封建统治者当权执政或官员担当职责,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视事”“当国”。
C.忍,此处意为“毒辣、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
D.恃,意为“依赖、依靠”,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
B.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
C.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1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赤壁矶头

(南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临皋亭下,扁舟两度经过。江山如画,风月奈愁何。三国英雄安在,而今但、一目烟波。风流处,竹楼无恙,相对有东波。

登临,还自笑,狂游四海,一向忘家。算天寒路远,早早归呵。明日片帆东下,沧州上、千里芦花。真堪爱,买鱼沽酒,到处听吴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乘船两度经过赤壁,虽感此处景色美好,但美景并不能化解内心的忧愁。
B.上阕用典,“风流处”化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C.“片帆”即孤舟,暗示人物处境,“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用法相似。
D.本词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下阕先抒情,后叙事,实写内心情思和返乡生活。
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皆为登临赤壁所作,两首词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