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题 > 按关键字
试题 试卷 专辑
更多:
显示答案
|
8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材料三   1015世纪,在我国西北到东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辽”“西夏”和“金”三个民族政权。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本民族文化的需要,它们都在汉字的影响下,创制了本民族的汉字系文字。

——摘编自王锋著《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

材料四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整理自2011国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份历史高考题(节选)

1978年历史高考题(1978.7.9
一、填充题:(答案填在题上空白处)
例:4.昧,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的革命口号。
二、简要写出下列年代中世界史或中国上的一件大事:答案写在每一一个年代的后面)
三、在地图上画出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的进军路线(将起、止、经过共六个城市按进军路线连成一-线,不得连)。
四、简要解释名词:在每个名词下空白处作笞)
例:1.《史记》
五、问答题:
例:2.扼要举出周恩来同志在我国民主革命各个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考查主要内容:农民起义、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件和革命人物、马克思主义、列强侵华事件、战争事件等等。
2015国文一卷历史试题(2015.6.8
1卷,选择题
例: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II,非选择题
例:41.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考查主要内容:古今中外经济问题、传统文化、民主法治、抗战纪念、社会保障、亚投行、科教兴国、民族团结等等。
概括说明上述两份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史论结合。)
2022-03-12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三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底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考试制度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罗百代”(清人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三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民法直接来源于明代民法,继承了唐宋以来民事法律规范与民事诉讼中的若干制度。民法散见于《大清律例》《大清会典》《户部则例》《六部则例》及其它法规。清代民法中,不仅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都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是清朝以前所不曾有的。清代民法一方面沿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注意维 护封建的家族主义,作为族内法的家法族规,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张晋藩《清代民法论》

材料二   1979年,我国再次起草民法典,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11日起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起草与制定民法典的历程带给了我们那些启示。
2022-11-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四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民法直接来源于明代民法,继承了唐宋以来民事法律规范与民事诉讼中的若干制度。民法散见于《大清律例》《大清会典》《户部则例》《六部则例》及其它法规。清代民法中,不仅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都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是清朝以前所不曾有的。清代民法一方面沿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注意维护封建的家族主义,作为族内法的家法族规,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张晋藩《清代民法论》

材料二   中国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康有为提出建立法制局,他认为,外国人在中国自治其民,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实为非常国耻”。光绪三十三年命参酌外国法律制定民律,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共三十七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1979年,我国再次起草民法典,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月1日起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民法典制定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制定民法典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曹小平,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理论固体物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彭吉虎,派往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学习波导光学,1981年1月3日回国;张育曼,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反应堆物理计算,1981年10月19日回国;赵南明,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生物物理,1981年4月14日回国;郑衍横,普度大学,学习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1981年3月6日回国;李衍达,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地震波的信息处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张楚汉,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坝工抗震,1981年6月1日回国;柳百成,派往威斯康星大学,学习铸工冶金学,1981年1月1日回国;催国文,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高温陶瓷,1981年1月1日回国。

——清华大学新闻网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赴美留学潮的发生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 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姓名
派往学校
所学专业
回国时间
化工系
曹小平
伯克利加州大学
理论固体物理
1981.4.11
无线电系
彭吉虎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波导光学
1981.1.3
工程物理系
张育曼
伯克利加州大学
反应堆物理计算
1981.10.19
工程物理系
赵南明
伯克利加州大学
生物物理
1981.4.14
计算机系
郑衍衡
普度大学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1981.3.6
自动化系
李衍达
MIT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1981.4.11
水利系
张楚汉
伯克利加州大学
坝工抗震
1981.6.1
机械系
柳百成
威斯康星大学
铸工冶金学
1981.1.1
化工系
国文
MIT
高温陶瓷
1981.1.1


——清华大学新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2022高三上·山东·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西方对球的了解(公元1-1800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93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被译成几十国文字,登上了各国排行榜。一夕之间,"全球化"与"世界是平的"划上了等号。下图为热议这本著作的一幅绘画。


材料三   2000-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上海WIN D金融数据库

材料四

国家类型对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亚太国家整体上东亚国家对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化冲击的反应比较温和,政策上也比较理性。
拉美国家拉美率先举起了反对全球化的大旗。20012003年,巴西连续三次举办“世界社会论坛”,这使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拉美在反全球化运动的特殊地位。
非洲国家在全球化尚未充分展开的地方﹐其反全球化运动往往也难成气候。
转轨国家在来不及体味全球化甘苦喜忧的情况下,前苏联与东欧国家对全球化的主流观点是利大于弊,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总体评价是积极肯定的。

——摘编自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


(1)研究"当代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为什么要关注材料一?
(2)使用材料二、三研究主题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四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研究主题的认识?
(4)考量"当代经济全球化"时,应坚持什么原则?结合材料二、三、四说说你的看法。
2022-07-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21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