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进生命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西瓜是人们盛夏时经常吃的一种水果,不仅水分多而且营养也很丰富,西瓜从种子萌发到结出果实需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西瓜时,为了保证西瓜种子能正常萌发,选择的种子应是饱满的、完整的、有生命力的和不处于________的。
(2)农民伯伯在移栽西瓜幼苗时,根部总是带有一个土团,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根尖的_______不受损伤,可以更好的吸收水分。
(3)切西瓜时会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是西瓜细胞的细胞液,主要来自_______
(4)下面是某生物小组同学探究“西瓜汁对西瓜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的实验设计方案的一部分,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①切开成熟西瓜,将西瓜瓤捣碎后过滤,制得西瓜汁,并取出种子冲洗干净。
②取两个同样的培养皿,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在每个培养皿中加多层滤纸,滤纸上各放入10粒西瓜种子。
③培养皿甲中的滤纸滴加一定量的清水,培养皿乙中的滤纸上滴加等量的_________
④将甲、乙两个培养皿放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⑤若一段时间后,甲培养皿中的西瓜种子_______,乙培养皿中的西瓜种子________,则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西瓜汁抑制西瓜种子的萌发。
2023-11-1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有机肥料亦称“农家肥料”。凡以有机物质(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作为肥料的均称为有机肥料。包括人粪尿、厩肥、堆肥、绿肥、饼肥、沼气肥等。具有种类多、来源广、肥效较长等特点。有机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多呈有机状态,作物难以直接利用,经细菌、真菌作用,缓慢释放出多种营养元素,源源不断地将养分供给作物。施用有机肥料能改兽土壤结构,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可作为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
依据材料,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提出问题:氧气浓度对细菌、真菌分解有机肥有影响吗?并制定了以下实验探究方案。
组别输氧量(L/min)A窗口冷却后处理方式装置置于环境温度
0敞开一天后再密封25℃
15敞开一天后再密封25℃
30敞开一天后再密封25℃
30不敞开25℃

a.设置如图装置,将足量的有机肥装入大型容器A中,洒入适量的清水,将容器密封后高温灭菌
b.按下表分组探究。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记录每天温度计的度数
c.重复上述实验。
(1)甲乙丙组探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组均不能与丁组形成对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10天后甲组也有新的气体产生且能燃烧,这种气体是__________
(4)乙、丙两组,若输氧量均未过量,10天后温度计度数较高的是__________组;打开阀门a后,C容器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的是__________组。
(5)撤去C容器,将丙组b管通入大棚内,农作物产量会大幅提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
2022-03-20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
3 .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利用自制的仅能放大30倍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发现了蜂窝状小室并绘制成图。这些小室让他联想到了修道院里的小房间。为此,他将这些小室称为细胞(cell)。从此以后,生物微细结构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1)罗伯特·胡克之所以能观察到cell,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自制了显微镜,但我们知道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材料必须是______的,所以要想观察到西红柿的细胞,首先需要挑取少量西红柿的组织制成______
(2)某同学在整理笔记时这样描述细胞学说: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你认为他整理的正确吗?______为什么?______你知道为什么说“细胞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吗?______
(3)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众多细胞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构成的,如图是菜豆植株的结构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①如图1所示,经过[b]______过程形成C1~C5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其中C3代表______组织。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D属于______
②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菜豆叶片横切面临时装片时,看到图2中的甲乙两个视野。从图甲到图乙,首先是要调节显微镜的[       ]______换成高倍物镜,然后再调节[       ]______直至看到清晰物像。如果该同学感觉视野较暗,除换用大光圈外,还可以调节[       ]______
2022-03-18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揭开蝗灾的奥秘
2019年末,蝗虫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肆虐成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研究发现蝗虫个体大规模聚群是蝗灾发生的前提,因此,认识蝗虫个体聚群的成因对控制和防治蝗灾非常关键。
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初步揭示了该奥秘。观察发现,在群体数量较少时,蝗虫个体的行为表现是不爱活动、呈“孤独安静”的“散居”型,而在群体数量较多时,行为表现是活动性强、呈“乐于聚群”的“群居”型。是什么导致蝗虫群体数量变化,进而改变其行为的呢?这可能与其释放的一种特殊的气味分子4VA有关。研究表明,当四到五只蝗虫共处时,个体就开始释放4VA.进一步研究发现几乎在蝗虫身体所有组织都可检测到4VA,且随着蝗虫发育阶段的变化,4VA的释放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4VA对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一旦蝗虫群体到达一定数量时,便可以通过释放4VA“壮大队伍”,“队伍”越大,4VA的释放量也越大,进而改变了蝗虫的行为表现。

那么4VA是如何在“群居”蝗虫体内发挥作用呢?他们发现在蝗虫触角的感受器内具有一种蛋白质,可以与4VA结合。当把此蛋白质去除后,蝗虫就不会对4VA作出反应。结果说明蝗虫的聚集行为是通过4VA与特定蛋白质结合导致的。
这个研究结果为人们监控蝗虫密度变化和防治蝗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有助于人们制定绿色和可持续的防控对策。
据以上资料回答:
(1)蝗虫的生长发育经过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为 ______(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
(2)蝗虫具有明显的聚群行为,在其产生该行为的过程中,______(填选项)方式发挥了主要作用。
a.视觉通信
b.化学通信
c.听觉通信
(3)根据文中第二段信息,造成蝗虫聚群成灾的原因包括 ______(多选)。
a.蝗虫在高群体密度下活动性强
b.成虫个体释放的4VA含量增加
c.蝗虫几乎所有组织都会释放4VA
d.4VA对所有蝗虫都具有吸引力
(4)结合所学知识及文中信息,将蝗虫消灭在其生长发育的 ______时期防灾效果最佳,请你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 ______
2022-02-2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塑化剂是塑料制品的原料,随着时间推移会从塑料制品中渗出,并通过多种方式进入生物体,进而影响生物的生殖等功能。

(1)图1是雌性小鼠的生殖结构。小鼠的生殖过程与人体相似,交配时,雌性小鼠[a]______产生的卵细胞与睾丸产生的 ______在[b]______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移入子宫过程中开始细胞分裂,形成的早期胚胎植入子宫角继续发育。
(2)为证实塑化剂会影响生物的生殖功能,研究者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
实验步骤:
a.利用玉米油溶解不同浓度的DEHP(塑化剂的一种),给予每组成年雌性小鼠不同浓度的DEHP处理。
b.停止处理后让这些雌性小鼠与正常雄性小鼠进行交配。
c.统计怀孕比例,结果如图2.
①对照组成年雌性小鼠的处理是口服等量 ______
②据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③进一步研究发现,DEHP的毒性主要在于它的作用与卵巢分泌的 ______作用类似,从而导致小鼠体内分泌失调,使得子宫内膜对胚胎植入的接受能力降低,最终影响生育能力。
6 . 草履虫是学习单细胞生物的重要实验材料,某实验选取熟鸡蛋黄,奶粉、玉米粒,酵母和小麦5种材料配制成培养液,观察不同培养液对草履虫数量和生活状态的影响。
(1)配制5种培养液,每种设置3个重复,各取5mL分装到每个试管中,往盛有培养液的每个试管中用毛细吸管接种10只草履虫,而不是1只草履虫,目的是________
(2)在25℃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草履虫,每天定时取样计数,以上操作遵循了探究实验的_______原则;检测草履虫数量时滴一滴培养液在玻片上,在液滴内放一些棉絮,为了______。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5种培养液中草履虫达到高峰时的时间、数量及全部死亡所需时间

培养液

达到高峰时所需时间/天

达到高峰时数量/个

全部死亡所需时间/天

熟鸡蛋黄培养液

25

860

58

奶粉培养液

20

721

48

玉米粒培养液

7

576

36

酵母培养液

14

104

19

小麦培养液

9

142

30

实验原理基于已知草履虫摄取食物的结构为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从草履虫数量和存活时间考虑,熟鸡蛋黄、____________3种材料配制而成的培养液较为适合培养草履虫。
(3)研究人员选取上述3种培养液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培养液对草履虫数量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一条规律:随着培养液的浓度逐渐升高,草履虫的数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培养液高达某一浓度时草履虫数量均为0。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选出对此规律合理的解释_______(多选)。
a.培养液浓度过低,食物不充足,限制草履虫生长,繁殖
b.培养液浓度过高,草履虫失去过多水分,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甚至死亡
c.培养液富含有机物,随着时间延长,出现腐败、变质,进而影响草履虫的生活状态
2022-01-23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阅读科普文章,回答问题。
暮色苍茫,元江奔腾,14头亚洲象缓缓地从老213国道元江桥上走过,消失在丛林中……2021年8月8日20时许,当无人机监测到亚洲象群成功回到栖息地时,现场工作人员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欢呼。
2020年3月开始,这群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在成年雌性“族长”的带领下,持续北迁。象群中有6头幼象,其中包括在迁移途中分娩产下的“新生儿”,研究人员还拍摄到它们吃奶的珍贵画面。象群一路上集体活动,觅食、嬉戏、甚至连睡觉都很有秩序。成年象总是把幼象们围在中间,当警卫象觉察到危险,它会发出吼叫声,象群中其他个体会向声音发出的地方靠拢并把幼象保护在身下。
幼象们在迁移途中学会了很多生存技能。它们会在成年象的带领下到水塘里洗澡。洗澡时,水分被储藏在皮肤的褶皱中。由于亚洲象没有汗腺,褶皱中的水分在缓慢蒸发过程中会不断带走热量。幼象也会跟着成年象寻找甘蔗、野芭蕉、粽叶芦等植物当食物,还会跟随成年象找到矿物质丰富的硝塘补充盐分。
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30年间,我国野生亚洲象的保护取得了良好成效,数量由150头增至300头左右。此次迁移的原因较为复杂,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猜测:一是亚洲象保护区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中“高大乔木—灌丛—草地”的林况变得单一化,森林几乎被高大乔木占据,适合亚洲象取食的草本植物减少;二是象群族长年轻、经验不足,导致迷路;三是太阳风暴诱发的地磁暴激活了亚洲象的迁移本能。
此次象群绕行1300公里左右,最终顺利返回传统栖息地。象群的平安回归,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育方面的能力和决心。“象”往之路,是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深度探索之路。

(1)用无人机跟踪监测象群行为的研究方法属于_________法。
(2)从研究人员拍摄到幼象_________的珍贵画面判断,亚洲象属于哺乳动物。幼象在出生前依靠_________从母体获取营养。这种生殖及抚育后代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后代的_________
(3)亚洲象迁移过程中表现出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说明亚洲象具有社会行为。
(4)亚洲象没有汗腺,褶皱中储存的水分缓慢蒸发过程中不断带走热量,有利于其维持体温的_________
(5)幼象在迁移过程中获得各种生存技能是在_________因素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__而获得。以下行为中,有利于幼象适应生活环境的行为有_________
a.泥塘洗澡                    b.寻找甘蔗                  c.寻找硝塘补充盐分
(6)结合文中列举的对象群迁移原因的猜测,提出保护亚洲象的合理建议:_________
8 . 探究阳光的杀菌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阳光可以杀菌,有位外国网友想一探究竟,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准备两个相同的白色瓷盘,用3%的过氧化氢进行喷雾灭菌。
第二步:取一小撮污泥,与胚芽水(含多种营养物质)充分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别吸取1毫升上清液,滴在两个盘子上,戴无菌手套将液体涂抹均匀。
第三步:待盘子完全干燥后,将两者叠放在一起,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4小时,使上面的盘子能充分接触阳光,下面的盘子基本无法接触阳光。
第四步:分别用无菌棉棒蘸取无菌水,擦拭盘子后,均匀涂抹在相应培养血中的培养基(已灭菌)上。
第五步:将两个培养皿放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该网友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以上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中对瓷盘、培养基进行灭菌,以及使用无菌手套,无菌棉棒、无菌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第二步中,网友用胚芽水而不是清水与污泥进行混合,目的是____________
(3)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4)请你对该网友的实验提出一点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
(5)根据该网友的实验结果,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这一结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
2021-06-23更新 | 690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1年中考生物试题
9 . 人类战胜大疫离不开科技创新,经过努力,科研人员成功地通过酵母菌大量生产人的乙型肝类病毒(HBV)疫苗。为了提高疫苗产量,某科研小组将酵母菌作为实验对象,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
将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分别等量加入5组锥形瓶中,各组锥形瓶中再加入0.1g活性干酵母菌,分别放置温度为5℃、15℃、25℃、35℃、40℃的环境下培养,每组实验重复三次,每隔24h观察计数取平均值(见表1、图1)。
表1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酵母菌数量变化
项目培养时间温度酵母菌数量
A组96h5℃3.2×106个/mL
B组96h15℃4.0×106个/mL
C组96h25℃2.0×106个/mL
D组96h35℃2.2×106个/mL
E组48h40℃0.3×106个/mL

(1)接种乙肝疫苗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___________,这种免疫方式属于___________免疫。
(2)分析表1中的数据,是否能说明酵母菌在40℃培养条件下数量最少?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3)分析图1曲线,从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个数所达到的最高值比较来看,温度为___________的培养条件最为适宜。

(4)据某医院统计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免疫率,发现小于2岁95.35%,2岁到4岁之间93.02%,大于4岁64.29%。分析数据,针对乙肝疫苗的接种提出意见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021-05-14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福建省莆田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