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水清冽(     ) (2)俶尔远逝(     )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是比较典型的游记。
B.作者抒发情感时,既有借景抒情,也有直接抒情。
C.作者游览小潭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是先忧后乐。
D.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3.文章第2段写景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桑竹之             神情与苏、黄不
B.屋舍俨             不动
C.答之                 情态
D.此中人        如有所
2.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有何作用?
3.本文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桃花源”,试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欲其林(      )        (2)鸡犬相(      )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本文以渔人“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D.“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3.本文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多次运用伏笔,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2024-05-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十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柳宗元,字______,河东人,是“______”之一。
2.根据提示,解释划横线词语的含义。   
划横线词学习支架推测划横线词的含义
折蛇行词类活用(1)______
潭中鱼可百课内迁移:自富阳至桐庐一百(2)______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章成功运用了侧面描写,历来为世人称道,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的?
5.柳宗元一生命运多舛,虽屡遭贬官,弃置十年,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对此你有哪些感悟?请写下来。   
2024-05-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便船/屋俨然B.此人一一具言所闻/不足外人道也
C.见渔人,大惊/不知有汉D.村中有此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2.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通:交错B.论魏晋:不要
C.来此境:隔绝D.率妻邑人:儿子
3.现在人们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来指什么?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2024-05-0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本文是一篇临别赠言,文体是______
2.小吉同学自制卡牌积累文言词语,这种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效果。请将下面卡牌内容补充完整。

字词牌

例句

释义

迁移

送之

①(诗文语句)

持汤

(追溯字源)

缊袍

敝帚自珍(联系成语)


3.文章开篇写“余幼时即嗜学”,奠定全文基调,请概括宋濂嗜学的表现。
4.第二段中,写同舍生衣饰华美,有何用意?
5.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才点出赠别的题意?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委而去     去:离开
C.寡助之     至:到
D.亲戚     畔:同“叛”,背叛
3.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本文开篇就提出了“①________,②________”的论点。接着举例论证,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观点,突出了“③________”的重要性。又运用了④________的论证方法,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⑤________”的重要性。所以,在孟子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是⑥________
2024-04-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大安市三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       (2)尝秋夜坐钓月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4.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5.甲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6.甲文结尾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2024-04-1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抚松县第八中学、第九中学、第十中学、实验中学、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9 .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陶渊明,________(朝代)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欲其林(尽)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便还家(同“邀”,邀请)D.处处之(写作)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C.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试分析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024-03-3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名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孟子,名______,战国时期思想家。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父(     )                    
(2)丈夫之(     )
(3)往之(     )                    
(4)与民(     )
3.下列不能体现“富贵不能淫”的事例是(       
A.闻一多大义凛然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慷慨就义。
B.东汉人杨震面对王密的夜送十斤金,当场拒绝。
C.文天祥被俘后,拒绝高官厚禄,从容赴义。
D.关羽面对曹操的美女宝马的厚待,不为所动,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毅然离去。
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5.下面是对孟子“大丈夫”的理解,请根据原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请在括号内打√;错误,请打×),并简要说明理由。

无论是否得志,都要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共守道德之高标。(      )

2024-03-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桦甸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