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面对战国的社会现实,吴起认为“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是相辅相成的,他告诫魏文侯只“修文德”不“治武备”无法确保国家安全,提醒魏文侯不要重蹈“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的历史覆辙。他在《吴子》中还指出,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必须“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认为通过“礼”“义”的教育可以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可以形成“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荣辱观,必须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吴子兵法》从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深刻的军事思想体系,反映了战国初期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

——摘编自付海滨、薛国安《〈吴子兵法〉军事思想综论》

(1)根据材料,概括吴起军事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的军事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出现了一批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曾一日之内向齐王推荐了七位有才能的人,其死后,“诸弟子三千人为之缭绖”,其他稷下先生如孟子、邹衍、荀况、慎到等皆属名流,带徒人数也十分可观。由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办学(     
A.推动了社会转型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B.体现出诸子思想的互相融合
C.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和转变D.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29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师联盟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4 . 《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源于周王室官员,“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这一历史叙述(     
A.顺应了休养生息的需求B.体现了大一统的学术构建
C.批判了罢黜百家的政策D.客观地记录了历史事实
2024-02-29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少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B.渗透儒道思想理念
C.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D.体现官僚政治特征
2024-02-22更新 | 430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摘编自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况宋代理学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主张。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接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面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对“入仕”或“参政”的相关记载。这可用于佐证这一时期(     
记载出处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韩非子·亡征》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史记·货殖列传》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权力集中依赖文化统一
C.商业成为政治统治的支柱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摘编自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兴起与初步发展时期,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推动形成了四大哲学体系,使当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这四大哲学体系(     
A.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B.促成了法家思想的兴起
C.推动了地主阶级的产生D.反映了时代剧变的特征
2023-11-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