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的,该城邦通常被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形成子邦——殖民城邦。因此,这种殖民活动是城邦(母邦)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也可说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相类似且地位平等,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位于意大利南部,它有“大希腊”之称。子邦和母邦、殖民地区和希腊本土之间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使希腊的商业贸易受惠良多。希腊本土可从殖民地区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相互交换,双方皆获利,且希腊世界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可获得较充分的发展,这可说是海外殖民为古希腊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

——摘编自吴于麈、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不仅受封了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和中国西周时期的“殖民”活动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外殖民活动对古代希腊文明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24-03-22更新 | 225次组卷 | 75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赙(以财物助丧事)”,以安葬周平王。该事件本质上反映了东周时期(     
A.礼崩乐坏的现象B.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C.周天子势力衰微D.鲁国率先打破旧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周时期,最重要的礼是诸侯册命礼。诸侯虽然可以世袭,但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需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来予以肯定,诸侯国在最初分封时要经过册封,每一位袭封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这表明(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周王朝呈现原始民主色彩
C.礼制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统治D.周制践行了敬天保民观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     
A.拓展了王权影响B.挑战了分封制度
C.强化了血缘认同D.控制了世家贵族
2024-03-08更新 | 17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仪礼·丧服传》中记载,“君,谓有地者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贾公彦在疏解此句时也说:“是诸侯之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士无臣,虽有地不得君称。”这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     
A.存在多级君臣隶属关系B.周天子的最高权力受到挑战
C.君臣之间标准混乱无序D.宗法制确立了权力传承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殷商时期,各方国并不是国君在地方上的政权机关;周初分封,诸侯成为周王的臣子,诸侯国的政权机关即“公室”则变成了周王室在地方的政权机关。这体现出西周分封(     
A.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B.增强了周天子的政治权力
C.建立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D.强化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孕育到成熟,华夏旧文明跨越2000年,和同期的其他古代人类文明一样,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宗教主导的社会。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历史将充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但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在3000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

——摘编自李硕《翦商》

材料二   许多海外汉学家在论及中国宋代时,似乎特别喜欢使用“革命”之说,比如英国汉学家伊懋可认为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包括农业革命、水运革命、货币和信贷革命、市场结构与都市化的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日本学者斯波义信也提出“宋代经济革命”说,并列举了宋代的农业革命、交通革命、商业革命以及都市化方面的重大变迁。《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也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美国学者郝若贝则认为宋代中国出现了“煤铁革命”。仿佛不用“革命”一词,不足以强调宋代文明与之前时代的深刻差异。自从日本的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19世纪末率先提出“唐宋变革论”以来,宋代的近代化色彩一直是海外汉学家讲述宋朝历史的最重要母题。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为“商周之变”撰写简要的名词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宋变革的特点并选取两个层面的史实对“唐宋变革”予以说明。
2024-02-24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西周时,周天子称“王”。进入春秋以后,除周天子外,春秋早期楚国国君楚武王开始称王,晚期吴国、越国国君也称王。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分封制趋于解体
C.强化了家国认同D.政治中心向南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