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反割台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康熙常、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阿古柏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日本国入侵台湾,清朝面临边疆危机。海防与塞防成为清朝重臣们争论的焦点。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李鸿章“近日财用极拙,人所共知,欲图振作,必统天下全局合盘同筹而后定计。”“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江海防维实为今全局要务”。
王文韶“俄人占我伊犁,有久假不归之势。只要俄人不能得逞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否则我师退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我师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事机之急,莫此为甚。”
左宗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编自尹金海 《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官员应对边疆危机的主张,并简要评价当时左宗棠的观点和作为。
2023-09-04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姜绍祖(1876-1895), 台湾新竹人,祖籍广东,著名抗日英雄。1895年春,姜绍祖因痛恨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不愿当亡国奴,于是自散家财,在北埔一带募集乡勇500余人,抵抗由基隆、台北南进的日本侵略军,并联络徐骧、吴汤兴等各路抵抗军,全力配合,协同作战。他曾在新竹大湖口地区打击进犯的日军近卫师团。不久,日军重兵压境,姜绍祖力战不屈被俘。侥幸脱身后,姜绍祖到北埔,再募乡勇壮丁,与日军奋勇作战。同年6月18日,姜绍祖再率义军向新竹城东门发动进攻,在徐骧义军及广大群众的支援配合下,反攻取得重大胜利。同年7月月底,率军攻城时遭到日军拦击,姜绍祖率百余名战士退入竹林中继续战斗,因力竭不支,最后与七十多名战士一同被俘殉国,他牺牲时年仅19岁。他在狱中留下绝命诗一首以述壮烈成仁的慷慨:“边戍孤军自一枝,九回肠断事可知;男儿应为国家计,岂敢偷生降敌夷。”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姜绍祖抗日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姜绍祖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2023-09-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古代边疆治理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时代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时期东吴黄龙二年正月,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到达夷洲,吴军征服了许多山夷部落。
隋代隋大业三年,隋炀帝派朱宽到流求招抚当地土著;大业六年,流求正式归顺隋朝。
南宋平湖(澎湖)已隶属泉州管辖,中国开始对澎湖正式驻军。
元代元世祖至元年间,设澎湖巡检司,隶属泉州晋江县。
明代明太祖洪武初,琉球岛中山王受明册封,成为明的藩属,台湾改称为“小琉球”;17世纪初期,荷兰人侵占台湾,明军多次抗击获胜,但未能迫其退出台湾。
清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清政府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摘编自宋光宇《台湾史》

材料二   台湾作为我国东部海防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清代以来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防未予足够重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闯入基隆港,重炮轰击沙湾炮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法军进攻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面对列强的侵略,台湾军民奋起反抗。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的抗争,有力地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25日,台湾光复。

——摘编自周文顺《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台湾与祖国》

材料三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台湾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台湾受到侵略的背景及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前后,督理台湾军务的沈葆桢向清廷提出了在台湾联外交、储人才、储利器、通信息的方略,得到清廷采纳。随后,在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等洋务派官员的主持和推动下,在台湾实行了加固城防、兴建炮台、增调舰船、整备军械、奖励移民、开山抚番、修建道路、开通电报、整顿吏治等措施。台湾也迈出了经济技术向近代化转轨的脚步,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信线路、第一所新式学校……成为中国各省中建设和发展成就较突出的地区之一。1885年,清政府下诏在台湾建省,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第20个行省。

——摘编自汪广仁、王雯妹《台湾近代早期技术发展略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清廷重视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后期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6 .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东学派发轫于宋儒,一直延续到清代,大师辈出。作为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认为治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对于最高权力,黄宗羲指出鉴于天子传子不传贤,宰相传贤不传子,天子必须依赖宰相补救过失。

——摘编自乐承耀《宁波通史清代卷》

材料二   左宗棠一生的为人与做事与湖湘文化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克服重重阻力,运筹惟幄,决胜千里,指挥大军驱除了阿古柏匪帮,为近代中国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和兰州织呢局,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近代造船与驾驶轮船人员的工业技术与军事技术学堂。

——整理自蔡建满《左宗棠与和湖湘文化》

材料三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明清时期苏州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西部偏北闾门,紧靠运河,交通便利,居民密集,万商云聚,形成规模庞大的商业网络。商人活动频繁,洞庭山商人蔡鹤峰、王荣初在枫桥设会馆,自行经营米业。商业铺行主要有绸缎铺、布行、皮货铺、药材铺、海货铺、枣行、鱼行、肉铺店等。……正是苏州工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社会和思想领域涌动着新的因素。

——整理自《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浙东学派所倡导的精神,为解决“最高权力”问题黄宗羲设计了怎样的方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左宗棠“揭开了新的一页”的事件,简要评价左宗棠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下列2项中任意1项阐释:①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繁荣”的表现。②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涌动着新因素,请指出其表现,并分析阻碍其向近代转型的根本原因;
2022-01-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科)
7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草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闯入基隆港,重炮轰击沙湾炮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法军进攻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面对列强的侵略,台湾军民奋起反抗。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的抗争,有力地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摘编自周文顺《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台湾与祖国》

材料三:“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收复台湾后治理台湾的主要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一进行阐述:①请写出反割台斗争中黑旗军的首领,并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②请写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具体时间(需写出年月日),并概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九二共识”的重要内容。
2022-10-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对此,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宣布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台湾税收要全部留供抗日之用。一批台湾爱国官绅也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摘编自李艾丽《从反割台斗争看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特点及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2-10-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第十六位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方的经济以不同方式迅速发展,南北矛盾日益显露。1861年,南方一些州宣布建立南部同盟,公开分裂国家,南北战争由此爆发。

内战初期,为了扭转北方在战争中的不利局面,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这一措施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之后林肯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应召参加合众国军队,为联邦服务。”战争后期,参加了联邦军队的黑人奴隶就已高达18万人。但是,对于已处于联邦军队控制之下的南方地区和忠于联邦的四个边界蓄妇州中的黑奴的自由问题,宣言中只字未提。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左宗棠(1812-1885),汉族,晚清军政重臣,早年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中后期,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在英俄两国的幕后支持下,企图肢解控制新疆。后经左宗棠数年艰辛斗争,最终收复了新疆。在左宗棠多次上书下,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其间,左宗棠除指挥军务外,还“购买种羊,发交兵民以收畜牧之力”、“授民农法以尽地利”、学泰西之法、亲自指导采矿设厂、提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指挥军民在行道两边广种树木等。正是“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摘编自李伟、刘丹(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思想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北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经略新疆的举措及其深远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分析他们所作所为的局限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 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 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 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 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 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与汉朝的不同之处,简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 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