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太平天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蓄发令是太平军每攻克一地后发布的第一道公告。洪仁玕在《钦定军次实录》中强调:“凡欲脱满洲鞑子之轭,投诚天朝,必须留发,以诠父母养育之恩,以顺上帝生成之恩,切不可剃之。”太平天国推行蓄发令旨在
A.强化民众宗教信仰B.推行儒家忠孝文化
C.对抗满清王朝统治D.维护汉人民族尊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江苏巡抚李鸿章对苏州阊门外所建题为“民不能忘”的汉白玉牌坊耿耿于怀,责问:“阊门外白石牌坊何以建于伪忠王耶?”他得到的答复是:牌坊为担任乡官者所捐建,建牌坊乃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减粮”政策。这使他深受刺激。李鸿章主政期间,苏州等地终于成功减赋。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确实推行了《天朝田亩制度》B.推行的政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对清末地方治理起到助推作用D.重视摧毁过时的地方经济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2021-03-18更新 | 213次组卷 | 46卷引用: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同治二年(1863年)户部奏:该年应解京饷700万两,除山西、山东、粤海关等解银21万两外,“余俱丝毫未解”。上谕频频饬令地方大员将欠款解齐,甚至近乎哀求:“各督抚等俱有天良,无论如何为难,总当依限速解,力顾大局。”由此可知,当时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加剧B.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
C.地方政府的离心力明显D.国家赋税制度亟待改革
5 . 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
A.清政府极力维护中央权威B.清政府统治秩序已经瓦解
C.儒家意识形态影响较深远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而无须根据条约的规定,要等到平定叛乱以后才能进行贸易。而清廷的想法正如恭亲王所说,英国人“不但不虑其为害,转可以为我所用”。此后,英国对太平军朝廷的干涉应当被视为卜鲁斯为稳定中英关系而做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当考察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义和团和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南京的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域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从这两次运动的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其中体现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义和团运动③辛亥革命④五四运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8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三角洲的地主为吸引佃农,给予佃农“永佃”权、“田皮”(拥有土地使用权,可转佃其所租得之田地,收取皮租)及其他优惠的租赁协议。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A.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与影响B.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D.同治中兴促进农业发展
9 .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鼓励汉族地主组织团练武装参与镇压,湘军淮军应运而生,湘淮系官僚集团因此崛起,其将领曾国藩、李鸿章受到重用,成为朝廷的“中兴名臣”。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引起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B.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D.迟滞了洋务新政的进程
2021-02-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图中所示的“这场革命”影响到清政府的“政治大变局”是由于
A.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B.清政府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C.太平军击毙了洋枪队的头目华尔D.清廷起用湘军和淮军与太平军作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