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张骞两次通西域,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称为“丝绸之路”,它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等可以充当货币的贵重金属进行商品交易,但西欧本土的金银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马可·波罗行纪》使欧洲人相信东方遍地黄金,对东方充满幻想,点燃了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西欧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增强国力、获得财富,都纷纷支持远洋探险活动。从1487年迪亚士首先开始探索到东方的线路,到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沿着哥伦布的航路,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材料三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11月8日他在讲话中指出: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5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构想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丝绸之路得以开通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3)有人对我国以“一带一路”为基础的国家战略海外投资,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015-12-02更新 | 2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襄阳五中等三校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1405—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次远涉重洋,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海洋与国家兴衰的内在逻辑有着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海洋思想。他认为,若要“统御万方”,“教化四夷”,就必须“巡弋异域”,慑服敢与中国抗衡者,生擒蛮王之梗化不恭者,殄灭寇兵之肆暴掠者。……尤其是当明皇朱高炽决定解散宝船队时,年近花甲的三保太监大声疾呼:“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出行过程中,郑和携带大批货物绝非仅仅对各国君臣进行赏赐与馈赠,还有着进行商品交换的重要使命。同时,郑和并不禁止随行官兵携带中国货物出售谋利。……针对东南亚各地航道不宁、海盗不禁的严峻现实,郑和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果断消灭了旧港海盗头目陈祖义,从而保证了海上通道的畅通无阻。
——摘编自高子平《郑和海洋思想与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的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2)根据材料,概括郑和的海洋思想并加以评析。

3 .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内销外销
1840年以前86%14%
1894年48%52%

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2018-01-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渔钩中学2018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材料二当时在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型的劳资关系。不少徽商恰恰成为新生产关系中“资”的一方。……徽商崛起后,竭力扭转“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明代初期对商人在服饰、住房、交往、子女参加科举等等方面均有一系列限制规定,决不允许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等级限制又是在长三角首先被徽商冲破。……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享受他们原来所不能享受的生活。徽商对这股奢侈之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

材料三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徽商商业经营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明清商帮是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这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5 .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2017-11-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子贡(孔子的学生)“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抗礼’,为宾主之礼)”。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已有实力雄厚的商人B.春秋时期大商帮势力很大
C.当时大部分商人受到歧视D.春秋时期商人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都城名称面积(平方公里)重要发现
东周王城9.20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曲阜鲁国故城10.00房址,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宫殿遗址等
临淄齐国故城18.00(大城面积)大城内有排水系统、街道、手工业作坊等宫殿区位于与大城相连的小城
湖北楚国都城(郢都)15.96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河北燕下都(燕国都城之一)32.00宫殿、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

——摘编自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材料二

开宝末,议迁都于洛。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言:京师屯兵百万,全籍汁渠潜运东南之物蟾养之,若迁都于洛,恐水运艰阻,阙于军储。

——《邵氏闻见录》引王禹僻《建隆遗事》

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

(l)材料一中表为考古发现的东周王城和部分诸侯国都城规模。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周时期的社会变化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凌蒙初
材料二       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摘编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摘编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       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摘编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加以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葡萄牙人利用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等地。后起的荷兰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法国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16世纪“各种协力促成的运动”是西班牙前往美洲……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对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
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太湖流域湖丝与丝绸的出口欧洲,从17世纪70年代起,有了历年的统计数字。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920担……
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000吨和75000吨白银……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
——摘自《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江南市镇活跃对全球化贸易背景下中国发展的影响。
2015-07-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葫芦岛第一高中高二下期初文综历史试卷
10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评述,正确的是
A.商业发展导致先秦城市的兴起
B.市镇的兴起冲击了农村自然经济
C.唐朝城市打破了市坊界限
D.明清的商贸城市已经脱离政治中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