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梁启超

材料三   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曾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背景。
(3)材料三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你怎样看待该评价?
2021-04-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曾经出现过一阵“中国热”,许多人热衷于中国文化,伏尔泰无疑是当时“亲华派”的代表……伏尔泰以为,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中国有最好的法律和道德……他甚至自称是孔子的弟子,他对孔子的思想本身和中国人看待孔子的态度都很感兴趣。他说:“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法律的时代。”

——摘编自曹文刚《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伏尔泰与梁启超“人学”思想的产生具有相似的社会转型背景,此主要包括社会危机和人的解放思潮两个方面。梁启超所面对的转型,启蒙与救亡是其所处时代的主旋律。伏尔泰与梁启超的“人”的启蒙,选择了相似的解放路数——契约国家的构建……他们的国家思想有两个极其相似的追求:主权在民和宪政国家……都从破“心奴”启蒙新道德到“破身奴”启蒙新民权,把重铸道德与建立法治人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陈焱《伏尔泰与梁启超启蒙视域下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认为古老中国“最好的法律和道德”,并阐述孔子思想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构建“契约国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人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转型背景”。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概括“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的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②概括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最后之觉悟”所作的努力及其基本内容,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简述该努力的意义。
2021-07-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正式提出“仁者爱人”,将立足于“君”的“敬天保民”转移到立足于“民”。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统治者对民众实行严刑酷法、暴虐打击,“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看来,“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明君要“制民之产”、“不违农时”、轻徭薄赋,让民众生活有保障。统治者要对民之子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先富后教”。

——摘编自彭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儒家民本思想述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生事业加快改革推进。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改革个人所得税。持续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夯实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民生事业的大力推进,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济社会欣欣向荣。

——摘编自李青《新中国70年民生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民生事业巨大进步的时代背景。
2021-03-18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4 . [先秦、西汉儒家思想]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021-07-05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贯穿于人格的完善、人性的修养的始终。诗所兴起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仁爱情感,这是以“仁”复“礼”的前提。在“兴于诗”的前提下,人的视听言行才能皆合于礼,立身处事皆“立于礼”。“立于礼”只是做到了人的心理欲求与伦理规范的统一,还不是人格的最后完成,所以还须要“乐以成性”,只有在音乐的陶冶下,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性、健全的人格。为了使审美教育服从、服务于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对《诗》、乐进行过一番改造,让人形成“仁”与“礼”、内在心理欲求与外在伦理规范交融一体的自由和谐、调畅怡悦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祁海文等《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在审美教育中重视音乐(包括诗歌、悲喜剧等文学作品)的作用,应“为了灵魂的美善而实施音乐教育”。他把人的性格分为统治者哲学家的理智、保卫者武士的意志及被统治者农工商的情欲三个等级,认为审美教育只有以理智、合理的内容才能使不同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实现和谐的理想国。为此,他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政治规范,即诗只能描写善、美的东西、音乐必须是适合保卫国家的曲调,禁止“摹仿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的文艺作品和表现悲哀、柔弱的曲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

——摘编自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美育思想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美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泛称士子,做了官就叫作士大夫。他们密切地关注社会进步,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要借助士大夫的思想智慧与管理才能,将自己的权威意志贯彻到各个场所、各个环节,这样,他们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处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封建帝王。面对现实,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选择,就是“入仕”,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主张推向社会,实现政治抱负。“入仕”除了“恩荫”,大体上有两个途径:一是绝大多数通过科举入仕;二是是入幕,即被主官延聘入官衙或者营辕。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社会上享有特殊地位,文化传统上有其特殊价值,承担着治国理政、传播道统的特殊使命。即使到了封建的末世,依然如此。

——摘编自祝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直到辛亥革命失败,中国也没有实现富强。梁启超在一战之后到欧洲国家旅游,目睹了受到战火洗劫的欧洲国家的残破景象,提出了用东方文化改造西方文化的文化建设方案。胡适、陈序经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现代世界,要想发展,必须“全盘西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关注俄国,关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可与宣传,也反映出了对西方新文化的赞扬与认同。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与胡适、陈序经等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是从国家民族命运的角度考虑,怀抱远大理想,后者是从文化本身的前途考虑,所以选择的结果必然会有差异。

——摘编自郭朝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分化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质,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相较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

材料二   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柏拉图《申辩》

材料三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想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道德焦点的不同并从发展背景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柏拉图和康德在道德问题上的异同之处。
2021-04-1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荀子·君道》的解释,“治理”即“统治、理顺”,治理思想在中国广博而久远。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孔子生于乱世,推崇克己复礼,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

——摘编自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

材料二   19491956年,“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她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在工业生产领域有了重大建树。七年间中国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与坦然,世界为之侧目,昭示着这片古老土地上新的复苏。

——摘编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中共对中外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1-04-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就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成为制约君主重要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的“士”应具备的品德,为此,他提出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阶层”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鸦片战争后价值观念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10 . 历代文化名人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年,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已经夕阳西下。荀子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不仅荀子本人的学说横扫百家而又兼赅百家,反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学术发展趋势;荀子提出的“以圣王之制为法”、“学至于圣而止矣”的思想,也应该说直接地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驱先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发展文化学术的作用是两重性的。儒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从这方面说,汉武帝尊儒是以儒家的思想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有钳制学术思想的作用。

——摘编自金春峰《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魏良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在张野塘等人的大力协助下,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一方面吸收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色;另一方面采纳北曲的特点,从而造成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到了隆庆末年,昆腔从清唱形式走上更为广阔的戏剧舞台。

——于海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焦点是孔教。陈独秀认为:“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之独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李大钊断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红旗谱》通过朱老忠这个农民英雄从自发反抗走上自觉革命道路的历程,生动地展示了大革命前后阶级斗争与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红日》通过众多英雄事迹表讲述了解放战争中莱芜、孟良崮这两个战役。《红岩》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敌我斗争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等一系列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三红”均成书于19571961年间。

——摘编自龚书铎《“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张冉冉《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


(1)根据材料一,从荀子学说的角度,指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夕阳西下”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尊儒”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魏良辅在造就“水磨调”过程中对北曲优点的吸纳之处,指出隆庆末年对昆曲“从清唱形式走上更为广阔的戏剧舞台”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先进知识分子“反传统”的直接原因,并概述其理由,说明当时“反传统”存在的问题。②概括“三红”的特点,并分析“三红”成书的时代背景。
2021-05-2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