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欺,况大国乎!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子,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节选自【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王弗予A城B而绐赵璧C以一璧D故E而失信F于天下G臣请就死H于国I以明J大王之失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前”意义和用法相同。
B.负,依恃。与《伶官传序》中“负而前驱”的“负”意义不相同。
C.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相”意义相同。
D.以,介词,因为。与《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赵国因国力不如秦国,便派遣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之由拿回玉璧后,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
C.秦王怠慢赵国使者,在蔺相如的胁迫下,以隆重礼节重新接见使者,完成了以城换璧的协议。
D.蔺相如完璧归赵传颂至今,但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却不以为然,他将蔺相如不辱使命归结于天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5.王世贞的史学思想在明代颇有影响,其治史方法之一是以事理、情理作为撰史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也体现在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中,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整体分析:这两篇文言文分别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均探讨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奢华,批判秦国的暴政和奢靡,警示后人要吸取教训。苏洵则从历史事实出发,分析六国因割地求和而导致灭亡的教训,强调团结抗秦的重要性。两篇文章都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文辞或华丽或严谨,各具特色,均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材料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对相关字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虽小国而后亡”的“而”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而”意思相同。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焦土”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中“义”的活用类型相同。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的句式相同。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中的“抱薪救火”是一个成语,它和“扬汤止沸”“饮鸩止渴”是近义词。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文章均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史实,作者借古讽今,对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叙议结合。《阿房宫赋》意在诫唐,《六国论》意在规宋。
C.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苏洵认为六国不抵抗外侮割地苟安以至灭亡。
D.《阿房宫赋》是文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则是史论文,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中都有对比,请你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各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对比的使用效果。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申,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先是,祀先圣先师,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制:“自今孔子南向坐,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追赠弟子皆为公、侯、伯。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材料二

某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爽》,常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江]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

【注】管、蔡:周公之弟管叔(名鲜)、蔡叔(名度),他们散布周公将要篡位的流言。

材料三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成何名乎? 以谓天纵生知之圣,不可言思拟议,而为一定之名也,于是援天与神,以为圣不可知而已矣。斯其所见,何以异于党人乎? 天地之大,可一言尽。孔子虽大,不过天地,独不可以一言尽乎? 或问何以一言尽之,则曰:学周公而已矣。周公之外,别无所学乎? 曰:非有学而孔子有所不至; 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周公之外,更无所谓学也。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体矣。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惟孔子与周公,俱生法积道备无可复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

(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圣虽同A而其B所以C为圣D不必尽E同F时G会使然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用作动词,与《屈原列传》 “被发行吟泽畔”的“被”用法相同。
B.窃,谦辞,与《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词义相同。
C.果,实现,与《桃花源记》 “未果,寻病终”的“果”词义相同。
D.“集其成以行其道”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的“以”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困于陈蔡之间,说自己并非犀牛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表明孔子在求道之上也有犹豫的时候。
B.颜回劝解孔子,孔子笑称如果颜回有很多财富,自己要做他的管家,体现了孔子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C.达巷党人认为孔子伟大是伟大,但是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说明达巷党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孔子。
D.自古成圣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周公集大成以行其道,孔子向周公学道,并阐明其所教以成道,成就比不上周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2) 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尴尬难凭之说哉?
5.三则材料均在与周公的比较中表示了对孔子的肯定 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
整体分析:材料一记述了曹玮守秦州的策略和范翔在古渭州的失败,反映了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军事决策的重要性。材料二则总结了将领应具备的九种才能,强调德、义、礼、智、信等多方面素质。两篇文言文共同探讨了为将之道,揭示了治理和用兵的智慧。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雠秦之兵,日向秦州驻答,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说苑·将材》)

【注】①驻答:同“驻扎”。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前后F帅臣G皆以难守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指筑城,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的用法相同。
B.微,指暗中,这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思相同。
C.道,指引导,与《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
D.苟,指苟且,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蕃人想杀掉代掌秦州的范翔,计划失败后,他们在半路筑城,截杀过往商旅及修城兵民,但蕃人所筑的城中缺少粮食,最终其城被朝廷派兵攻破。
B.从文盈关到古渭州有九十里,中间只通一条路,交通不很方便,但朝廷仍不能放弃古渭,只是不再在此设州,转而在此设置寨主、监酒两个职位。
C.张氏在古渭州世袭蕃巡检之职,与蕃族不和,于是渐渐靠近秦州驻扎,秦州军民若与其共患难,则只对张氏部族有利,而对秦州并没有什么好处。
D.《说将·将材》认为优秀的步将需能稳固战场,优秀骑将则要能在险要之地行军,能冲锋在前,撤退殿后,这体现了对不同兵种将领的不同要求。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
(2)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
5.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对古代人物及其作品的评价,探讨了“知人论世”的难度。材料一强调了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的复杂性,指出真正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人极少。材料二则通过对《离骚》的不同评价,展示了后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多样解读。文章揭示了知人之难,尤其是跨越时空的理解,更需具备相似的情感和境遇。整体上,文章强调了深刻理解他人思想和作品的难度和重要性。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人知《易》为卜筮之书矣,夫子读之,而知作者有忧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离骚》为词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然则古之人,有其忧与其志,不幸不得后之人有能忧其忧志其志而因以湮没不章者盖不少矣。

刘彦和曰:《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韩囚马轻夫李斯之严畏韩非,孝武之俳优司马,乃知之深,处之当,而出于势之不得不然,所谓迹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贾生远谪长沙,其后召对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见生,自谓过之,见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际,可谓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对,所谓迹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刘知几绝世之学,见轻时流,及其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可谓遇矣。然而语史才则千里降追,议史事则一言不合,所谓迹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迹相知者,非如贾之知而不用,即如刘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节选自《文史通义·知难》)

材料二: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界浇二姚,与左氏不合。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扬雄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节选自《文心雕龙·辨骚》)

[注]①刘彦和,即刘勰,字唐和。②《储说》指战国时期韩非撰著的《内储说》《外储说》。③《子虚》指《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的赋作。④指韩非,指司马相如。⑤界浇二姚,羿即后界,浇即寒浞的儿子,二姚即古部落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氏为姚姓,故称。⑥孟坚,即班固,字孟坚。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幸A不得B后之人C有能忧其忧D志E其志F而因以湮没G不章者H盖不少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指灼烧龟板,根据龟板的裂纹推断吉凶叫作“卜”;用蓍草的茎占卦叫作“筮”。
B.“韩囚马轻”与《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者句式相同。
C.“负绝世之学”中的“负”是承受之意,此处译为享有,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词义不同。
D.“扬雄讽味”的“讽”,以委婉的言辞劝告,不同于今天的“讽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某人的书,理解某人的话,并了解某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难度递增,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
B.贾谊、刘知几等人才华横溢,人生都有“遇”时,可谓“幸”,但同时也是其人生之“不幸”。
C.班固在评价屈原作品时,认为他对后羿、浇、二姚等故事的讲解,与《左传》中相关记载不符合。
D.汉武帝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参与讨论《离骚》,认为汉四家以经书作标准对《离骚》的评价是中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相知者,非如马之狎而见轻,即如韩之谗而遭戮矣。
(2)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5.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后世人难以“知”屈原及《离骚》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乎三子者之             撰:陈述
B.方六七十,五六十       如:如果
C.吾点也             与:赞同
D.如或知尔,则何       以: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而”的用法为表顺承的一项是(       
A.铿尔,舍瑟B.蟹六跪二螯
C.风乎舞雩,咏D.出淤泥不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吾一日长             ②生吾前
B.①吾一日长乎尔             ②为国
C.①或知尔             ②宗庙之事,会同
D.①如知尔             ②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语录体散文,主要由孔子师生间的对话构成。
B.在文章中,以“言志”为线索,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师生间畅谈理想抱负的情景。
C.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既可以读到孔子的政治、哲学、文化思想,也可以体会到《论语》言简义丰、含蓄凝练的特点。
D.文中孔子对四个弟子所言之志评价不同,具体表现为他对子路的贬斥,对冉有、公西华的认同,对曾皙的赞赏有加。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国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春考语文开学考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选出三处断句处的字母。
在德A不在险B昔三苗氏C左D洞庭E而右F彭蠡G德义H不修I而禹J灭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意思不同。
B.“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列论战》)两句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C.文中“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与“岂所以定命安存”,两句中“所以”意思不同。
D.“圣王见贤以乐贤”中第一个“贤”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中第一个“幼”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一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课内翻译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籍吏民,封府库⋯⋯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说苑·贵德》,通过路温舒上书汉宣帝,提出了尚德缓刑的建议。文章首先批判了秦朝重狱吏、轻仁义的弊政,指出其导致灭亡的原因。接着,路温舒分析了当时司法系统的弊端,强调苛刻的刑罚和狱吏的残暴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最后,他建议皇帝应当吸取秦朝的教训,崇尚德政,宽缓刑罚,以实现太平。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宣皇帝初即位,守廷尉吏路温舒上书,言尚德缓刑,其词曰:陛下初即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德,天下幸甚。臣闻往者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吏是也。昔秦之时,灭文学,好武勇;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谓之诽谤,谒过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 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海内赖陛下厚恩,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妇,戮力安家,天下幸甚。然太平之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悲。故治狱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以万数,此圣人所以伤太平之未洽,凡以是也。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诬词以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恐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 成炼之者众,而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无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政,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臣所谓一尚存也。臣昧死上闻,愿陛下察诽谤,听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改亡秦之一失,遵文、武之嘉德,省法制,刑罚,以废烦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福履和乐,与天地无极,天下幸甚。书奏,皇帝善之,后卒于临淮太守。

(选自《说苑·贵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A初B即至尊C与天合D符E宜改F前世之失G正始H受之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贱,认为⋯⋯低贱,意动用法,与《师说》“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B.“以刻为明”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的“以”用法不相同。
C.岁,每年,与《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的“岁”字意思相同。
D.宽,放宽,与《廉蔺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的“宽”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温舒认为,秦王朝毁文学而尚武勇,轻仁义之士而重狱吏,不重用贤臣,喜阿谀奉承而不纳忠言,以致灾祸潜伏而趋于灭亡。
B.路温舒指出,苛刻深究罪过的狱吏获得公正的名声,公平正直的反而多有后患,导致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
C.上报批复的案件很难翻案,是因为狱吏对囚犯屈打成招来坐实罪名并使罪状周密无漏,又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
D.路温舒谏言君主戒秦之失、崇尚德政、宽缓刑罚,废除烦苛的刑狱,受到皇帝赞赏,因此被任命为临淮太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方今海内赖陛下厚恩,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
(2) 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
5.《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请结合文本概述路温舒从“仁”的角度给皇帝哪些建议。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三第一次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农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强调了衣食对民生和国家稳定的基础作用,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减少奢侈品的制造,以确保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材料二则批评了当时官员忽视农业、重赋税的现象,提倡节约用度、合理分配资源,以实现国家和民众的双赢。两则材料共同呼吁重视农业,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给民衣食。

雕文刻镂伤于农事,锦绣綦组害于女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工害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欲禁人为盗,是扬火而欲无炎,挠水而望其静,不可得也。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故建国者必务田蚕之实,弃美丽之华。以谷帛为珍宝,珠玉于粪土。何者?珠玉止于虚玩,而谷帛有实用也。假使天下瓦砾悉化为和璞,砂石皆变为隋珠,如水旱之岁琼粒之年,则璧不可以御寒,珠未可以充饥也。虽有夺日之鉴,代月之光,归于无用也。何异画为西施,美而不可悦,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与食,唯生人之所由。

先王治国,有九年之储,可以备非常、救灾厄也。尧、汤之时,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载大旱,不闻饥馑相望、弃沟壑者,蓄积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积者,在于游食者多而农人少故也。夫螟螣秋生而秋死,一时为灾而数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为螟螣,亦以甚矣!是以先王敬授民时,劝课农桑,省游食之人,减徭役之费,则仓廪充实,颂声作矣。

(节选自《刘子·贵农》,有删改)

【注】①螟螣:蛀食禾苗的害虫。

材料二: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选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夫之A力B督之C必尽其所D任E一日之F用G节之H必量其所I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比,指等同,与《过秦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中的“比”词义不同。
B.值,指遇到,与《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中的“值”词义不同。
C.饥馑,泛指饥荒,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馑”中的“饥馑”词义相同。
D.捐,指抛弃、舍弃,与成语“捐躯赴难”“细大不捐”中的“捐”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子认为雕琢刻镂妨碍农业生产,农事受损会使粮食歉收;绣彩织锦影响纺纱织布,纺织业受害会使百姓受冻。
B.刘子认为不可御寒的和氏璧、不能充饥的隋珠,正如画中西施和雕刻的桃李一样,只能用来把玩却无实际用途。
C.欧阳修认为如今的为官者鄙夷谈农业,忽视农业发展,却把征收赋税当成重要的事,这是错误的做法。
D.材料二从“民无遗力”至“使不相困”一连五句,反复强调了“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础”这一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先王敬授民时,劝课农桑,省游食之人,减徭役之费。
(2)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5.关于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六校联合体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文中通过对比父母、乡人、师长的教导与州部官吏的严刑,论述了严刑峻法在治理民众中的重要性。韩非子认为,民众对爱护容易骄纵,而对威严则容易服从,因此明君应当严明法度,重视刑罚。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体现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核心思想。

10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     ),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________;铄金百镒,________。不必害,_______;必害手,______。故明主必其诛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谯:指责,责骂。②楼季:魏文侯之弟,善登高跳跃。③跛牂(zāng):跛腿的母羊。④寻常: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⑤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韩非子是先秦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A.儒B.道C.墨D.法
2.可填入文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也B.诸C.焉D.矣
3.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上的官吏,率领官兵,推行公正的法令,搜捕坏人。
B.地方上的官吏,拿着官方的兵器,执行国家法令,搜捕坏人。
C.地方上的官吏,演练官兵,制定国家法令,寻找坏人。
D.地方上的官吏,拿着官府中的兵器,依据公正的法令,寻找坏人。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则不掇百镒②庸人不释③则不释寻常④盗跖不掇
A.③,①;②,④。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D.④,②;③,①。
5.节选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论证方法,论述了___________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对这一观点,你的评价是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