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与子并世也,而人子达;并族也,而人子敬;并貌也,而人子爱;并言也,而人子庸;并行也,而人子诚;并仕也,而人子贵;并农也,而人子富;并商也,而人子利。朕则裋褐,食则粢粝,居则蓬室,出则徒行。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居则连欐,出则结驷。在家熙然有弃朕之心,在朝谔然有敖朕之色。请谒不及相,遨游不同行,固有年矣,子自以德过朕邪?西门子曰:予无以知其实。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北宫子无以应自失而归中途遇东郭先生先生曰汝奚往而反,踽踽而步,有深愧之色邪?北宫子言其状。东郭先生曰:吾将舍汝之愧,与汝更之西门氏而问之。曰:汝奚辱北宫子之深乎?固且言之。西门子曰:北宫子言世族、年貌、言行与予并,而贱贵、贫富与予异。予之曰:‘予无以知其实。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将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东郭先生曰:汝之言厚薄不过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异于是矣。夫北宫子厚于德,薄于命;汝厚于命,薄于德。汝之达,非智得也;北宫子之穷,非愚失也。皆天也,非人也。而汝以命厚自,北宫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识夫固然之理矣。西门子曰:先生止矣!予不敢复言。北宫子既归,衣其裋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筚辂,若文轩之饰。终身逌然【注】,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东郭先生闻之曰:北宫子之寐久矣,一言而能寤,易悟也哉!

材料二:

力谓命曰: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于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

(以上材料节选自《列子·力命》,有删改)

【注】逌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北宫子A无B以应C自失而D归E中途F遇G东郭先生H先生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指穿,与成语“锦衣玉食”中的“衣”意思不同。
B.语,文中的意思是“告诉”,与《苏武传》中“以状语武”的“语”意思相同。
C.矜,指夸耀,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思相同。
D.若,代词,你,与《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的“若”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宫子觉得自己与西门子的家族、言行等都相同,但两人的地位、财富却大不相同,起初北宫子心里很是不平。
B.西门子认为自己做事总是顺利,而北宫子做事总是不顺利,这就是厚薄不同的证明,因此不能说两人是相同的。
C.东郭先生理智而通脱。在他看来,北宫子仁德厚、命运薄,而西门子命运厚、仁德薄,北宫子不必自觉惭愧。
D.材料一与《愚公移山》都选自《列子》,两则故事都反映了人对命运的态度,其中,愚公与东郭先生观点相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奚辱北宫子之深乎?固且言之。
(2)奈何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
5.北宫子悟到了什么?你认同他悟到的道理吗?为什么?
2024-05-28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注]:①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节选自《说苑·敬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为舍氏睹臣A之母B量所以赎之则C无有D而身固E公家之财也F是G故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心志专一,感情真挚。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的“诚”意思相同。
B.内,同“纳”,接纳。与《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志,心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D.辟,离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磬者悲伤的原因是父亲去世,自己和母亲沦为官府的奴隶,三年不曾相见,想赎买母亲自己又没有能力。
B.钟子期听出击磬者磬声中的悲哀,申喜能感受行乞者歌声里的哀伤,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就存有悲伤。
C.骨肉之亲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感应,感受到对方的欢心与忧思,是因他们彼此之间同气一体,精诚相通。
D.孔子听闻丘吾子哭声就催促赶紧前往探视,是因为他从哭声里听出这个人的内心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2)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5.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2024-05-2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者,在上所以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注]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注]复卒: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令A臣轻B背其主C而民易D去其乡E盗贼有所F劝G亡H逃者得I轻资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文中指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牧”词义不同。
B.周,文中指周游、环游,与《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周”词义不同。
C.劝,文中指鼓励、勉励,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劝”的词义相同。
D.文,是具有褒扬意义的谥号,《齐桓晋文之事》中齐桓公的谥号“桓”也具有褒扬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粟米从地里生出,按时节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可成。贤明的君主应该看重五谷,看轻金玉。
B.让百姓因为给官府交纳粮食而得到赏赐或受到处罚,这样富人可得爵位,农民可得钱财,粮食可得流通。
C.文中列举了神农氏、尧、舜、禹的事例,其目的在于强调君主应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D.文中引用了《管子》、丈人、《传》中的相关表述,从不同的角度一再表明勤于农事的重要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2)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重农安民之法,请分别简要概括。
2024-05-2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墨子·法仪》)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孔子家语·辩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需要断句处字母。

天之行A广而无B私C其施厚D而不德E其明久F而不衰G故圣H王法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止,文中指停止,与《大学之道》中“止于至善”的“止”意思相同。
B.夺,文中意为改变,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
C.廉,文中指廉洁,与《屈原列传》中“其行廉”的“廉”意思不相同。
D.期,文中指期望,与《陈涉世家》中“度已失期”的“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赴任信阳宰之前,孔子建议他勤勉谨慎,顺应天时,不做“夺伐暴盗”之事。
B.孔子认为那些不懂为官之道的人遭致人们怨恨,是因为“匿人之善,扬人之恶”。
C.韩非子指出圣人治理民众,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以满足民众欲望为目的。
D.韩非子认为民众服从法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治理民众要把奸邪扼杀在萌芽状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
(2)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5.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法”,请分别概括三者的主要观点。
2024-05-28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日: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小人智A足以遂其奸B勇足以决C其暴D是虎而翼者也E其为害F岂不多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是商朝末年的节义之士,“盗跖”是春秋时期奴隶起义的首领,后来分别泛指贤人与坏人。
B.“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与《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中两个“以为”意思不同。
C.“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两个“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中,“国”“家”古今含义不同,文中“国”指诸侯的封地,“家”指大夫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来说明圣明的君主应该使臣子互不干扰各自的职事,不因争功而互相争斗,使其各司其职,才尽其用。
C.赵国的大夫赵简子通过测试,认为小儿子无恤比大儿子伯鲁贤德许多,最后立无恤为继承人,司马光认为他混淆了“德”与“才”的区别。
D.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与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2)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5.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和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
2024-05-28更新 | 53次组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惠王时蜀乱,国人相攻击,岂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人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恐蜀乱;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犹与未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王之罪。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者务广其地,欲强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以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不伤众而服焉。服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注]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遂定蜀秦日益强富而制诸侯司马错之谋也

(摘编自刘向《新序·善谋》)

材料二:

义者,所以宜天下。《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故君子欲行义,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摘编自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有删改)

【注】西海,指蜀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卒起兵A伐蜀B遂定C蜀D秦日益强E富F而制诸侯G司马H错之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文中是揭露、谴责意,这个意思在成语“口诛笔伐”“诛心之论”中沿用至今。
B.博,文中是广博意,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博”意思相同。
C.刑,文中是处罚、施刑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用法相同。
D.九命,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其中最高级官爵也称九命,最低为一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国内乱,被迫向秦国求救;秦国因为路途艰险对出兵伐蜀犹豫不决,韩国趁机攻打秦国,使秦国腹背受敌。
B.张仪和司马错都支持秦惠王出兵,但是两人分析利弊的角度不同,张仪主要从名利角度出发,主张先攻打韩国。
C.材料二引用的《乾·文言》中的两句论断从利的概念、义利的构成与转化这两个角度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关系。
D.“圣人灭人国”指商汤灭夏、武王灭商,“杀人父”指舜杀大禹的父亲鲧。这些事因为是符合天下人利益的道义之举而受到欢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
5.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请从苏洵义利观的角度阐释秦惠王这样做的理由。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攻城围,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七卷·速战》)

材料二: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马,甲冑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箕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节选自《孙子兵法·作战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故兵A闻拙速B未睹巧C之久也D夫兵久E而国F利者G未之H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指城镇,与《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的“邑”意思相同。
B.载,指装载,文中装载的是粮食,与成语“载歌载舞”中的“载”意思相同。
C.中原,本指原野之中,文中指的是战场,后也被用来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D.罢,指疲乏,疲劳,“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指停止,两者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达不讲信义,司马懿趁着他与吴、蜀间正处于相互猜忌,犹豫不决之时,采取速战速决战略,迅速把孟达解决掉。
B.孟达写信告诉诸葛亮说,司马懿即使得知自己归蜀,亲自前来攻打自己,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C.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要设法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和饲料,会收到比从国内运送粮食和饲料强二十倍的效果。
D.孙子主张“兵贵胜,不贵久”,认为战争贵在进攻速胜,不能旷日持久,否则将会从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危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2)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司马懿为何要速战速决。
2024-05-2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壁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尤。”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逐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与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节选自《贞观政要·第二十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等若A能小心B奉法C常D如朕E畏天地F非但百姓安G宁H自身常Ⅰ得欢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与“系心怀王”一句中的“怀王”均为谥号,高度地概括了他们的一生。
B.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一句中“币”的意思不同,前者指礼物,后者指金币。
C.中心,指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也可以指事物的主要部分,这里指人的内心。
D.食,与“廪食不至”一句中“食”的意义不同,前者指享、享受,后者指粮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建议晋献公以自己的骏马和祖先的珍宝为礼物向虞公行贿,果真从虞国借来了道,这就帮助晋国灭掉了虢国。
B.宫之奇识破了晋国的图谋,用车的护木设譬陈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希望国君引起高度警觉,不要答应晋的请求。
C.太宗以恳切的言辞告诫官吏以百姓为念才能拥有长久的富贵,倘若因为懈怠而伤百姓,则常会恐惧甚至导致死亡。
D.既然身居高位,不管是公卿还是侍臣,都应当清廉无私。太宗运用了引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这样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
(2)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5.综合两则材料,概括贪图财利的危害。
2024-05-2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官传序》)

材料二:

西门豹为邺令,清克洁悫,秋毫之端无私利也,而甚简左右。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恶之。居期年,上计,君收其玺。豹自请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伏斧锧之罪。文侯不忍而复与之。豹因重敛百姓,急事左右。期年,上计,文候侯迎而拜之。豹对曰:往年臣为君治邺,而君夺臣玺;今臣为左右治邺,而君拜臣。臣不能治矣。遂纳玺而。文侯不受,曰: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遂不受。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女A色B而已C宦者D之E害F非G一H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硕士,指掌握了深厚学问和技艺的人,也指掌管教育事务的官员。不同于现在表学位的“硕士”。
B.疏,疏远,不亲近。与《屈原列传》中“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的“疏”意思不相同。
C.奸豪,指地方上有势力而横行不法之人。其中“豪”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豪”意思相同。
D.去,离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宦官扰乱国家,远比女人扰乱国家而造成的祸患严重。君王沉溺于美色尚且容易纠正,一旦被宦官操控了就很难摆脱。
B.宦官职责是侍奉君主,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善用点滴忠心,来获得君主信任;用祸福来恐吓君主,达到挟制君主的目的。
C.当君主发觉宦官已成祸患,想要联合大臣除掉他们。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容易让自己成为宦官的人质。
D.材料二讲述了西门豹担任邺令时,清廉正直,被人中伤丢了官职后便极力讨好魏文侯及其近臣,后在宦官帮助下重获文侯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2)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
5.材料一认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26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

【注】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侯为侯爵,周天子将土地和子民通过分封的方式赐予诸侯,诸侯再以不同的爵位进行细分。主要的爵位包括公、侯、伯、子和男。
B.千乘之国,“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千乘之国即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大的诸侯国。
C.贞观,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D.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旧时作为皇帝左右侍从之臣的通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5.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2024-05-2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省重点中学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