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们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苏轼的《定风波》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解读,不同时代、不同年纪、不同环境的人,从这首词里解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从认识论角度看是因为(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B.认识的主体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
C.亲身经历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重要
13-14高二下·甘肃兰州·期末
2 . “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近日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
2023-12-04更新 | 791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政治试题

3 .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因其歌词直接化用《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对以丑为美,颠倒黑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从而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一些网友认为刀郎在歌词中暗藏了一些针对其他歌手的讽刺。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歌词没有那么复杂,不应该被过度解读。还有网友表示希望在今后的音乐欣赏中,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和解读音乐作品,让音乐回归到它最本真的意义中。网友们对其歌词立意的热议体现了(     

A.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动力B.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C.任何客观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4 . 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不同时节的风在诗词中蕴含着不同的情韵:春风(东风)是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生机;夏风(南风)是万物生长,草木欣欣的惬意;秋风(西风)是万物凋零,草木摇落的感伤;冬风(北风)是万物萧条,草木枯黄的孤寂。不同的境遇产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情带来不一样的风景。有人眼中的风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圈圈涟漪,有人眼中的风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片片落红……对此,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有关风的诗词创作源于诗人的主观想象
②诗人的情感和现实的“风”景相互依赖
③对风的描述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诗人对风情韵的表达,具有主观能动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1-2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联合质量测评政治试题
6 . 近来,人格类型测试在网络走红,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日常交往话题。还有人将测试结果作为人生参考,指导生活。尽管该测试备受欢迎,但在学术领域,却一直面临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不理想。也有人认为,该测验的描述含混,属于“巴纳姆效应”——因为描述模糊而普遍,以至于放诸四海而皆准。对MBTI测试的讨论表明( )
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
③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是科研的目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④经过科学理论反复检验的认识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推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夏日炎热、光照强烈,人们出门在外没有采取防晒措施容易引起皮肤发红甚至刺痛。这时,大多数人会认为面部发红是晒伤造成的。医生提醒,面部发红不一定都是因为晒伤,也可能是日晒紫外线刺激引起的玫瑰痤疮,需要经过皮肤科专科医生面诊,对症治疗。这体现了(     
①人的认识受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的限制
②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可以有多个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雨”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雨是恬淡人心的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雨是让人止不住思念的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的雨是人生漂泊零落、心痛到极致的雨。“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的雨使欢聚时的乐景与想象中离别后的凄凉孤寂形成对比,表达了离别的不合和愁绪、也映照了诗人被贬的怀才不遇。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诗人对雨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9 . 中西方文化在动物象征意义上存在差异,传递了不同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美学观点。比如,龙在东方是吉祥的象征,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再如,汉语中把人比作狗就是在骂人,但英语中却有lucky dog(幸运儿)的说法。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对动物象征意义存在不同的认识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③面对文化多样性,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围炉煮茶”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茶事。古朴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饮酒煮茶、围炉夜话,这是历史记载中关于冬天的生活场景之一。近年来,在繁忙急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生活的安静祥和,于是“围炉煮茶”这一吃茶方式风靡起来,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新宠。这表明(     
①虽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相同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都是不同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