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们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3-14高二下·甘肃兰州·期末
1 . “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近日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
2023-12-04更新 | 791次组卷 | 38卷引用:湖南省桂阳县蓉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2 . 毛泽东同志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下列诗句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相同或相似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④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人们往往习惯性认为只要我说清楚了,你就应该听明白,如果你没有听明白,那就是你的问题。下图漫画(选自小林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对事物的认识是主体决定客体的过程
B.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并没有对错之分
C.追求真理是一个认识不断发展过程
D.要站在不同立场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 . 在有的人眼里,乡下是净土;在有的人眼里,乡下净是土。漫画表明(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客观标准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立场和角度不同,人们的境界就会不同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过年仪式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燃放烟花爆竹。近年来,“禁燃令”实施以来效果显著,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因燃放鞭炮而导致的死伤事故也明显减少。由此带来的争议一直未停止,有人说,烟花再美,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有人说,没有爆竹声,就没有了年味。这说明(     
①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节日需要融入新的活动形式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传统习俗的看法因时间地点和条件而改变
④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是否支持燃放烟花爆竹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6 .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的这句经典名言引发网友热议,甚至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①典藏古籍是衡量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对两字用法的争议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对同一个确定问题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④追求真理必须要经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4-1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政治试题
7 . 传播学里有个概念叫“沉默螺旋”,是指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或者容易被批判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反沉默螺旋”:曾经的“一己之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条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传播。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现象说明(       
①人的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②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界限模糊
③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3-04-0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政治试题
8 . 柳宗元写的《早梅》和《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都与“梅”有关,但两首诗所寄托的情感却是不一样的。这主要(     

①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②反映了客体的不同属性
③源于不同时期的实践经历
①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该观点(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023-03-17更新 | 274次组卷 | 92卷引用:湖南省浏阳一中、湘潭一中、澧县一中、浏阳市田家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四校联合考试 政治
10 .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作者内心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的,而非来自作者。读者在阅读中带着本身独有的批判、诠释、解释,用自身经验或兴趣想法等重新写了文本。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文本是作者意识的投射,这样的认识对象是不可知的
B.每个人都是孤岛,没有什么能成为连接作家和读者的桥梁
C.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读者对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
D.读者在阅读中再创作,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