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中 2021-07-12 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

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自王阳明之后的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播,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

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他对她有甘露之惠,她对他怀报答之心,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挟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荣宁两府就是如此。贾敬信奉道教,却因为吃了金丹烧胀而死。元春封妃省亲,富贵已极,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莱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可到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贾母那里吃饭,饭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最终,两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

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宝玉情不情,对花、鸟、月亮、星星无往不情,甚至对父亲小书房里轴美人图都想去探望抚慰一番。他怜香惜玉,爱袭人、晴雯、龄官、芳官等姑娘们,最后钟情于林黛玉。一位意大利汉学家说过,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些情因远近不同而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是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变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这就是变化中情的美

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佛家讲究一方净土。它们都主张没有情感牵累和兴衰变化,超脱悲欢喜乐,追求悟性的化境。相对于有情和变化,这种价值观是一个恒定的真相。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从佛家来说,比如唯识宗,它的种子叫作染识,其变化就是从无染到有染,这么美好的净土还会变成无常的人生。从道家来说,原始为太和,打破太和才产生出人生的发展和困境,而人只有净化欲念,才能恢复平衡。因此,《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曹雪芹精心安排了太虚幻境这一原始点,使小说在演示了荣辱兴替后通过悟性来抵达虚空世界。

这个世界里没有落花,没有变化,没有忧愁,也不惧时间。一切圆满无缺,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和飞来横祸,更不会有猜疑和背叛。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的现实世界,舍弃了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但是极难割舍的,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

(摘自《光明日报》张惠《〈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生活世界是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的变化无常的世界。
B.贾家鼎盛之时,贾府的上层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可最终走向衰败与崩溃。
C.《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今。
D.《红楼梦》的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比金钱更重要,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事买基础,论证了《红楼梦》中变化无常的世界。
B.文章用宝玉对花、鸟,对美人图,对姑娘们有情,到最后钟情于林黛玉,论证了宝玉的“情不情”。
C.文章在谈到《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时,以佛家和道家的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D.文章开篇先亮出总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情文挥着这个世界,构成了悲欢离合,戏了艺术美感。
B.从道家来说,《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其实就是有情世界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
C.有情世界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而《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超越了有情世界。
D.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大多为报纸、电视、书刊等。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适用能力。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媒介自身的发展边缘已经相继模糊,这也足以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巧妙地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各类新型技术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魅力和发展优势,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是当前社会应用的新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

(摘编自郭磊《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表1   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

历史阶段传播环境新技能社会文化结果
古代口头传播、肢体语言传播、手写文字传播口头表达技能、肢体语言的掌握、识文断字知识系统的建立和保护、哲学和科学的起源
第一次
工业革命
印刷技术发展、报业出现文字素养、报刊素养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电子媒介出现影视素养、广播素养媒介社会的形成、消费文化的流行
信息社会数字媒介、互联网数字素养、新媒体
环境下的媒介素养
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知识社会

(摘编自张开《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

表2   受众媒介素养各维度的题项分布

因素题项
评估能力明星代言产品广告是因为他们喜欢该产品(反向提问)
广告里描述的商品都是值得购买的好商品(反向提问)
媒体呈现的信息都是现实环境完全真实的反映(反向提问)
分析能力我能很好地鉴别媒介上的不良内容
在关注新闻时,我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我常常能用批判的思维去看待各种新闻报道
创造能力我曾经参加过媒体组织的线上或线下活动
我经常在媒介上发表文章,上传图片、视频等
我曾经向媒体提供过新闻线索
我曾经以投稿、投票、留言等方式参与过媒体互动
获取能力看新闻时,我会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验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关注新闻时,我会在不同媒体上寻找同一事件的报道来相互比较

(摘编自马超《数字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

材料三   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各界拥有更多新闻传播渠道而受众媒介素养普遍较低等因素之外,还有现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和漏洞等因素。只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加以大力宣传和普及,才能够让大众明辨是非。

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这便需要对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发布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要点等相关知识,让大众能够对不正当信息加以科学判断,并且规范个人行为,从根本上尽可能地减少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和同质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想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必须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和社会立场,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在新闻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在不同媒体中实现合理分配,以打造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

(摘编自张淇鑫《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材料四   在网络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领导的舆论传播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地位;而媒介融合这种新形式,更是占据了舆论引导的半壁江山,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变成了舆论传播的主体。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无疑也掺杂着各式各样、亦真亦假的信息,这破坏了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环境,所以,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把关,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传统媒体需要积极与新媒体舆论进行互动,使用多重效果、多种手段来引导舆论,如通过官方公众号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解释,增强引导效果。

(摘编自王卓焱等《媒介融合与舆论传播》)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媒体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书刊等,而新媒体媒介则包括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介方式的产生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B.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优势,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双方优势互补,协调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媒体整体运营能力。
C.数字媒介、互联网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传播环境,促进了媒介社会的形成,同时对应具备的与之相匹配的数字素养、媒介素养等也提出了新要求。
D.数字媒体时代受众媒介素养维度包括获取、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提供新闻线索、与媒体互动等创造信息的能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媒介融合时代,各类媒介自身发展边缘的模糊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也更加有效地推动了信息传播。
B.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开始占据舆论传播的主导地位,每一个网民都能借助网络变成舆论传播的主体,传统媒体已经没落。
C.要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需要多方面共同付出努力,而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则是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
D.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受众媒介素养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文化结果也必定会越来越丰富。
6.如何解决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谱的中等家庭。傍晩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么?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 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 (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 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 (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 (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么?

贤一郎 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色厉内荏地) 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 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 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亲(轻声地) 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

新二郎(追着走去的父亲) 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么?您有地方去吗?

父亲 (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亲 (哀求地)贤一郎

阿胤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 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 (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地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没有父亲”一句,潜台词是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状态。
C.剧中的“色厉内荏地”属于剧本的舞台说明,父亲出现这样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D.本剧虽然篇幅短小,但生动地描写了剧中的每个人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
8.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请简要概括。
9.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去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入”与“出”都是相对于朝廷来说的,意思分别为“入朝”、“出朝廷”。
C.绌,有不足、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黜”,指罢免、革除。
D.古汉语绝大多数实词是一词多义,学习古汉语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其确定的含义。例如文中“伐”在古汉语中意思有砍伐,敲打、讨伐、攻破、功劳、夸耀等,“平伐其功”与“其后秦欲伐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理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观残菊追怀眉山师伯浑

陆游

空山菊花瘦如棘,倾倒满地枝三尺。

阴风冷雨不相贷,烂草苍苔共狼藉。

人虽委弃渠自香,讵必泛酒登华堂

君不见仁人志士穷死眉山阳,空使后世传文章!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有才华。遭人嫉妒而不得用,终身隐居于眉山。②讵:岂、难道。③泛酒登华堂:重阳节,菊花常被拿来泡酒,在华美的殿堂上被人享用。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菊花瘦如棘”:残菊枯瘦得如同荆棘,写出了残菊的凋敝之貌。
B.“倾倒满地枝三尺”:三尺菊枝倒伏在地上,写出了残菊的颓败之貌。
C.“阴风冷雨不相贷”:严酷的天气摧残着残菊,突出了残菊恶劣的生存环境。
D.“烂草苍苔共狼藉”:残菊只能与腐烂的野草和杂乱的苍苔同流合污。
15.陆游借在山中看到的残菊追怀自己的好友师伯浑,请你谈谈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