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末 2021-07-15 30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摘自《乡土中国》,费孝通)

材料二:

2010年代前后,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革命性跃迁。随着80后及90后成为劳动力迁移主力军,他们沿袭着上一代农民的离土、出村,但是,大多数人却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即便回村的农民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发生重大变化。

“农二代”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变化,正在引发乡村的一场历史转型,农民与土地的粘度发生变化,乡村的人地关系、农地权利、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演化、城乡关系等方方面面呈现新的特征,标志着一个与“乡土中国”不同的“城乡中国”的到来。

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国的村庄缩减势成必然。全国自然村数量从1990年的377万个降到2017年的244.9万个。未来的村庄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

(选摘自《“城乡中国”正在取代“乡土中国”》刘守英2019826日)

材料三:

随着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步步推进,人口的快速繁衍增加,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在逐渐向集聚化、现代化、经济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淘汰,传统村落作为农村居民居住的载体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侵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村落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

我国虽然早就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但是主要用于广泛意义上的文物保护。绝大多数遗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建筑及其文化遗产与形态,虽然一方面具有文物的特征、属性和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往往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文物保护法》不能、也不宜将其全部涵盖而纳入保护范畴之内。加上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县财政,基本上无力拨付保护项目的经费。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传统村落古建筑,挂着被保护的牌子,实际上却长期处于缺乏监管与维修的状态。

(摘自《中国村落正在消失》胡彬彬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材料四: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骧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骥才说。

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拋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米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影。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选摘自新华网,20171220日)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它技能。
B.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遍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土地不流动,庄稼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村庄数量逐年递减,未来还会进一步减少。
B.农民对土地的粘度降低,这导致绝大多数农民一旦离乡就不会再返回。
C.《文物保护法》主要用于文物保护,却不能完善地保护传统村落。
D.农村搞旅游有利有弊,一面会致使“千村一面”,一面又有利于传播传统村落。
3.不属于“中国的村庄缩减势成必然”的原因的是(       
A.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革命性跃迁,“农二代”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正在发生变化。
B.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无力拨付保护村庄项目的经费。
C.粗放农业生产方式被淘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侵蚀。
D.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步步推进,使人口开始往城镇流动。
4.结合材料,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
5.结合文本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传统村落?
2021-07-1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象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褪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A.第⑸⑹段,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C.作者通过对秦皇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D.第⑼段末句“帝国只是陪葬”是指秦皇本想存续千秋万代的秦帝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反成为留存千万年秦地宫的殉葬品。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⑴段,极尽描写骊山的开阔及粗线条,强化骊山及秦皇宫陵给我的压迫感,景情融合。
B.本文用语言简意丰。例第⑺段,在对秦皇不多的叙述中,浓缩了他在位时几乎所有的政事,一方面表达出秦皇作为帝王的伟大,一方面表现秦皇的残暴。
C.第⑿段,以气势酣畅的排比句表达对秦皇统一文字使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赞美,音韵优美,感染力强。
D.第(14)段,秦皇的“喟然长叹”包含了意外、失落、寂寞等复杂感情。
8.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作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9.本文采用了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结构形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窃以为             过:错误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     内:接纳
C.今陛下昆山之玉   致:取得D.强则士勇                  兵:军队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缪公用之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陛下说之
B.今弃黔首以资敌国                         上书曰
C.孝公用商鞅                                必秦国所生然后可
D.民殷盛                                          此四君者,皆客之功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战国时苏秦游说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叫合纵。
C.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黔首”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
D.《谏逐客书》和《与朱元思书》中的“书”都是书信的意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是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021-07-15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鲁东门观刈蒲

李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刘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注]?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龙须,草名,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运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形象贴切,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织作”“欣承”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16.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 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7-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________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________,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与“西式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________,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西式建筑热,对于“先找规划设计,然后从街区历史找卖点,再找投资、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来说,同样适用。在设计与规划上对西方建筑东施效颦的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   )。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________,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兼容并蓄  生搬硬套  雕梁画栋  错落有致
B.兼而有之  生搬硬套  金碧辉煌  犬牙交错
C.兼容并蓄  囫囵吞枣  金碧辉煌  错落有致
D.兼而有之  囫囵吞枣  雕梁画栋  犬牙交错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式建筑热同样适用“先找规划设计,然后从街区历史找卖点,再找投资、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
B.西式建筑热同样适用“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
C.“先找投资,然后从街区历史找卖点,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
D.“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的是每个地方的建筑
B.每个地方的建筑,都在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植根
C.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
D.每个地方,都要求建筑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
2021-07-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学生读《红楼梦》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的?方向错了,名著阅读教学就会贬值。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饮食、服饰、园林、诗词等文化,将《红楼梦》上成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课。教师这样做或许有自己的理由:____。但问题在于,如果要普及传统文化,《红楼梦》并不是最佳选择。____,读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更直接;要了解诗词文化,____,毕竟曹雪芹并非以诗词名世。至于园林、饮食,普及性的读物就更多了。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也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正方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
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所能企及的?
反方辩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927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为四季,是鲜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的确,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丛菊冬有梅,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早慧,而有人则大器晚成;有人平步青云,而有人则曲径通幽;有人登顶是“华山一条路”,而有人则中途易辙领略到另一番风景……人生的得意和辉煌并非出现在最顺乎人意的情况下,这是主观、客观的条件使然,是内因、外因的影响使然。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之志、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我们有变通之智、化苦水为美酒之诗意情怀。


请以“花开不只在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③不少于800字。
2021-07-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邵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新闻、通讯、访谈  报告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议论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议论类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李白(701-762)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8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选择题组
21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20.65句式仿写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全命题作文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