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期末 2021-07-21 4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架连接彼此的桥梁。

然而,搭建这样一架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想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

由于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太久,有的传统文化已变成了坚硬的化石,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有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裸眼3D技术的运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节目中,经由动画片《九色鹿》的配音演员丁建华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让观众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带给人震撼,使人产生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发自内心地坚信、践行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以自信、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

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揭示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

(摘编自李韵、苏晓彤《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材料二:

《唐宫夜宴》成功“出圈”,不仅仅依赖于演员们精彩的舞蹈表演,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宫夜宴》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文化故事,实现了内容格调的升华。在舞蹈开头的博物馆展厅中,与乐俑们一同“出镜”的有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鹗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少女们莲步穿行的天地间,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出土于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中的壁画《备骑出行图》。众多国宝和舞蹈表演相得益彰,在为节目增添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更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令人回味悠长。

如果说中华文化为《唐宫夜宴》注入了灵魂,那么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的助力,则让这场唐宫夜宴变得妙趣横生。节目借助5C+AR的技术,将舞台艺术与电影蒙太奇的思维结合,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融为一体,最终创造出了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舞台效果。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更仿佛置身于画卷当中,跟随千年之前乐女们的步伐,共赴宫廷盛宴,同享盛唐美世。

一部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其创意来源“乐俑”吸引了无数观众前往河南博物院“打卡”。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个节目让历史“活”了起来,让乐俑、乐舞图动了起来,更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深入社会公众的心中,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没有明星大腕,不靠网红话题,《唐宫夜宴》的成功基于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节目的走红在给予文艺工作者信心的同时,也给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如何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寻文化肌理,借助新技术创新“打开方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编自王慧《刷屏的<唐宫夜宴>,为何能C位出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都是通过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借助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而成功的。
B.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无法摆脱原有的“小天地”,使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C.距今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的宝藏,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就能彰显其价值和美。
D.《国家宝藏》第三季能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是因为其利用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让敦煌的虚拟守护者“九色鹿”“活”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传媒要发挥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培养、增强文化自信。
B.《唐宫夜宴》借助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创造了“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使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从而实现了内容上的升华。
C.《唐宫夜宴》走红既不靠明星大腕,也不靠网红话题,更多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舞蹈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D.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就要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借助新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范畴的一项是(     
A.《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B.《百心百匠》让明星嘉宾拜师民间非遗匠人,学习传统技艺,带领观众沉浸到具体的工艺制作过程中。
C.bilibili跨年晚会中,演员裘继戎表演的舞蹈《惊·鸿》将经典传统戏曲与现代舞蹈进行混搭和融合。
D.“数字敦煌”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共享。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的重要意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阳关雪

余秋雨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干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文本二

余秋雨改变了以往散文抒情主人公“田国诗人”式的身份,并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了感性与知性的双重作用,施展了学人与才人的双重优势以感性为情怀。以知性为学养,让意义浸润着灵性。因此,余秋雨散文最初和最基本的文化意义是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从中探寻这个文人艰难跋涉的内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在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景中,他长于解析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并勾勒出与山水风物熔铸在一起的中国文明的历史与文人的命运,以自身的文化感受、生命体验与历史、自然对话,当他把历史的沧桑感、沉重感带给读者时,还传递了他自己精神苦旅的记录。

(选自王尧《知识分子话语转换与余秋雨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是“阳关雪”,雪只是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和情调的暗示,主体应是“阳关”,是王维笔下的阳关。
B.作者由阳关的沙堆联想到二十五史的编纂,既点出封建王朝的醉生梦死、奢侈无度,又表现了将土艰苦戍边的英雄气概。
C.作者驻足阳关,用少量的笔墨写了阳关的坟堆,给阳关涂抹上一层厚重的苍凉悲壮色彩。
D.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散文是一篇游记,作者以游踪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B.文章前两段作者先是感慨今人对古代文人生命体验的追慕与查访,但感慨戛然而止,接着以一问句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巧妙地转入下文。
C.作者由艾略特的《荒原》联想起一幅幅与古代战争有关的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有层次。
D.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阳关废墟、荒原等意象,虚实结合的表述手法使它们超出本身的意义,带有了象征的意味,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8.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认为“余秋雨散文最初和最基本的文化意义是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具体分析。
2021-07-19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到。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B.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C.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D.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秩,指官吏的俸禄;秩满,指古代官吏任期届满。古代官吏的任期按规定,地方官一任三年,任满要离开。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课决定升迁或降职。
B.制阃:阃,指城郭门槛;制阃,代指统兵在外的将军。文中指当时的桐城城防官员。
C.望阙: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可借指朝廷。望阙,指仰望朝廷所在方向,喻怀念天子。
D.桐城:代指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一职而称,类似的用法如,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秀发在他父母去世后,就辞官回乡守孝,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孝心,同时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礼仪的约束。
B.金人入侵时,桐城危急,叶秀发不顾家人哭求,每日谋划防备抵御金人的计策,这使金人非常沮丧,最终桐城得以保全。
C.桐城之战后,叶秀发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褒扬,反而因遭人嫉恨而蒙冤削官。但他却能做到十多年里都安然处之,没有丝毫的怨恨。
D.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经历或了解桐城之战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他很赞赏秀发,并重用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
(2)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
14.文中叶秀发的“忠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手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是诗人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韩愈写此诗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俗名羊踯躅,色红而鲜,杜鹃花科。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通过山净“江空”“水见沙”等意象的描述写出阳山贬所的环境,其天地肃清之感与杜甫《登高》诗首联意境相似。
B.颈联抒情言志,表述心迹,感恩同处逆境之中的张十一有诗相赠,为自己和友人打气,鼓舞精神。
C.尾联直言读罢友人诗后的反应,陡然惊觉双鬓如霜的毛发增加了一半,产生一种年华虚度,功业蹉跎,时不我待的悲慨。
D.诗歌前半写贬所之景,后半抒“报恩”之思,构思精巧,对仗工整,语言明白,音节流畅。
16.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乘小舟来到绝壁下,听到了山上栖息的鹘鸟“_________”的惊叫声以及“_________”这两种声音,渲染了石钟山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氛围。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传统文化              的历史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为成熟也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这与我国的重史精神和说史传统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是网络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的史学著作为网络作家提供了厚重的“宝典”,(               )。除了在历史背景中创造读者 ________的故事情节之外,借助文学想象返回______的历史现场,通过审美化、形象化和充满网络特性的书写为民族精神画像,体悟影响历史前进的多重动力,并从激荡人心的历史事件中探寻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情怀,从而激发读者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网络文学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在历史类型创作中,作家应当尊重历史现实,不丑化、污化、戏说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构建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重大作用的历史。网络小说应该在历史的空白处施展想象力,以此探索历史发展更多的可能性,而不能通过反道德反伦理、反人性反理性和反情感反逻辑的荒谬故事去验证历史的“不可能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   卷帙浩繁   喜闻乐见   风云变幻
B.息息相关   卷帙浩繁   喜闻乐见   风起云涌
C.休戚相关   汗牛充栋   脍炙人口   风起云涌
D.息息相关   汗牛充栋   脍炙人口   风云变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历史类型创作中,作家应当尊重历史现实,不戏说、丑化和污化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对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
B.在历史类型创作中,作家应当尊重历史现实,不丑化污化和戏说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
C.在历史类型创作中,作家应当尊重历史现实,不戏说、污化和丑化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
D.在历史类型创作中,作家应当尊重历史现实,不污化、戏说和丑化曾经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对建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史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作家们也从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寻找到了充足的素材。
B.网络作家们也从留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寻找到了充足的素材。
C.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也为网络写作准备了充足的素材。
D.留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遗产也为网络写作准备了充足的素材。
2021-07-1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久以来,人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基本停留在文本之上,古诗词“诗乐舞不分”的传统演绎形式,随着时代风气的转化,逐渐消隐于历史之中。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吟唱”这一传统诗词演绎形式才逐渐走进诗词爱好者的视野。

那么,①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了解唐诗那个时代诗词的呈现方式。孙永忠教授解释道:“诵,就是诵读,②         ,有一点音乐氛围,这是第一层次;③         ,把诵读基础加强,有些平声字可以拖长,仄声字缩短,好听不好听,要看吟诵者的音乐能力,或者看你的师承;接下来才是歌,歌是简单的人声,徒歌的形式,很多诗词比较原始一点,比如《长干行》,可以用一些民歌的形式来唱;唱就更复杂了,是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谱曲之后,音乐家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唱。”也就是说,吟唱是在古典诗词传统的“吟”和“唱”的基础上,综合现代舞台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新的古典诗词表现形式。

21.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十五个字。
22.请将画线句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发激烈,“内卷”成为概括职场、学业等领域的新名词。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很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中出现了下面三种大学生活:第一种,依然努力,成为专业的“破壁青年”,学科领域的翘楚;第二种,不再让自己那么辛苦,绕开激烈的竞争,选择一种相对舒服的平凡生活;第三种,作为9000后比较幸福的一代,即使不努力也是不愁吃穿的,干脆过起了晚上游戏、刷剧,白天睡觉,学历、工作都可不要的“佛系”生活。


一年后,你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比较上述三种大学生活,你比较倾向选择哪一种?请阐述理由,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7-1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余秋雨  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韩愈(768-824)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1-220.65变换句式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