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5 题号:134672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着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架连接彼此的桥梁。

然而,搭建这样一架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想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

由于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太久,有的传统文化已变成了坚硬的化石,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有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裸眼3D技术的运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节目中,经由动画片《九色鹿》的配音演员丁建华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让观众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带给人震撼,使人产生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发自内心地坚信、践行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以自信、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

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揭示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

(摘编自李韵、苏晓彤《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材料二:

《唐宫夜宴》成功“出圈”,不仅仅依赖于演员们精彩的舞蹈表演,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宫夜宴》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文化故事,实现了内容格调的升华。在舞蹈开头的博物馆展厅中,与乐俑们一同“出镜”的有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鹗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少女们莲步穿行的天地间,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出土于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中的壁画《备骑出行图》。众多国宝和舞蹈表演相得益彰,在为节目增添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更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令人回味悠长。

如果说中华文化为《唐宫夜宴》注入了灵魂,那么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的助力,则让这场唐宫夜宴变得妙趣横生。节目借助5C+AR的技术,将舞台艺术与电影蒙太奇的思维结合,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融为一体,最终创造出了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舞台效果。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更仿佛置身于画卷当中,跟随千年之前乐女们的步伐,共赴宫廷盛宴,同享盛唐美世。

一部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其创意来源“乐俑”吸引了无数观众前往河南博物院“打卡”。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个节目让历史“活”了起来,让乐俑、乐舞图动了起来,更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深入社会公众的心中,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没有明星大腕,不靠网红话题,《唐宫夜宴》的成功基于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节目的走红在给予文艺工作者信心的同时,也给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如何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寻文化肌理,借助新技术创新“打开方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编自王慧《刷屏的<唐宫夜宴>,为何能C位出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都是通过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借助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而成功的。
B.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无法摆脱原有的“小天地”,使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C.距今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的宝藏,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就能彰显其价值和美。
D.《国家宝藏》第三季能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是因为其利用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让敦煌的虚拟守护者“九色鹿”“活”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传媒要发挥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培养、增强文化自信。
B.《唐宫夜宴》借助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创造了“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使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从而实现了内容上的升华。
C.《唐宫夜宴》走红既不靠明星大腕,也不靠网红话题,更多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舞蹈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D.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就要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借助新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范畴的一项是(     
A.《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B.《百心百匠》让明星嘉宾拜师民间非遗匠人,学习传统技艺,带领观众沉浸到具体的工艺制作过程中。
C.bilibili跨年晚会中,演员裘继戎表演的舞蹈《惊·鸿》将经典传统戏曲与现代舞蹈进行混搭和融合。
D.“数字敦煌”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共享。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材料二:

宴饮活动的座次关系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礼仪关系的缩影。

《红楼梦》中的宴饮种类繁多,下面列举分析。

《红楼梦》里有大量迎客宴饮的描写。按礼俗,规模较大的宴会要按辈分、等级来分餐,然而贾母为迎接林黛玉的家宴非大型正宴,且贾母性喜与小辈儿孙同乐,因此迎春、探春、惜春等得以同席。黛玉虽然年幼,又是王夫人的晚辈,但其内宾身份涉及到礼制,因此黛玉座次仅次于贾母。另外,如果家有数代夫妻,遇到重要节庆,或有内宾,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仍以前者为主要座次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迎客宴都重视座次关系和宴饮场所,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游乐宴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有时甚至丫环也可入座,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同辈间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受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

由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地位的观念现在仍然有所延续。

(选编自虞菲、李向峰《宴饮礼仪文化的空间映照——以红楼梦为例》)

材料三: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说明贾母为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到来而举办的宴饮并不全是按辈分、等级来分餐。
B.“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是因为如果家有数代夫妻,有内宾时,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
C.有钱人家和贫苦人家以自身为中心划出的圈子范围截然不同,是因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D.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街坊”。“街坊”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2.根据材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妃省亲宴中有这样的叙述“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这是因为元妃虽贵为王妃,但因是贾府的内宾,所以主客关系重于君臣关系。
B.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王熙凤在自己堂屋接待刘姥姥和板儿,说明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C.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丫鬟也人了座,虽然是在外廊,但也多少打破了俗礼,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D.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主桌上贾政陪侍贾母以尽孝道,而宝玉被邀为同席,则表达了长辈对小辈的宠爱。
3.《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

4.费孝通《乡土中国》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分析第三题中的座位安排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内涵。
2021-06-24更新 | 5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礼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

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存在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无法”的乡土社会,缺乏维持秩序的力量,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B.立足行为规范,礼与法律无异,而从维持规范的行为力量上说,两者存在差异。
C.礼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只要善于教化,就能使个人养成敬畏之感。
D.做了不道德事不仅见不得人,还会遭人唾弃。由此看来,道德的教育重于“礼”的教育。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与礼仪息息相关的“修齐治平”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礼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
B.代代如是的乡土社会里,可以信任的不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前人的生活经验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生活指南。
C.“礼治”不像“人治”,它不易引起误解,原因在于礼是传统,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礼治。
D.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重视礼仪文化,以礼仪教育为抓手,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中庸》:“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为父母守孝,彰显了我国的“忠孝”文化理念。
B.《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座次不一,体现了尊卑有别。
C.在公司年会上,小刚和一名女同事作为优秀员工同时登台领奖,小刚主动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女同事,这一举动说明他懂得女士优先,知道公共场合的礼仪。
D.《礼记·冠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代男子举行冠礼来表示其已经成年,可以以成人的角色参与事务。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一费孝通先生说:“人服礼是主动的”,孔子也很重视人服礼的主动性,材料二却说“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两者矛盾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2024-02-07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从道、气、天下等本原性、形而上的范畴大处着眼,追源溯流的。如刘勰的鸿篇巨制《文心雕龙》,即肇始于对天地开辟和宇宙自然之道的追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大多如此。《红楼梦》想落天外的开篇便本于此。天人合一,补天唯人;补天的弃石,人世间即为贾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宝玉。这样,石兄与宝玉和贾宝玉,便构成了一体而二名,连类而并称的审美关系。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数字往往负载着特定的文化含蕴。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百年三万六千五百日,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也就是这零一块,成为全书主角,更是大有来头。古代占筮时,用蓍草50根,拿出一根放在边上,这没有直接使用的,即为不用之用”“非数之数,不用而用,方为大用。这块仙界的弃石,到了贾府中,依然是富贵闲人,在水作的大观园里,他是唯一的泥作的,是不能无一,不可有二,也不能替代的零一人

总之,弃石与宝玉一而二,二而一,不仅是出入红尘,造历幻缘,历尽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主角,还代表着一双慧眼,一颗悲悯的心。《红楼梦》毕竟不是一曲哀婉缠绵的爱情悲歌,而是对人之在世的关注。正是在石头所形成的叙事空间内外,文人穷究天人之际、思索人类生存意义的理念才得以展示,在理想与伦理现实、人生意义的二元张力中,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才得以凸显,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亦可谓之境界。

(取材于孙福轩、孙敏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看来,顽石的粗糙、磊落、奇崛、坚硬,使其自然不同于经过精雕细刻的玉的华美、高贵、光滑、温润,注定不能成为廊庙之器。虽然与并称而为玉石文化,却体现着与玉迥然不同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某种意义上说来,的坚劲、奇崛等特性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象征。

要而言之,中国古代玉石文化实际上可以再细分为玉文化和石文化。玉文化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有着中心和主流地位,而石文化则似乎处于边缘地位,更多地偏重于艺术的、审美的领域。石头为文人雅士所欣赏;宝玉则为贵族、大臣、商贾、仕女所注目。文士欣赏石头的,是其自然而然的怪异、奇崛、丑陋与古意;贵族、商贾着眼于宝玉的,是其作为富贵的象征属性。因此,石头是在野的,而宝玉是庙堂的。

值得指出的是,古代封建社会越发展到晚期,玉文化中有关道德的内涵就越是淡漠,其作为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的性质则越是得到彰显。而作为没落贵族的浪子和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曹雪芹在玉与石二者之间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取向则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中贾府人物玉字派中,如贾珠早亡,贾珍、贾琏、贾瑞等皆为滥淫之物,贾环、贾琮、贾璜等也大多不堪,似乎告诉读者,玉是越来越不行了。而表而出之者惟有宝玉,曹雪芹却从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他是被弃的顽石,是宝玉。因此,《红楼梦》正是通过顽石——灵玉中心意象表达了民间文化向庙堂文化的游离和对庙堂文化的解构。

(取材于曾昭阁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青埂峰顽石(具有情根的石头)与赤瑕宫神瑛侍者(赤而有病的神玉)在人间实境中合二为一,以宝玉为体,两者本有十分深刻而微妙的联系,它们是叠和同一的。神玉是自尊褒美的说法,顽石是谦虚讽刺说法,实际二者都是一体的。比喻赤诚肝胆,没有一点虚伪,所谓婴儿子之美好心灵;同时侍者身份为他人操心服务的无私精神也喻示了其纯善赤胆的本性。指玉上的小斑点,脂批所谓玉有病也。病有病根,玉的病根即是情根,所以赤瑕宫神瑛侍者与青埂峰顽石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意象。

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中,女娲为何单将这一块弃于青埂峰下,而不弃于其他地方,或者说作者为何单用青埂峰作为石头被弃之处的地名?显然,作者有所寓意,他是告诉读者:这块顽石之所以被弃,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它可能是有”“,而不能被用来补天,它的就是它的情根。后面接着又言: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整个补天被弃的过程不是如作者文字表面所写,仅是多出一块这么简单的理由,而是有深层的理由可以解释的:经女娲之手被锻炼的石头所具有的意志感情超出于凡人,而成为一种极端赤诚纯挚的情志,代表了人所具有的情志的最美好的极端;这个极端在通灵的石头那里就成为它的根,决定其石头物性无生命的不觉悟状态进入到人类智性有生命的觉悟状态,所以,称之为情根。但这由通灵觉悟而产生的情根因为极端而成为超出于凡人理解病根,不能为凡事功利所用,因而被女娲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和凡众功利的最高领导者所抛弃。这里,作者并不是否定儒家入世的群体功利观,而是展现了现实中(人情意志之实)与(功利物事之实)的矛盾,同时贯穿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原理,从中推演出情极而悖实用的现实。

(取材于何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许多经典作品的开篇具有相似的特点,如《文心雕龙》和四大名著。
B.占筮时用蓍草50根、补天石有36501块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数字文化意蕴的体现。
C.封建社会晚期玉文化中有关道德的内涵趋于淡漠,财富权势的象征意味逐渐加强。
D.人情意志若走向极端则难以为凡事功利所用,其中贯穿了“物极必反”的原理。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红楼梦》中若干神话意象之间的关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天的弃石和贾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宝玉在审美关系上实为一体。
B.“玉石文化”中石的坚劲奇崛和玉的高贵温润实为一体两面互相依存。
C.顽石的“情根”,也是其所居之处“青埂峰”的谐音。
D.赤瑕宫神瑛侍者与青埂峰顽石可被视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意象。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红楼梦》艺术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从补天石神话入手,是一种大处着眼、追溯天地开辟和宇宙自然之道的写作特征。
B.我们不能仅仅将《红楼梦》视为一曲哀婉缠绵的爱情悲歌,而要更多关注其中所展现的“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
C.《红楼梦》符合中国传统文人审美,表达了民间文化向庙堂文化的游离和对庙堂文化的解构。
D.《红楼梦》展现了现实中人情意志和功利物事之间的矛盾,从而否定了儒家入世的群体功利观。
4.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为闺阁女儿作传,男性主人公贾宝玉在其中仅提供故事的叙述视角,本质上是“无用”的。
B.贾府中所有玉字派的人物都是负面形象,体现作者在“玉”和“石”之中弃玉而取石的审美取向。
C.《红楼梦》构思精巧,许多事物的名称或取本义,或以谐音,在故事情节之外产生了丰富的意蕴。
D.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具有相似的创作特色和传承不变的文化内涵,读者在研究解读时应追根溯源,才能理解其真意。
5.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开篇的“补天石”意象做出了解读。请简要说明每则材料的解读角度,并概括其主要结论。
2023-08-14更新 | 1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