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期末 2021-07-20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约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个“魔法报纸”令人着迷。报纸图片中的人物会动,文字内容会自动刷新。彼时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微信里的图文、手持阅读器中的内容,我们每天都在看,也不觉得有多神奇。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已经今非昔比,文艺的呈现形态也在不断地更迭。

新媒介应用到社会中,从时间维度上看,既有跳跃式的迭代,如手机替代了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的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切入,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就秉持的态度而言,乐之者甘之如饴,怨之者弃如敞屣。从印刷时代进入电影时代,再进入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两个: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

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的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以“快手”为例。2011年,制作分享GIF动画的免费软件“GIF快手”上线;2013年,“GIF快手”从工具软件转型成为短视频社区;发展到现在,“网红直播”和“直播带货”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

我们每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是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这种适应,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与文字时代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镜头与画面,成为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获取、知识掌握、娱乐休闲都与图像的观看日益相关。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

有人说,新媒介割裂了时间,带来了用户“碎片化”的使用习惯,导致人们“去深度化”的思考,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但是也要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再定义、再协调的过程。新媒介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出现了“认知盈余”“缺席的在场”等新情况,这从本质上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再者,每个时代珍贵的思想都是稀缺的,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摘编自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幻电影里的“魔法报纸”到当今微信的信息推送,反映出只有科技的巨大进步才能带来新媒介的创新应用。
B.“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与“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是解答新媒介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C.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是中立的,所以新媒介在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
D.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本质。上能促进人们深度思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电影情节引入,对比昔日与现今媒介的传播条件和使用状态,引出对新媒介应用于社会的分析。
B.文章第二段从两个维度论述新媒介如何应用于社会,用比喻论证突出其在空间维度上快速渗透的特点。
C.文章第五段举用照相术成熟带来传播方式改变的例证,目的是证明个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早已有之。
D.文章末段指出新媒介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分析新媒介带来“去深度化思考”问题,有思想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当今用短视频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式,有人甘之如饴,有人难以接受,这本质上反映的是不同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
B.随着照相术的成熟,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打破了文字时期长期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非线性的特点。
C.尽管现今有部分人不适应新媒介,但是只要他认同“新媒介必然取代旧媒介”的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新媒介的能力。
D.作者否定了“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的观点,认为珍贵的思想是稀缺的,人类需要克服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2021-06-08更新 | 240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长郡十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1700余件。此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位于1、2号“祭祀坑”旁,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

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

(摘编自惠小勇等《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新华社2021年3月20日)

材料二

考古正在成为“网红”,这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兴趣和意识普遍提高,而三星堆将把这股考古热带向一个新高度。媒体连续多天的直播,让人们可以“参与进来”。

三星堆现已出土文物最亮眼的就是那个黄金面具。据专家推测,如果是完整的话,它会超过500克。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剩下的一半哪里去了?这个黄金面具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面具为什么那么像?三星堆的魅力,就在于它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1986年三星堆的挖掘之所以震惊天下,就是因为人们没办法解释,三星堆里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地区(比如安阳)发掘出来的看上去是如此不同。专家表示,这次的发掘,很有可能把上次的很多结论全部推翻。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成都的金沙遗址是三星堆的“延续”,但是这一次的发掘可能证明,三星堆文明此后还延续了很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持续发掘,足以说明这片土地上在殷商时代曾出现相当成熟的“城市文化”。这一次发现的碳化纺织品痕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李一凡《三星堆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向当下提出问题》,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

材料三

自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

(摘编自张贺《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4.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
B.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C.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
D.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社的报道重在呈现此次考古发掘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况、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
B.“红星新闻”重点抓住三星堆的未解之谜来进行报道,以此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C.金面具、青铜器、古丝绸是三星堆的重要文物,材料一、二都述及三者的文化意义。
D.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有助于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提振文化归属感和自信心。
6.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跟会

冯骥才

今儿,天刚麻糊亮,木头就把两块玉米饼子揣在怀里,急急忙忙赶往东城外的娘娘宫去。他今年十八,爹终于答应他去看皇会。过去不敢,怕他出事。

所谓皇会,是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正赶上娘娘庙出会,看得高兴,赐给各道老会黄马褂、金项圈和两面龙旗。小百姓哪受过皇上的赏赐,一受宠就来了劲儿,从此把花会改称为“皇会”。出会之举也就折腾得一年比一年盛大。倘若家住天津,没看过皇会,那就是白活了。

木头一出东门,就挤进了人群,待他挤到了娘娘宫前的广场上时,天已大亮。木头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真开了眼。

忽然一个踩跷的人从他前边走来。这人踩在高高的跷上,却如走平地。他抬头看,踩跷这人是个女子,白衣青花,彩带飘垂;头上一圈粉白月季花,把一张俏皮的小脸儿鲜红娇嫩地烘托出来,清眉秀眼,樱桃小嘴,极是俊美。忽然她好像踩到地上的什么,绊了一下,身子一歪,似要跌倒。木头赶紧一托她的胳膊,扶住了她。她直起身子时,扭头朝木头一笑。这一笑算谢了他,神气却仿佛带些娇羞。木头没见过世面,竟然面皮发热低了头,待抬起头来,只见远近各处都站着一些高高的踩跷的人,但不知哪个是刚才那个踩跷女子了。

大太阳升起,鼓号齐鸣,气氛庄严,出会了。木头跟着人流,叫人推着后背,往前边挤边走,很快一些硬胳膊硬膀子的人把他挤到后边,任嘛也看不到了。他正心急的时候,一个声音对他说:“你想不想到上边去看?那儿正好有个空地方。”

他定晴一瞧,跟他说话的是个中年男子。那人说:“你踩着我,我送你上去。”

木头不肯,但那人豪爽,一条腿蹲下,两手中指交叉起来,手掌朝上,合成一个托儿,放在腿上,他执意叫木头踩在他手掌上。木头拗不过他,刚踩上去,身体离地而起,竟如升天一般,把他一直举上墙头。

叫木头惊奇的是,宫前一条大街出会的全景,都在眼皮子下边。待他忽然想到要谢谢这慨然相助的汉子,汉子却不见了。

若非居高临下,哪里能看清这般出会的阵势。由宫南到宫北,在这窄仄而弯曲的长街上,出会的队伍在黑压压的人群中,五彩缤纷地穿过,有如一条巨大蠕动的长龙。站得高,看得全,连每一道旗幡上写着的老会的名目都看得一清二楚。身边一位胖胖的老爷子,坐在墙头上,问他:

“看几次会了?”

“头回。”

老爷子笑了笑说:“我告你怎么看会。咱天津会多,一二百道,谁也看不全。你要看哪道会好,就跟着它。它在里边走,你在外边走。”老爷子往人群中一指,接着说:“咱天津看会有规矩,人再多,也不能把道全堵死,挨着墙根总留一条窄道儿。你顺着走就是了。好,我该回家吃东西了,快晌午了。”

木头谢过老爷子指点,沿着墙边往前走。忽然横向一条胡同拥出一群人,不知何人何事,这群人来势很猛,一下把他冲进街心,一屁股蹲坐在地上,他这一跤,有点发蒙。待定神看,周围全是连蹦带跳的高跷腿子。惊慌中,一个耍高跷的猫腰伸过手,一下把他拉起来。他再一看,竟然是出会前在宫前广场上,那个险些滑倒,被他扶了一下的白衣女子。

这么巧,刚才他扶过她一下,现在她拉他一把。

这时白衣女子也认出他来,竟朝他娇嗔地一努嘴,含羞掩面地跑走。木头有点犯傻,跑下去,扎到人群里,又钻进巷子里,许久才出来。

等他回到街上,皇会还在一道道接着演。那道高跷会早已经演过去了。不知为什么,此时他心里想看的却只有那道高跷了。他不知这会的会名,只知道演的是《白蛇传》。他想起刚才那胖老爷子说的“跟会”,他打定主意,今儿就跟这道会了。那道会已经走远,只有快步追上。渐渐日头偏西,外县献演来的各会走到这里,大都在这里散了。木头一直跟在高跷会后边,看他们进了小院,坐在高凳上解下腿子。坐在那里喝茶抽烟,歇歇腿脚缓缓劲儿。

木头不敢进院,一直躲在外边一棵老柳树下,等候那白衣女子出来。他只想看一看这个上了妆无比艳美、妩媚、英武、奇绝的人,落了妆怎样俊秀非凡。

他等着院里的人一个个走出来,却一直没等到她出来。他有点心急。

直到院静人空。一个守门的老人出来关大门时,木头上去问:“刚刚那个演白娘子的人呢,怎么没见她出来?”

守门人说:“最后出来的一个就是呀。”

木头很诧异,说:“那是个瘦高结实的汉子,穿青布袄。”

守门人说:“正是。”

木头更诧异,说“怎么是个男的?我说的是白娘子——女的!”

守门人一听一怔,随后笑道:“我们高跷会从来不准女人入会。演女的,全是男扮女装。”

木头还有点不甘心,问道:“他是做什么的?”

守门人说:“使船的,若不是整天站在船板上晃来晃去,哪有那么好的腿脚。”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既能够详细地交代“跟会”的背景,又能够深入人物内心,细腻刻画人物形象,时空转换灵活自由。
B.小说记叙的木头“扶”踩高跷的“女子”与踩高跷的“女子”“拉”木头这两个情节前后呼应,这是文中设置的巧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中,中年男人帮助木头“到上边”看会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集中地表现了以中年男人为代表的北方人民豪爽、热心、无私的性格特征。
D.小说以“跟会”为题,紧扣主体事件组织材料、塑造人物,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淳朴人性的赞美之情,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8.小说结尾当木头得知踩高跷的“女子”是一位“汉子”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论冯骥才说:“冯骥才先生是中国文化的‘精卫’,他不知疲倦地填中国文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小说里透露出的传统文化气息。
2021-07-2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守字子固,常州晋陵人。登崇宁元年进士第。除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丁内艰去。建炎元年冬,召还,改官。上在维扬,粘罕将自东平历泗,淮以窥行在,上召百官各言所见。叶梦得请上南巡,阻江为守,张俊亦奏敌势方张,宜且南渡。守独抗疏,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又别疏言金人犯淮甸之路有四,宜择四路帅守缮兵储粟以捍御之。吕颐浩初相,举行司马光之言,欲并合三省,诏侍从、台谏集议。守言光之所奏,较然可行,若更集众,徒为纷纭。先是,守尝论吕颐浩不可独任,与上意异,乞补外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四年,改知福州。时右司员外郎张宗臣请令福建筑城,守奏:“福州城于晋太康三年,伪闽增广至六千七百余步,国初削平已久,公私困弊,请俟他年。”遂止。寻以变易度牒钱百万余缗输之行在,助国用。闽自范汝为之扰,公私赤立,守在镇四年,抚绥凋瘵。八年,改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时江西盗贼未息,上问以弭盗之策,守曰:“莫先德政,伺其不悛,然后加之以兵。”因请出师屯要害。既至部,揭榜郡邑,开谕祸福,约以期限,许之自新,不数月盗平。后徙知绍兴府。会朝廷遣三使者括诸路财赋,所至以鞭挞立威。守既视事,即求入觐,为上言之,诏追还三使。时秦桧当国,不悦。守在江右,以郡县供亿科扰,上疏请蠲和买,罢和籴。时秦桧方损度支为月进,见守疏,怒曰:“张帅何损国如是?”守闻之,叹曰:“彼谓损国,乃益国也。”

(节选自《宋史·张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
B.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
C./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旦/以其资浅/、
D.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顾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艰”指遭遇母丧,又称“丁母忧”;遭遇父丧则称“丁外艰”,也称“丁父忧”。
B.“行在”指皇帝所在地,文中“窥行在”指粘罕伺机图谋攻打扬州,捉拿宋朝皇帝。
C.“乞补外”指期望替补空缺官职“补外”也叫“补缺”,指官吏有缺额,选人替补。
D.“和籴”指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百姓摊派粮食,“和买”是相似的经济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守坚持己见,敢于直言。金兵南下时,叶梦得等人建议皇帝南渡,张守直言反对并陈述意见,又主张应选派四路统帅练兵储粮,以抵抗侵犯的金兵。
B.张守审时知艰,恤民体国。就任福州时,张守认为建国初期公私交困,建议延后筑城,又运送百万多缗的度牒钱资助国家费用,在闽四年,关心百姓疾苦。
C.张守治乱以仁,宽严相济。在如何平息江西盗贼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请求出兵驻守要害之处,一方面张榜晓谕利害,允许盗联限期自首,最终平定了祸乱。
D.张守不畏权势,秉公奉职。任职绍兴时,他上朝揭露朝廷三使者强收财赋,惹恼了秦桧;对于秦桧“损国”的指责,他当面回击,直言自己所为是“益国”。
13.把文中围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言光众所奏,较然可行,若更集众,徒为纷纭。
(2)守曰:“莫先德政,伺其不悛,然后加之以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