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华中师大海丰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10-23 7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评论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的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很件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嘴唇老是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于是,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

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有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城,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1日第20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树苗所体现出来的韧劲、沧桑与执着,给了我在嘉峪关留下来的理由,从此之后我慢慢地在爱上了这个北方城市。
B.野麻湾的西瓜、嘉峪关酿皮激发了我的潜意识,让我认识到自己已经沉浸在嘉峪关的味蕾之中,已经与嘉峪关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C.我之所以在嘉峪关生活得安心踏实,就是因为我能随心所欲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东西。
D.我的兄弟姐妹已经忘不了嘉峪关的味道,而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并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小鸟、椿树、果树、青枣、苹果和梨子等自然环境,既是描摹当下舒适的生活环境,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
B.文章开头在描写嘉峪关生态环境时运用了两组对比:南方与嘉峪关进行对比,嘉峪关过去与现在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嘉峪关味道的认可。
C.本文用语生动形象,像“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这些句子和用语让文章读起来活泼而风趣。
D.文章最后特意记叙了哥嫂以及弟弟对嘉峪关的态度,这是从正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的喜爱之情。
8.本文记叙的是嘉峪关的味道,文中却用了不少笔墨回忆了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9.文中从头到尾多次提到树或与树有关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椿树、小树苗和松塔,请你分别谈一下这三个物象具有怎样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疆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有删改)


【注】①覆车:比喻失败的教训。②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B.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C.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D.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
B.物故,即事故,《汉书·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中的“物故”即为此意。
C.巡狩,亦作“巡守”,即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狩,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本文中杜林贵为大司空,所以称他的死为“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林沉稳好学,博学多闻。他家里藏书丰富,加上受学于喜好文采的张竦,学识广博,被当时的人称为“通儒”。
B.杜林志节高尚,受人尊崇。他为隗嚣所拘,终不失节归附;他亲自推弟弟的灵柩车,令刺客也感动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
C.杜林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先后向朝廷推荐了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和陇西的牛邯等人,对郎官中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加以指点。
D.杜林恪尽职守,深受器重。他随从皇帝南巡,只有他有召必到。其他王傅被批评,唯独杜林受到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
(2)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
14.杜林以什么缘故请辞,隗嚣又以为杜林是为何请辞?
2021-10-2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华中师大海丰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

杜甫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注】①公元759年秋,杜甫举家迁往秦州。诗人来到秦州城北的崇宁寺,写下本诗。传说这里曾是汉代割据一方的隗嚣的旧宫。②渭,指流经秦州的渭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城北寺的位置与历史,令人想象昔日的繁华,为下文描写作铺垫。
B.诗人看到山寺破败,旧宫萧条,苔藓和丹青的点缀却为之增添了一丝亮色。
C.颈联描写月光使露珠更晶莹,云随风飘动,侧面烘托寺院周围的凄清环境。
D.本诗登临怀古、以古寄情、触景伤时,而《登高》则登临远眺、悲秋伤己。
16.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对诗歌尾联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