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一模 2020-12-20 1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为“庆丰收、迎小康”。我国作为产粮大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470公斤左右,粮食储备库存9.1亿吨。我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尽管我国现在粮食年年丰收,但人多地少的局面也十分明显,中国的食物资源其实远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中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杜绝粮食浪费。

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庆丰收莫忘节约应成为国人的基本遵循,要让节约粮食成为人人自觉的行动,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节约粮食的坚定践行者。

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在家吃饭要合理定量,坚持“光盘”;在外吃饭不讲排场,合理点菜,不贪丰求盛,同时要养成剩菜打包的习惯,不让盛宴变“剩”宴,造成舌尖上的浪费。本着节约精神,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珍惜手中的每一粒粮食。

(选自《2020年9月22日中国日报网评:丰收节,让厉行节俭成为最好的礼物》,有删改)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

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货行为。2013年1月,习近平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后,习近平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机制惩戒,切实遇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明确要求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善,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竭制,但是,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的工作进行。

(来源于2020年8月11日新闻联播文字版)

材料三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称:“除非我们快速采取行动,保护最脆弱环节,保证全球粮食供应链通畅,缓解疫情蔓延对整个粮食体系的影响,否则我们将面临粮食危机迫近的风险。”今年以来,受极端天气、恶性通胀、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的影响,津巴布韦面临严重粮食危机。中国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向津巴布韦近25万民众提供粮食援助,可以满足他们在下一个雨季到来前的日常粮食需求。

在还有许多人饿肚子、吃不饱的情况下,解决粮食浪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紧迫性尤为凸显。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6亿吨,其中可食用部分达到13亿吨。如果将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全部计算在内,那么食物浪费每年的成本高达2。5万亿美元。

就我国而言,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尽管口粮能确保自给,但粮食生产面临成本攀升、资源约束、刚性需求大等问题。“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既要节流,也要开源,这样才能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当前,要确保粮食安全,需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聚焦以科技提升耕地亩产量,以及挖掘耕地“红线”外可能“无中生有”的粮食耕种面积。“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它们也是我国未来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如果抓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按每亩300公斤估算,则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

疫情显现了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需要各方共同应对,袖手旁观将是危险且短视的行为,

“国际合作势在必行。”马克西莫•托雷罗•卡伦说,当前的重点是不要忽略那些需要粮食救济和人道主义援助的人,并向依赖粮食进口且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的较贫穷国家提供更多援助。

(2020年9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柴雅欣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来都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这种美德既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更能维护国家的安全。
B.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在庆祝丰收的同时不要忘记勤俭节约,让节约成为人人自觉的行动,成为国人的基本遵循。
C.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D.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这是我国"聚焦以科技提升耕地亩产量”的具体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全球22%的人口,但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可见我国仍存在粮食危机,因此我们要有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
B.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大量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自觉行动起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C.公款餐饮浪费已经成为节约粮食行动的最大障碍,群众对此反映特别强烈。只有加强制度约束,加大监督力度,实行严厉惩戒,方能切实遏制公款餐饮浪费现象。
D.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粮食储备库存9.1亿吨,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对粮食生产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以防极端天气、疫情等因素带来的风险。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的一项是(     
A.某中学规定,在食堂就餐的学生必须买菜、打饭适量,所买的饭菜必须吃完。
B.某餐馆每天都要几次请垃圾车把丢弃的菜叶、剩饭、剩菜等厨余垃圾拉走。
C.武汉市餐饮协会推行"N-1”的点餐模式,即10人就餐只能点9人的菜。
D.东莞市启动“文明就餐行动,倡议各餐馆单位设计“半份菜”“小份菜”。
4.请结合前两则材料内容来阐释“光盘行动”具体的内涵。
5.针对目前世界出现的粮食危机问题,中国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嘴唇老是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于是,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

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有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城,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1日第20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树苗所体现出来的韧劲、沧桑与执着,给了我在嘉峪关留下来的理由,从此之后我慢慢地在爱上了这个北方城市。
B.野麻湾的西瓜、嘉峪关酿皮激发了我的潜意识,让我认识到自己已经沉浸在嘉峪关的味蕾之中,已经与嘉峪关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C.我之所以在嘉峪关生活得安心踏实,就是因为我能随心所欲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东西。
D.我的兄弟姐妹已经忘不了嘉峪关的味道,而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并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小鸟、椿树、果树、青枣、苹果和梨子等自然环境,既是描摹当下舒适的生活环境,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
B.文章开头在描写嘉峪关生态环境时运用了两组对比:南方与嘉峪关进行对比,嘉峪关过去与现在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嘉峪关味道的认可。
C.本文用语生动形象,像“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这些句子和用语让文章读起来活泼而风趣。
D.文章最后特意记叙了哥嫂以及弟弟对嘉峪关的态度,这是从正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的喜爱之情。
8.本文记叙的是嘉峪关的味道,文中却用了不少笔墨回忆了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9.文中从头到尾多次提到树或与树有关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椿树、小树苗和松塔,请你分别谈一下这三个物象具有怎样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金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佩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评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讪,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
B.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
C.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
D.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
C.北狩,意思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这里指英宗皇帝被俘。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工作劳累殒身于官任上,皇上下诏使其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面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鼓励廉洁能干的官员。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B.金濂善于筹划,政绩突出。他上书请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并建议激发当地人们纳粮的积极性,使得边地粮食储备充裕。
C.金濂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作为军务参赞随陈懋等讨伐叛贼邓茂七,虽然没有赶上诛灭邓茂七的战事,但在清剿余贼时,捉拿了他兄长的儿子邓伯孙。
D.金濂理财有方。从都察院监狱放出来后,被削去所有官职,但在吏部尚书何文渊的坚持之下,又被调回户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2)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14.金濂为什么最终被关进了都察院监狱?请分条概括其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西风,实写景物,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暗含年华流逝、青春不再之意。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放眼暮江千顷”一句,借景抒情,营造出胧凄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离愁万斛”一句,运用比喻、夸张写愁,将愁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愁浓愁多。
D.“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两句既写出了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呈现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又起到了收束上片,开启下片的作用,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
16.词的下阕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