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乳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1-04 1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军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仞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别爱看《半月谈》。

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3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3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又如《论语·宪问》中所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习惯性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在长期战斗生活中养成的谨慎性。
B.材料一引用蒋介石密电,从正面写出了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C.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
D.材料二写张富清的搪瓷缸、住所、生活习惯,展现了其初心不改的党员本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项是(     
A.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了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通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
C.材料三以“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为观点,并引经据典,兼论古今,透辟分析,体现了新闻评论的特点。
D.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
3.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     
A.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B.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将其转交其亲属。
C.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D.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
5.《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1985年的莎士比亚

朱山坡

蛋镇电影院曾经有一段时间门可罗雀。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发及肩的毛头小子,身材矮小,穿喇叭裤,硕大的墨镜差不多遮蔽了他瘦削的脸。

毛头小子走进电影院,对经理老吴说,我要借你的电影院用用。老吴打量了一番毛头小子:“你是谁?”

毛头小子说,你听说过莎士比亚吗?老吴说,听说过,但没见过。

毛头小子说,我原来是鹅镇的莎士比亚,现在是蛋镇的莎士比亚。老吴警觉地问,你想借电影院干什么?

“不,我们,蛋镇莎士比亚剧社准备排演一部伟大的戏剧。”

这个毛头小子是蛋镇中学初三的学生。他的父亲朱风光从鹅镇调到蛋镇当卫生院院长,所以他也跟着转学,成为蛋镇的莎士比亚,并且成立了蛋镇莎士比亚剧社。

莎士比亚抽的烟是万宝路,这让老吴瞠目结舌。“不白借,我们排演一次,给电影院50块钱。”老吴从莎士比亚手里接过一条结实的万宝路后,老吴谨慎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

这一天中午,莎士比亚带着五个毛头小子和三个稚嫩的女学生兴冲冲地来到了电影院。十几个穿着时尚的男女中学生在台后常常打情骂俏,发出阵阵浪笑,这让老吴不得不保持警惕。如果不是因为近来电影院过于冷清,老吴断不会把场地租给莎士比亚。

每次指挥排演的时候,老吴自始至终盯着,一言不发。莎士比亚要跟老吴好好谈一次。

“老吴,你了解《哈姆雷特》吗?”“我什么都知道。但我谁都不相信。”

“鹅镇、平谷镇还有白马镇的老百姓都已经见识到了伟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也要给蛋镇人民也见识见识。”莎士比亚说。

老吴说,那你现在就让他们见识,从排练开始。

莎士比亚是靠物质诱惑他的同学来排演《哈姆雷特》的。据说,每排演一次,每一个学生演员可以拿到三块钱。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我不觉得莎士比亚是一个坏小子,他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理想。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了差不多全镇人的讥笑。因为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我家穷得连拍一张照片的钱都没有,遑论购买一台照相机。

他对主演的表演极其挑剔、苛刻,吹毛求疵。“我给了你钱。你给我演好点,我不想给蛋镇人民看到狗屎一样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有一只漂亮的海鸥牌照相机。他拍了很多剧照,张贴在电影院海报墙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想摸摸他的照相机。他不同意。我说,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总可以吧?莎士比亚说,胶卷很贵的。但他还是很勉强地给我拍了一张。

“作为回报,你必须在我的戏里免费演一个角色。”莎士比亚果然给我弄到了一个角色,让我演给哈姆雷特提靴子的仆人。

《哈姆雷特》在蛋镇越来越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连小混混们都开始谈论哈姆雷特。

“什么时候才能正式上演呀?”“国庆节正式上演!”莎士比亚说。国庆节转眼便要到了。

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电影院作了最后一次排演,莎士比亚一反常态,不吝用最好听的词语赞扬了我们的表演。

可是,老吴给我们出了难题。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

莎士比亚对我们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首演如期进行,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将是蛋镇史上最伟大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早早便来到了电影院。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

莎士比亚在电影院后台等着我们。他的脸上洋溢着好事将至的亢奋,一一给学生们发钱:“加油!”

话剧按时开始。

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

这是伟大的一天。

但当全体演职人员集体出来谢幕的时候,唯独没见莎士比亚。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

首演即成绝唱。

大概是三个月后,临近春节了。莎士比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莎士比亚说,我爸垫了卫生院财务室的钱……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回到你妈妈身边?”

莎士比亚说,不是,天下之大,哪我都能去……他从脖子上取下照相机递给我:“这个送给你。”

我惶恐地推辞。在我眼里,一部照相机的价值相当于半个蛋镇。

“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

莎士比亚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

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我给他们照相。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亚相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1985年的莎士比亚”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莎士比亚能够租影院排演剧目,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即使出事后爸爸还为他垫付了钱。
C.莎士比亚请求租用电影院,老吴说“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其实老吴心口不一,后来又给莎士比亚出了难题。
D.毛头小子排演世界名著,未见识过话剧的蛋镇人热情空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精神面貌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莎士比亚的外貌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鲜明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年代新潮青年的时尚追求。
B.小说选取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场所电影院作为活动场景,既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也利于表现主题。
C.小说采用补叙方式,交代人物身份,对支付演出费用做了补充说明,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更严密。
D.小说莎士比亚与“我”告别这一情节,既交代人物命运,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如何理解“这是伟大的一天”?
9.“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武帝起兵,憺为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伟留守。天监元年,封始兴郡王。时荆州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民甚安之。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欲开导物情民辞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天监六年,州大水,江溢堤坏,憺亲率府将吏,冒雨赋丈尺筑治之,而雨甚水壮,众皆恐,或请憺避焉。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登堤叹息,终日辍膳。邴州在南岸,数百家见水长惊走,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十人应募,州民乃以免。吏人叹服,咸称神勇。又分遣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粮种。七年,慈母陈太妃薨,水浆不入口六日,居丧过礼,武帝优诏勉之,使摄州任。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民为之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劳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而坐。时论称之。九年,拜益州刺史。旧守宰丞尉岁时乞丐,躬历村里,百姓苦之,习以为常。憺至州,停断严切,百姓以苏。又兴学校,祭汉蜀郡太守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十四年,迁荆州刺史。同母兄安成王秀将之雍州,薨于道。憺闻丧,自投于地,席槁哭泣,不饮不食者数日,倾财产赙送,部伍小大皆取足焉,天下称其悌。十八年,征为侍中。薨,二宫悲惜,舆驾临幸者七焉。赠司徒,谥曰忠武。憺有惠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

(节选自《南史·萧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欲开导物情/民辞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B.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欲开导物情/民辞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C.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欲开导物情/民辞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D.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欲开导物情/民辞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诏,是指帝王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诏,是古代帝王的命令或文告。
B.席槁,坐卧在槁席上。古人为长辈居丧的一种礼节,也是请罪的一种方式。
C.部伍,军队编制单位,泛指军队。伍,古代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D.司徒,古代的官名,周代始设置,主管民事、户口、籍田、徒役和财赋等事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憺厉精为政,措施得力。萧憺初任始兴郡王时,天下处于战争后,国家、个人物资困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百姓生活因此安定。
B.萧憺孝悌双全,居丧过礼。母亲陈太妃去世时,萧憺多日没喝一口水;兄长萧秀去世时,萧憺又多日不饮不食,倾尽财产帮助办理丧事。
C.萧憺关心民生,百姓感恩。担任益州刺史时,他严禁官吏过年时向百姓讨钱,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故赞他是百姓的父亲,救人急难如救水火。
D.萧憺死后荣耀,上下悲痛。他去世时,两宫悲痛,皇上多次前来吊唁,他被追赠司徒,谥为忠武;荆州的百姓哭泣,还为此改变嫁娶日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十人应募,州民乃以免。
(2)憺性劳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而坐。时论称之。
14.在积极防汛救灾时,萧憺为受灾老百姓做了些什么?请简要回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①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②。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老学庵是陆游书斋的名字。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②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16.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0-01-06更新 | 208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