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1-05 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种种日常生活中的,显示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道异彩。在酒文化的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的酒杯名称很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后常称为,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了。

酒文化中的,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之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还有严格的尊卑区分。如在宗庙举行祭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在饮酒时,重视仪礼,要等主人先饮,客人才能动杯;主人喝干了,客人才能干杯。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礼记·曲礼》要求酒浆处右。如果桌上有酒又有浆,则酒在左,把饮酒器(或觞或杯)放在左边。《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已不讲究这一套,但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很有意思。例如古人把斟酒叫做寿;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叫做。这些特指的字义,现已生疏,却每见于古籍。《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记席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入杯。《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釂,尽爵也。这是记郭解姐姐的儿子仗着舅舅势力,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犹有古意;釂改称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才显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不过,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同是一个字,似更胜一筹,诗句中更见闲趣,耐人寻味: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尚余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诗词中的残杯,也往往生动地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悲剧诗人,他曾在长安困守10年,其间写下多篇求人援引的诗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四句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B.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C.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常常构成当时情景的见证,成为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原思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使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主客、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所以《管子•弟子职》中有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的说法。
C.《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斟酒祝寿,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D.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以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它们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情趣相通,流露出的都是闲情逸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然而,时至今日,宴席上已不再讲究这些“礼仪”了。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与“干杯”。
C.杜甫用“残杯”写出了困守长安10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情感的起伏,感人至深。
D.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令人为之凄惨,为之怜惜,同样成为了我国酒文化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深沉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之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t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不过这样的写法,有一种困难,就是令人难以放下笔。一气写下去,这人物就逐渐活动起来,尽了他的任务。但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来一打岔,放下许久之后再来写,性格也许就变了样,情景也会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来。例如我写的《不周山》,成仿吾先生还说这一篇最出色。

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摘编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材料二:

有些小说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采用的技巧。他们率性地写作,仿佛在执行一个完全自然的行为,并不知道脑海中运行的种种操作和估算,不知道他们事实上正在使用小说艺术赋予他们的各种齿轮、刹车器和挂挡杆。让我们用天真的一词来形容这种心智类型,这类小说家和读者——他们根本不关心写作和阅读活动的人为层面。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反思的一词以形容正好相反的心智类型:换言之,那些读者和作家明知文本的人为性,明知文本不等于现实,但却一样沉迷其中,他们关注小说写作的方法以及阅读小说时意识活动的方式。作为小说家,就要同时掌握天真的与反思的艺术。

或者说,既是天真的,也是感伤的。弗雷德里希·席勒在其著名论文《论天真的诗和感伤的诗》中首次提出了这对术语。在席勒的论述中,德语“sentimentalisch”形容那种沉郁而又痛苦的现代诗人,他已经丧失了孩提的天真和秉性,这与英语对应词“sentimental”的意思不尽相同。不过,我们不用纠缠于具体意思。实际上,席勒受劳伦斯·斯特恩《感伤的旅行》的启发,从英语借用了该词。我们只需要知道,席勒使用该词表示那种偏离了自然的简朴与力量,过分沉迷于自我的情绪和思想的意识状态。我从年轻时起就非常喜爱席勒的这篇论文,在此我打算探寻对该文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该文阐明我自己关于小说艺术的思想,并且做到精确的表述。托马斯·曼认为席勒的著名论文是德语最优雅的文章。席勒把诗人分为两类:天真的与感伤的。天真的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实际上,他们就像自然——平静、无情而又睿智。他们率真地写诗,几乎不假思索,不会顾虑其文字的理智的或伦理的后果,也不会理睬别人的评论。相比于同时代的诗人,他们认为诗就是自然赋予的一个有机的印象,这印象从未离开他们心田。天真的诗人是自然造化的一部分,诗从自然造化而来自发地流入天真诗人的笔端。诗不是诗人思考出来的,不是诗人处心积虑创作的成果,不需要表现于某种既定的格律之中,也无需不断的修改和自我批判;诗应该不加反思地就流出笔端,诗甚至可能是获得了自然、神或者其他某种力量的启示。宣扬这种浪漫主义观念的还有英国诗人柯勒律治。他是德国浪漫派的忠实追随者,在1816年《忽必烈汗》一诗的序言中,他明确表达了上述思想。每次阅读席勒的论文总会激起我无比的敬佩之情。他所说的天真诗人拥有一个决定性的秉性,我希望特别加以强调:天真诗人毫不怀疑自己的言语、词汇和诗行能够描绘普遍景观,他能够再现普遍景观,能够恰当并彻底地描述并揭示世界的意义——因为这个意义对他来说既非遥不可及,也非深藏不露。

在另一方面,席勒认为,感伤的(多情的、反思的)诗人至少在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忐忑不安的:他不确定他的词语是否涵盖了真实,是否可以达到真实,不知道他的表述是否传达了他追求的意义。因此,他极度关注自己写的诗,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努力运用的策略。天真诗人并不详细区分他所感知的世界与世界自身,但是,感伤——反思性的现代诗人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甚至质疑自己的感觉本身。当他把自己的感知铸入诗行的时候,他会考虑许多教育的、伦理的与理智的原则。

(摘编自奥尔罕·帕慕克《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作家心中自有小说创作的标准,他们往往对评论界的评价不屑一顾,更不会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鲁迅就是如此。
B.天真小说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创作生活中,他们偶尔对外部世界给予一定的关注,只是为了寻找小说创作必需的素材。
C.帕慕克借用席勒“天真”和“感伤”的概念来区分作家,严格来说不很合适,但这可以更好说明创作的两种客观存在的倾向。
D.当我们评价一部小说的成就或价值高低时,由于所涉题材不同,所处时代差异,所以读者大多不能判断作家优秀与否。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关于小说要“一气写下去”,不容许有分心的事情来打岔的观点,最契合天真诗人的创作状态。
B.席勒对作家创作态度和思想倾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帕慕克深深服膺于席勒的非凡判断力。
C.柯勒律治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拥护者,我们可以从《忽必烈汗》一诗的序言中发现他的这一倾向。
D.感伤—反思性现代诗人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所以其创作力求展现主观情感而忽略客观实际。
6.你心目中好的小说家应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蜘蛛之丝   

【日】芥川龙之介

一天,佛世尊独自在极乐净土的宝莲池畔闲步。池中莲花盛开,朵朵都晶白如玉。花心之中金蕊送香,其香胜妙殊绝,普薰十方。极乐世界大约时当清晨。

俄顷,世尊伫立池畔,从覆盖水面的莲叶间,偶见池下的情景。极乐莲池之下,正是十八地狱的最底层。透过澄清晶莹的池水,宛如戴上透视镜一般,把三恶道上之冥河与刀山剑树的诸般景象,尽收眼底。

这时,一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同其他罪人在地狱底层挣扎的情景,映入世尊的慧眼。世尊记得,这犍陀多虽是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倒也有过一项善举。话说大盗犍陀多有一回走在密林中,见到路旁爬行一只小蜘蛛,抬起脚来,便要将蜘蛛踩死。忽转念一想:不可,不可,蜘蛛虽小,到底也是一条性命。随便害死,无论如何,总怪可怜的。犍陀多终究没踩下去,放了蜘蛛一条生路。

世尊看着地狱中的景象,想起犍陀多放蜘蛛生路这件善举。虽然微末如斯,世尊亦拟施以善报,尽量把他救出地狱。侧头一望,说来也巧,净土里有只蜘蛛,正在翠绿的莲叶上,攀牵美丽的银丝。世尊轻轻取来一缕蛛丝,从莹洁如玉的白莲间,径直垂向香渺幽邃的地狱底层。

这边厢犍陀多正和其他罪人,在地狱底层的血池里载沉载浮。不论朝哪儿望去,处处都是黑魆魆暗幽幽的,偶尔影影绰绰,暗中悬浮着什么,原来是森列可怕的刀山剑树,让人看了胆战心惊。尤其是四周一片死寂,如在墓中。间或听到的,也仅是罪人恹恹的叹息声。凡落到这一步的人,都已受尽地狱的折磨,衰惫不堪,恐怕连哭出声的气力都没有了。所以,恁是大盗犍陀多,也像只濒死的青蛙,在血池里,惟有一面咽着血水,一面苦苦挣扎而已。

偶然间,犍陀多无心一抬头,向血池上空望去,在阒然无声的黑暗中,但见一缕银色的蛛丝,正从天而降。仿佛怕人看到似的,细细一线,微光闪烁,恰在自己头上笔直垂落下来。犍陀多一见,喜不自胜,拍手称快。倘抓住蜘蛛丝,攀援而上,准保能脱离苦海。不特此也,侥幸的话,兴许还能爬进极乐世界哩。如此,再不会驱之上刀山,也庶免沉沦血池之苦了。

这样一想,犍陀多赶紧伸出双手,死死攥住蛛丝,一把一把,拼命往上攀去。原本是大盗,手并足抵,区区小事一桩而已。

可是,地狱与净土之间,何止千万里!不论犍陀多怎样心焦气躁,要想爬出地狱,真谈何容易。爬了一程,终于筋疲力尽,哪怕伸手往上再升一级,也难以为役了。一筹莫展之下,只好住手,先歇会儿喘口气,便吊在蛛丝上,悬在半空中,一面放眼向下望去。

方才是不顾死活往上攀,总算没白费力气,片刻前自己还沉沦在内的血池,不知何时,竟已隐没在黑暗的地底。那寒光闪闪,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山剑树,也已在自己脚下。如果一直这样往上爬,要逃出地狱,也许并非难事。犍陀多将两手绕在蛛丝上,开怀大笑起来:这下好啦!我得救啦!那吼声,自打落进地狱以来多年不曾得闻的。可是,犍陀多留神一看,蛛丝的下端,有数不清的罪人,简直像一行,跟在自己后面,正一意在攀登上来。见此情景,犍陀多又惊又怕,有好一忽儿傻不愣登张着嘴,眨巴着眼睛。这样细细一根蜘蛛丝,负担自家一人尚且岌岌可危,那么多人的重量,怎禁受得住?万一半中间断掉,就连好家伙我,千辛万苦才爬到这里,岂不也要一头朝下,重新掉进地狱里去么?那一来,可乖乖不得了!这工夫,成百上千的罪人蠢蠢欲动,从黑洞洞的血池底下爬将上来,一字儿沿着发出一缕细光的蜘蛛丝,不暇少停,拼命向上爬。不趁早想办法,蛛丝就会一断二截,自己势必又该掉进地狱去了。

于是,犍陀多暴喝一声:嘿,你们这帮罪人,这根蛛丝可是咱家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滚下去!滚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方才还好端端的蜘蛛丝,竟噗哧一声,从吊着犍陀多的地方突然断裂。这回有他好受的了。霎时间,犍陀多像个陀螺,滴溜溜翻滚着,唆地一头栽进黑暗的深渊。

此时,惟有极乐净土的蜘蛛丝,依然细细的,闪着一缕银光,半短不长的,飘垂在没有星月的半空中。

佛世尊伫立在宝莲池畔,始终凝视着事情的经过。当犍陀多倏忽之间便石头般沉入血池之底,世尊面露悲悯之色,又重新踱起步来。犍陀多只顾自己脱离苦海,毫无慈悲心肠,于是受到应得的报应,又落进原先的地狱。在世尊眼里,想必那作为是过于卑劣了。

不过,极乐莲池里的莲花,并不理会这等事。那晶白如玉的花朵,掀动着花萼在世尊足畔款摆,花心之中金蕊送香,其香胜妙殊绝,普薰十方。极乐世界大约已近正午时分。

(艾莲译,有删改)


【注】①芥川龙之介大多作品都在历史典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本文取材于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思想家铃木大拙的《因果的小车》第四章《蜘蛛丝》;《蜘蛛之丝》增添了原著中没有的极乐世界和莲花池的相关内容,删除了对蜘蛛丝会断的原因的介绍。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困境与行动的缘由,尤其是犍陀多在蛛丝上的心理活动,写得引人入胜。
B.小说多用对比手法,以世尊和犍陀多对比,细蛛丝和攀爬者对比,蛛丝的光和地狱黑暗对比,作者匠心独运。
C.世尊、犍陀多与地狱中的罪人,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不着纤尘、不动声色的佛界才是作者倾心歌颂的对象。
D.清妙无比的极乐净土下面是令人心惊胆战的地狱,这种充满艺术想象力的创作冲击读者的内心,深富画面感。
8.小说综合运用世尊和犍陀多两个叙事视角,各有什么作用?
9.有人认为,芥川的作品大多仰赖古典题材,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缺少创意、想象力,反映了他结构能力的薄弱。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据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11-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辽师至唐河北,诸将欲以诏书从事,坚壁清野勿与战,定州监军袁继忠曰:敌骑在近,城中屯重兵而不能翦灭,令长驱深入,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敌矣!辞气忼慨,众皆服。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犹执诏书止之,都部署李继隆曰: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乃与继忠出兵拒战。先是易州静塞骑兵尤骁果,继隆取以隶麾下,留其妻子城中。继忠言于继隆曰:此精卒,止可令守城,万一寇至,城中谁与捍敌!继隆不从。既而辽师果至,易州遂陷,卒妻子皆为所掠。继隆欲以卒分隶诸军,继忠曰:不可,但奏升其军额,优以廪给,使之尽节可也。继隆从其言。众皆感悦,继忠因乞之隶麾下。至是摧锋先入,辽师大溃,追击至曹河。捷闻,降玺书褒答,赐予甚厚。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十四》)

(乙)

朝廷闻契丹复至,遣李继隆发真定兵万余,护送粮馈数千乘,趋威虏。耶律休哥闻之,帅精骑数万,邀诸途。北面都巡检使尹继伦适领兵徼巡,路遇之,休哥不顾而南。继伦曰:寇蔑视我耳。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力战而胜,足以自树;纵死,犹不失为忠义,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众皆愤激从命。继伦令秣马,俟夜,人持短兵,潜蹑其后。行数十里,至唐州徐河。天未明,休哥去大军四五里,会食讫,将战。继隆方阵于前以待,继伦从后急击,杀契丹一大将,众皆惊溃。休哥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马先遁,余众引去。契丹为之夺气,自是不敢大入寇,每戒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契丹和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B.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C.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D.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本为皇帝临时差遣,此指“都监”,掌管本处禁军屯卫事务。
B.文中“妻子”指的是妻子与儿女,含义与今天所称“妻子”不同。
C.麾下,将旗之下,原意为将帅的部下,此处指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D.威虏,宋太宗改遂城县置威虏军,是宋辽边境上的重要军事据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继忠反对放着重兵不用、任凭敌军深入的龟缩战术,准备身先士卒,为国死战,他慷慨激昂的表态感动了将领们,众人都佩服他的勇气。
B.李继隆作为高级将领,能虚怀若谷,对袁继忠言听计从,静塞骑兵在唐河之战中能拼死进击、冲锋陷阵,是因为感激于李继隆的充分信任。
C.耶律休哥深知兵贵神速,他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追踪宋军的主力部队,所以对于尹继伦的小股巡逻部队根本不屑一顾,直接南下。
D.尹继伦在徐河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在兵力占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冷静分析战局,主动地跟踪并袭击辽军,起到了奇兵之效。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精卒,止可令守城,万一寇至,城中谁与捍敌!
(2)休哥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马先遁,余众引去。
2021-11-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   

黄庭坚

仕路风波双白发,闲曹笑傲两诗流。

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

桃叶柳花明晓市,荻芽蒲笋上春洲。

定知闻健休官去,酒户家园得自由。


【注】①青眼:魏晋时期阮籍能为青白眼。②闻健:口语,“趁健”“趁早”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辞官的两位郎中是宦途坎坷却风流笑傲的儒士形象。
B.辞官的两位郎中立场坚定,对朋友和朝廷的后进能够一视同仁。
C.辞官后可以徜徉街市,也可以游山玩水,尽享自由自在的生活。
D.这首赠友诗以时间和感情为线组织,诗人有着高超的架构能力。
15.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2021-11-1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