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云南 高二 期末 2023-03-29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种种日常生活中的,显示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道异彩。在酒文化的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的酒杯名称很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后常称为,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了。

酒文化中的,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之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还有严格的尊卑区分。如在宗庙举行祭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在饮酒时,重视仪礼,要等主人先饮,客人才能动杯;主人喝干了,客人才能干杯。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礼记·曲礼》要求酒浆处右。如果桌上有酒又有浆,则酒在左,把饮酒器(或觞或杯)放在左边。《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已不讲究这一套,但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很有意思。例如古人把斟酒叫做寿;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叫做。这些特指的字义,现已生疏,却每见于古籍。《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记席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入杯。《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釂,尽爵也。这是记郭解姐姐的儿子仗着舅舅势力,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犹有古意;釂改称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才显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不过,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同是一个字,似更胜一筹,诗句中更见闲趣,耐人寻味: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尚余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诗词中的残杯,也往往生动地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悲剧诗人,他曾在长安困守10年,其间写下多篇求人援引的诗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四句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B.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C.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常常构成当时情景的见证,成为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原思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使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主客、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所以《管子•弟子职》中有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的说法。
C.《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斟酒祝寿,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D.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以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它们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情趣相通,流露出的都是闲情逸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然而,时至今日,宴席上已不再讲究这些“礼仪”了。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与“干杯”。
C.杜甫用“残杯”写出了困守长安10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情感的起伏,感人至深。
D.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令人为之凄惨,为之怜惜,同样成为了我国酒文化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深沉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3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今年教育部把“双减”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将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审批,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很显然,“双减”是对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畸形格局的一次修正与纠偏。一直以来,公立学校系统都在“减轻学生负担”,而从现实反馈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是“把学生们往教培机构赶”。后者承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转移”和“需求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时至今日,已经成长为具有支配力的庞然大物。

在教育竞争、教育焦虑客观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今天,唯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齐头并进,才可避免把教育阵地“拱手于人”,才可抵制教育产业化对于教育公共性、公益性的蚕食。若是继续放任校外教培机构无序坐大,必然加剧内卷,丧失教育和舆论的双重主导权,最终引发系统性失控。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只有校内“吃得饱”,才不必校外去“加餐”。“课时少”“放学早”,不必然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对学生负起应尽责任,而不是推给市场。

(摘编自《持续推动双减,把教育的主阵地重新拉回校内》)

材料二: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是教育的事,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大事。当下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种困境到底如何破?我们该如何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新时代下,教育的减负问题亟须一个明晰的方向和解决路径。此次印发的《意见》指向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清晰目标。

(摘编自《坚持学生为本,坚守立德树人使命》)

材料三:

落实“双减”要求,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使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重要内容,也是为民解忧,满足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营造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一举多得。它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近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名学生、465.6万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只有师资得到了保障,教师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和合理的待遇补助,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摘编自《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继续放任校外教培机构无序坐大,必然加剧内卷,丧失教育和舆论的双重主导权,最终引发系统性失控。
B.素质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对学生负起应尽责任,而不是推给市场。“课时少”“放学早”,不必然是素质教育。
C.一直以来,公立学校系统都在“减轻学生负担”,而从现实反馈来看,这就是“把学生们往教培机构赶”。
D.要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就必须保障师资,教师的付出要得到肯定和合理的待遇补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将是“双减”工作的主要任务。
B.此次印发的《意见》指向了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目标清晰,为新时代教育的减负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解决路径,为破解目前的教育困境提供了可能。
C.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也能够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学习和发展空间。
D.虽然全国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但部分大城市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
6.根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国家采取“双减”政策的目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镇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们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朋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下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顶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了。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他找来针管,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地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老张的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小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却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的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儿。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呜”一下又没了影……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地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树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全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忍不住,还是对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疾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有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呀……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倒老院子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妨碍盖楼。
C.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他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自己也被倒下的树砸伤。
D.小说第三段既写出老槐树的好处,描绘了一幅风情画,又和下文枯叶飘落,人们很少来树下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一去不返的凄凉冷清形成对比,表达惋惜之情以及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8.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文中哪些情节暗示了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
9.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2023-03-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卫子夫。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青壮,为侯家骑,从平阳主。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宫上。皇后,堂邑大长公主女也,无子,妒。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同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孺为太仆公孙贺妻,少儿故与陈掌通,上召掌。公孙敖由此益贵,子夫为夫人,青为大中大夫。

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今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有功,以一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使建筑朔方城。青校尉张次公有功,封为岸头侯。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辎重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旧塞,绝梓岭,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其明年,匈奴入杀代郡太守友,入略雁门千余人。其明年,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杀略汉数千人。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青姊子夫得入宫            君之一悟
B.上召                       马畜弥山,富如此
C.略渔阳二千人     吾属今为之
D.至于陇西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汉武帝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汉武帝首创。
B.昆弟,即兄和弟,也包括近房的和远房的弟兄。文中“昆弟”与“从兄从弟”义同。
C.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亦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先后叫猃狁、山戎。
D.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用作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出身卑微,是郑季与平阳侯的妾所生。他小时回到父亲家里牧羊,长大后,当了平阳侯家的骑兵。
B.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受到皇上宠幸,且有了身孕。皇后听说后,很嫉妒她,就派人逮捕囚禁了卫青。
C.元朔二年,匈奴侵入汉朝边境,杀死辽西郡的太守。卫青受命从云中出发,向西攻打匈奴直到高阙。
D.卫青因战功获三千八百户,被封为长平侯,就连他的校尉苏建、张次公也各自因军功而获封侯。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2)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数为边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