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142855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种种日常生活中的,显示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道异彩。在酒文化的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的酒杯名称很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后常称为,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了。

酒文化中的,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之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还有严格的尊卑区分。如在宗庙举行祭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在饮酒时,重视仪礼,要等主人先饮,客人才能动杯;主人喝干了,客人才能干杯。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礼记·曲礼》要求酒浆处右。如果桌上有酒又有浆,则酒在左,把饮酒器(或觞或杯)放在左边。《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已不讲究这一套,但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很有意思。例如古人把斟酒叫做寿;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叫做。这些特指的字义,现已生疏,却每见于古籍。《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记席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入杯。《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釂,尽爵也。这是记郭解姐姐的儿子仗着舅舅势力,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犹有古意;釂改称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才显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不过,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同是一个字,似更胜一筹,诗句中更见闲趣,耐人寻味: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尚余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诗词中的残杯,也往往生动地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悲剧诗人,他曾在长安困守10年,其间写下多篇求人援引的诗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四句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B.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C.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常常构成当时情景的见证,成为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原思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使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主客、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所以《管子•弟子职》中有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的说法。
C.《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斟酒祝寿,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D.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以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它们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情趣相通,流露出的都是闲情逸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然而,时至今日,宴席上已不再讲究这些“礼仪”了。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与“干杯”。
C.杜甫用“残杯”写出了困守长安10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情感的起伏,感人至深。
D.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令人为之凄惨,为之怜惜,同样成为了我国酒文化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深沉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来源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考虑到每年书籍及书籍词汇总量不一,本书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海量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与海量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来代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

④从统计结果来,1700-1800年间仅有皮影戏和妈祖被少量提及。1900年以后,其他项目才被普遍提及,京剧、书法、端午节等词汇被提及的频次都有明显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起伏,最为明显的是,妈祖和京剧在建国后都出现了骤升的较高梯次。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妈祖在1960年左右出现了300年来的最高峰值;京剧在建国后的知名度也有巨大提升,在196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后明显波动下降,并在改革开放后显著上升,直至1981年左右达到300年来的最高峰值。

⑤尽管整体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但仍有例外。皮影戏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了相对降低的态势。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年,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日后做了皮影戏演出。直至清代后期,由于政治原因,皮影戏遭到了禁演和查抄;“文革”时,皮影艺术又再次遭到了“破四旧”的噩运。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社会环境,但在当代多元化、高科技化的大众流行影视等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令人惋惜。

⑥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提升。在机械化电子化的时代,针灸、书法和雕版印刷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殆尽,反而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这和跨国交流的密切化相关,也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有关。中国的文化自觉是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渐悟过程。在科学技术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全球化趋势以及以西方当代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处于濒危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也将是文化软实力的角逐;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核心的话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比较中国非遗项目国际知名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关系。

⑦另外,我们还发现,青海热贡艺术,西安鼓乐等12个非遗项目在本文研究所使用的300年书籍大数据中并无提及。虽然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数量目前排位世界第一,但有近1/3国际知名度还很低。对他们的宣传极为不足,其中有6项属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发展冷热不均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节选自《大数据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年国际知名度分析》

1.对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证明外国艺术家对皮影戏有着持久的兴趣。
B.介绍皮影戏在国外宣传推广的形式和过程。
C.表现皮影戏作为非遗项目跨越中外的魅力。
D.解释皮影戏知名度在18世纪处于高位的原因。
2.第⑦段多次列举数字的意图是什么?
3.综观全文,概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
2019-05-13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是相对的

①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收入高的人,并不一定比收入低的人幸福;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并不一定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幸福;生活中积极事件多的人,并不一定比消极事件多的人幸福……

②那么幸福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似乎不存在那么一把尺子,可以帮我们确定怎样才算幸福。当我们谈论幸福时,总在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是的,幸福来自比较。

③比较的标准是主观构建的。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哪个社会机构曾经给出过一个统一的关于幸福的标准,但人们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并凭借这个标准判断自己的生活幸福与否。

④比较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这种标准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那么比较的标准也会提高;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那么比较的标准也会下降。

⑤由此看来,比较的标准不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同时,比较的标准是复杂的,按与谁比比什么可以分为比较的对象标准和内容标准。比较的对象标准有哪些呢?

⑥一种是自己以往的生活。很多时候,人追求的就是比过去生活得更好。以往的生活常常是最直接的比较对象,如果个体现在的状况要明显优于过去的自己,则感觉更幸福。

⑦自己的理想及期待的生活,是另一种比较对象。一般而言,个体总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对生活的期待。即使个体达到了一种看上去比较完美的生活状态,还是有可能不会感到幸福,因为尚未达到自己的目标。即使暂时达到了某个目标,但他的理想和期待还可能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便会继续追求理想,追求更大的幸福。

⑧第三种常见的比较对象,是他人的状况。个体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感受到幸福或不幸福。比较时,可能会先选择同一社会群体或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比较。个体可以通过与自己以往或理想生活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幸福,但个体的幸福更多更广泛地还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

⑨除了对象标准之外,还有内容标准。有这样两个家庭:一个家庭看上去过得比较潦倒,一家三口挤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的一半被床占据着,但父母常常陪孩子在床上做游戏,孩子在父母身边爬来爬去,玩得非常开心;另一个家庭看上去很幸福,住在宽敞的房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父母却忙于事业,孩子在冷清的房间里孤独地玩着。那么,哪个家庭更幸福呢?这个例子涉及比较的内容标准。

⑩比较的内容标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人们会首先考虑物质的内容。就像《小王子》里所描述的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见一幢有玫瑰色砖墙的房子,窗前长满了天竺葵,屋顶栖息着鸽子……’,他们却始终无法想象这幢房子。你必须对他们这么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于是他们就会惊呼:‘多美啊!’。不过,当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们便会越来越重视精神内容。就个体而言,认知能力越强,越会更多地进行精神层面的比较,即使拥有非常好的物质条件,他还是会因为精神内容的缺失而感觉不够幸福。

⑪究竟怎样才是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不断拥有,失去和追逐幸福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不懈的追求,人类才会不断地进步。

(节选自《儿童的幸福感》,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语“一把尺子”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放到第②段结尾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当自己的生活更加符合某种标准,人们就会感觉更幸福。
②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是将自己的生活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
③有来自个体期望的,也有来自社会他人的,还有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
④那么这种标准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难以判断幸福与否是因为人们没有标准。
B.幸福和看上去完美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
C.一个人生活得比过去更好仍可能感到不幸福。
D.人们更多地进行精神层面的比较就会感到更幸福。
4.第十段用《小王子》中的话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3-10-21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现出了恐慌。
C.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2020-03-16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