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中 2021-11-16 5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让广大青年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运动中热血青年抵制巴黎和会、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结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同行、与人民同行,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当前,以“80”“90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到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青年要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于新时代。

(摘编自刘慧、魏华《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光明日报》201954日)

材料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青年工作视为极其重要的工作,以满腔热情关注青年、鼓舞青年,领导青年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寄语青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立大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大志就是要有远大理想。志存高远才能激发奋发前进的潜力,催生无坚不摧的动力,把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大青年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与人民共命运,把个人理想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想人民所想、为人民造福中确立和升华理想;与时代同步伐,充分认识到当代青年具体使命任务的变化,把小我融入兴国、强国的大我之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明大德。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是为人之本,人无德不立,没有良好的品德修为,打不牢修身立德的根基,在人生道路上就无法走正、难以走远。青年要加强正确的道德认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认同上下功夫,增强道德思维和道德敬畏,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增强自觉的道德养成,在道德学习上下功夫,恪守正道,严守规矩,把提升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在日常生活中涵养良好道德操守,推动自身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强化积极的道德实践,在道德行动上下功夫,把道德的力量运用到创造美好生活上,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文明正能量,促使道德建设蔚然成风。

成大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伟大事业必须要由人才来实现,因人才方能不断壮大。当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青年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拓宽认知视野,以准确的判断力把握时代脉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担大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广大青年决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中跑出更好成绩,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勇立时代潮头,将奋斗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在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每一件小事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就要争做时代先锋,把不计个人得失作为价值追求,在持续、忘我的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每一次付出中焕发出青春最绚丽的光彩;就要开拓时代功业,把爱岗敬业作为基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在守住工作底线、突破自我局限、追求事业极限的每一项任务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节选自秦龙、吉瑞霞《百年大党与大国青年》,《光明日报》20215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00年前五四运动是救亡图存,今天的青年则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者表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爱国报国行为。
B.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对于青年来说,如果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广大青年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努力发扬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和履职尽责的敬业精神。
D.两则材料都为鼓舞广大青年而作,都明确提出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在人生黄金时期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坚定的爱国情怀,是避免国外敌对势力向我国挑起事端的有力举措。
B.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因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
C.德是为人之本,只要青年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其自身道德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建设便蔚然成风。
D.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四条要求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推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两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下青年应如何践行五四精神。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
C.顺爷和六哥曾经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表现了他们视土如命,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
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作者对新时期农业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伤逝之情。
8.小说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
9.请结合文本相关信息,对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和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进行评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韩愈上表切谏: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上大怒,遂贬愈为潮州刺史。

河北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果悍阴狡,潜谋作乱。庭凑围深州,朝廷不能讨。丙午,加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自深州突围出。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言:官自粜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以粜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诏百官议其可否。韩愈上言,以为:城郭之外,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则无物不取,两得利便。今令人吏坐铺自粜,非得见钱,必不敢受。如此,贫者无从得盐,自然坐失常课,如何更有倍利!又,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理行!事遂寝。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B.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C.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D.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号轩辕氏;今国人所谓的“炎黄”,即指他与炎帝。
B.工部,隋唐六部之一,掌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
C.度支,官署名;唐制,户部的度支司掌国家财政收支,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亦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忠诚耿直,直谏排佛。皇帝信奉佛法,留佛骨于宫,导致臣民狂热跟风;韩愈直言进谏,强烈反对,因触怒皇帝而被贬潮州。
B.韩愈忠勇果敢,不辱使命。韩愈到达镇州之后,置身于兵革,临危不惧,厉声呵斥,义正辞严,最终说服王庭凑解除了深州之围。
C.韩愈心怀百姓,理性论政。张平叔提议通过官府卖盐以获取更多利益,韩愈有理有据地对这一举措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成功劝止。
D.韩愈宽宏通达,倾心交友。朋友寂寂无名之时,他尽心举荐;朋友居官食禄、自己通达显贵之后,仍然一如平昔,相聚赋诗论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
(2)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
14.韩愈是如何说服王庭凑解除深州之围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梓州城

杜甫

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

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


【注】①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诗人送好友严武到绵州,未几,徐知道作乱,因入梓州。②伊,发语词。③乾坤,诗中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黄花酒”与题目中的“九日”相契合,点明了时令为重阳节。
B.“昔”与“今”、“异”与“同”等在对比之中彰显沧桑感,突显沉郁诗风。
C.颈联将家之命与国之运紧密联系,以“悲歌”“醉眼”传达出一种无奈之感。
D.本诗时间与空间相贯通,景物与情感相融合,与作者的《登高》诗异曲同工。
16.诗论家方回评价本诗“悲不可言”,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悲”的内涵。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里的“____________”两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化成自己对贤才的无比渴望。
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梦游天姥而非瀛洲,是因为瀛洲“______”,而天姥山与之相比,却“_______”。
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描绘出江水腾涌的雄奇壮观景象,呈现给读者一幅有声有色且极富动感的画面。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白天里,我曾在这一座山城里蜂房般的 的房屋的迷宫中漫游。我曾进进出出于大小商店之中,看点什么,买点什么。我也曾在大街上滚滚的人流中漫步,没有什么固定的目的,只是作为一个外地人、一个旁观者看看而已。我看玻璃窗里陈列的五颜六色的商品;我看街旁菜摊上摆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菜蔬;我间或也能看到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穿着极具特色的服装,头上和手上戴着的首饰闪闪发出银白色的光芒。我顾而乐之,忘记了时间的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瞻仰的一些革命 ,比如红岩、曾家岩、周公馆、桂园等等。特别是红岩,更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我怀着十分虔敬的心情在那里走上走下,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房间里瞻望。我的步履很轻很轻,我几乎屏止住了呼吸。我一向景仰的那一些革命前辈仿佛还住在这里。我不敢放肆,我怕打扰了他们的清神。在院子里,现在时令虽然已是冬天,但那些五颜六色的菊花却傲然怒放,表示出与众不同的骨气。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丛我不知道名字的蔓藤,开着红色的花朵,红得像火焰,像朝霞,耀眼惊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鳞次栉比       流失       胜地
B.星罗棋布       流逝       胜地
C.星罗棋布       流失       圣地
D.鳞次栉比       流逝       圣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现在时令已是冬天,但那些五颜六色的菊花却傲然怒放,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骨气。
B.现在时令虽然已是冬天,但五颜六色的那些菊花却傲然怒放,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骨气。
C.虽然现在时令已是冬天,但那些五颜六色的菊花却傲然怒放,表示出与众不同的骨气。
D.现在时令虽然已是冬天,但五颜六色的那些菊花却傲然怒放,表示出与众不同的骨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不知道名字的一丛开着红得像火焰、像朝霞一样耀眼惊心的花朵的蔓藤最引起我的注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了太空的边界之外,公众关注的焦点是(     ),也就是乘客可以漂浮在座舱里的时间。应该说,获得微重力体验并不是太空旅游的目的,因为。比如在游泳池里进行弱重力漂浮,背着橡皮筋吊带行走,都可以获得真实的微重力体验。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而在地球椭圆轨道上获得微重力体验的环境是常态的、持续的。但是,持续的、长时间的微重力环境 ,比如会出现眩晕、呕吐、头部充血和骨质疏松等症状。航天员之所以要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微重力环境。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太空旅游如何获得微重力时间
B.太空旅游是否可以获得微重力体验
C.太空旅游会获得多少分钟的微重力时间
D.多少微重力时间是通过太空旅游获得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请以“青春不需要伪装”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简明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全命题作文  审美情趣  自我定位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