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部分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期中 2021-11-30 4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中的讽刺篇章集中在《国风》和《小雅》,年代集中在西周后期和春秋时代。以《小雅·抑》篇为例,它被认为是老臣讽谏周王的作品,视尔梦梦,我心惨惨,文中字字句句真切诚恳,这必然引起统治者的共鸣和接纳。而《国风》中众多反映人民疾苦的篇目,如《硕鼠》这样讽刺统治阶级不修其政,贪而畏人的丑态,又如《击鼓》中对战争的厌倦反感,在统治者看来,是下层阶级的牢骚。这些篇章是统治者体察民风、改良政策的途径和自我反省的依照,也是艺术欣赏和流传的载体。

周王朝的此种自信,源自周王朝的意识形态。周王朝的建立由武力取得。商朝曾一度认为天命永恒,长期的孤芳自赏和自我麻痹,使得商朝统治者沉醉于自我编织的天命网中,没有足够的警惕意识,不能积极应对天下变乱。从变乱中接过大旗的周王朝与殷商不同:周王朝也相信并宣传天子理论,他们坚持的理论是周王朝的建立是天放弃了对殷商的支持和信任,改选周作为它的元子。周王朝的这番理论和心态是自我创制的。通过这番建构,周王朝天子和子民都接受了这套基本没有突破点的体系,周王朝从覆商夺权,建立之初到之后的统治构想,也基本符合这一理论建构体系。不仅如此,这种体系的建立还是和信仰相接的精神产物。周王朝统治者称自己为,和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和人们普遍信仰、甚至信仰到无法谈论、谈论不清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宣告了其政治统治的必然性,于是这种联系给予天子以无可替代的至高性。人们无法否定天,无法否定天命,也就无法否定天所指定和宠爱的王朝。周天子本身也是相信这一点的,于是那些牢骚埋怨至多是统治者的皮肉之痛,在当时永不可能触及统治的权威性和必然性。这些诗句是逆耳的声音,但它的威力仅限于此,周王朝并不担心它的危害会扩及社会稳定的根基。人们在甘心受统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是可以理解、包容和接受的。

同时,周王朝以自己的经验证明,天命靡常,绝对的自信只能引来绝对的潜在祸患。周代替商一方面是由于天的视线转移,另一方面也是商朝自己没能把握住上天的眷顾而滥用特权,祸国殃民。这种隐隐的不安,促使周王朝统治者将以德配天的观念引出。即用好的德行来规范自己的统治。王道保民的基本观念反映在《诗经》中,讽刺诗的入选即为最好的例证。统治者在用这种方式告诫自己,告诫后代,周王朝的统治还存在缺憾,存在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隐患或现实矛盾,存在操守和德行不够典范、执政不够贤明的君主。另外,以诗歌作为警戒,既有生动活泼、免于说教的独特性,又脍炙人口通俗易懂,对于流传和引起注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摘编自王晔《〈诗经〉中讽刺诗得以生存的外在因素》)

材料二: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百七十余首,大多作于贬谪前期。他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其讽喻诗的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疾苦、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的生活以及他们欺压百姓的恶行,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尖锐揭露和对社会不良时事的鞭挞,讽谏皇帝,使皇帝明白为政之要,从而使政治清廉、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在白居易所写的众多讽喻诗中,《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代表作,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经过了严密组织建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中,《卖炭翁》作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中唐时期社会差异日益明显,揭示出上层人士对广大穷苦百姓巧取豪夺的卑劣行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写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句,发人深省。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俗,写实性强。这一特点,早在《诗经》中就有明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乐府民歌中,之后仍具有这样的倾向和趋势。而同在唐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则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启迪。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被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和发扬,使诗歌进一步呈现通俗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善于运用鲜明甚至尖锐的对比,突出社会的阶级差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在《轻肥》中,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描写那些宦官集团中的内臣、大夫和将军骄奢淫逸的生活,转而又写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一天壤之别的场景转换,令读者惊讶不已,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白晓雪《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集中于《诗经》的《国风》和《小雅》中的讽刺诗,当时的周王朝统治者能给予正面的回应。
B.在周王朝,只要不触及统治者统治的权威性和影响社会稳定,人们都可以借讽刺诗来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C.白居易的讽喻诗致力于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鞭挞,讽谏皇帝并使其醒悟,使得当时的国家面貌为之一新。
D.白居易讽喻诗质朴的语言以及通俗写实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同朝代诗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朝统治者汲取商朝教训,力求以好的德行来规范统治,这为当时讽刺诗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周王朝统治者自我创制的永无懈可击的“天子”理论,确定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了子民等的认可。
C.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批判现实的特点,其中有一些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能体现其“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
D.材料二围绕“白居易的讽喻诗”,分别从内容、目的、特色等角度展开论述,并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
3.下列各项中白居易的诗句,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B.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
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白居易《纳粟》)
C.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白居易《秋游原上》)
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诗经》中的讽刺诗和白居易讽喻诗的相同点。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诗经》中的讽刺诗得以存在并流传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翁丁

黛安

火塘在屋子正中。没有灶,一只三角铁架支在火上,大锅,小锅,大壶,小壶,做饭,烧水,都在这只架子上。它支撑着翁丁佤族一家人的日子。火塘不熄,常年燃着粗而长的木头。北方的乡下,灶膛里多是玉米根、玉米秆、玉米槌、麦秸,从灶膛一眼就望见了田野。那些柴禾不耐烧,火苗轻飘,柔软,需要不停地往灶下续柴,人不能离开。我们偶尔也烧木头,但都是用斧头劈成窄细的木条,或干脆是捡来的枯枝。

翁丁大。翁丁大气。翁丁也种玉米,但秸秆不烧,砍下来任其烂掉肥地,只烧木头。木头粗的仿佛人腰,细的也要阔于碗口。而长度,若竖起来,比人高是很寻常的。佤族一词本意即为住在山上的民族。翁丁四面皆山,林高树密,有一种树,生来就是为了烧火的,越砍,长得越旺。还有,森林里,总有一些树在莫名死去。或许是像人一样老死的。死去就要砍下烧火。死去的树在火光中重生。所以,在翁丁原始部落,随处可见一堆堆码得齐齐整整的木头。走近了,会看见一根木头的年龄。没有两棵树的年轮是完全一样的。就像人的指纹。那是翁丁人的日子,是日子里的刻度和温度。

木堆旁边闲置着一把弯刀,一只竹篓,一副篾筐,一绳晾晒的各色衣物,像一张张油画,静立在岁月里,任时光像一只猫,轻轻在上面走过。

木头大,人就不会被火拴住了。把添满水淘好米的锅往铁架子上一蹲,就去忙其他活计了。日子一天到晚,也说不上多忙,但也闲不住。猪在圈里,鸡在街上,芭蕉、茶树、水稻、谷子、玉米、菜蔬在地里,地在山上,山在寨子外。每一样都在时空里排好了序,等着人去收拾。织布机随时拉开着架势,蒸玉米的时间就能坐下来再织一小截布。翁丁织布一直用最古老的腰机织法。腰机由几根木棒、木刀、竹签组成。人坐下后,双脚蹬住撑经木的两端,绷紧经线,然后一遍遍地提综、穿梭、打纬。

人们日常的衣服床单围巾背包,哪一样都离不开布,都要女人一毫米一毫米经经纬纬地织出来。布的颜色,没有谁统一规定,织布的女人想怎么织就怎么织,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织完往那一挂,好看。

高山流水里长大的女人,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蓝天白云,红花绿草,看到的都是大自然最本真最纯粹的颜色,对美的感知,是天生就存在于骨子里的。那布是艺术美的范畴,更是寻常百姓日子的一部分。翁丁人的日子,都是翁丁人自己一样一样经纬分明地整理出来的。

大木头是经历过世面的。里面有天地日月,雪雨风花,经了沧桑的大木头懂人心。大木头只管自己烧,不用人守着。火苗真大,真多。锅底下满满的鲜艳的火苗,锅的四周也是满满的鲜艳的火苗。火燎着锅盖了。翁丁偏,二三十公里外,翻过几座山,就是缅甸了。仅仅七十年前,翁丁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屋子一律为中国南方典型的杆栏式二层茅草房——一楼养猪啊牛啊羊啊鸡啊狗啊,二楼住人。我来的时候,翁丁正值雨季。翁丁的雨,一下就是几个月。

在雨季,只要哪天还没下雨,那一天的夜或黎明就不会按时到来。一天中,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场雨。也许就是雨的缘故,茅草屋脊陡,坡长,密严,只向天开了一扇小芭蕉叶大的窗,整个房屋像一间暗室。可是火让茅草房里明亮起来了。黑篾桌亮汪汪的,黑竹凳亮汪汪的,黑铁锅亮汪汪的,黑水壶亮汪汪的。竹木的黑立柱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地板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墙壁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屋顶亮汪汪的,绻在火塘边睡觉的大黑猫亮汪汪的。常年不熄的火塘,日日夜夜的烟熏火燎,屋里什么都成黑的了。翁丁是一幅油画,黑是它的主色调。那是岁月的黑衣衫,是日子的黑包浆,是一个民族的黑皮肤。在色彩的王国,黑侵蚀并战胜了其他任何颜色。黑是一只罐子,把所有其他的颜色都一一盛在了里面。主人不在跟前,火把主人的日子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都照得亮汪汪的了。

也有不黑的物件。一摆洗净的瓷碗,亮汪汪的,是月亮栖落在了茅草房里;几瓶去年采的野蜂蜜,亮汪汪的,是金子融化在了茅草房里;三两个垂挂在钉子上的七色手织布包,亮汪汪的,是一抹彩虹升起在了茅草房里。它们是画面恰到好处的点缀。它们让黑的更黑,让黑迸溅出火光来,照进了翁丁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述翁丁人平凡朴实的日常生活,生火做饭、耕织养殖、家居环境等,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处处体现了翁丁的烟火气。
B.翁丁原始部落到处堆放用作烧火的木头,烧火只用木头,自然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但也体现了翁丁人大气的民族特征。
C.翁丁女人从小就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有着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她们织出的布供家庭日常使用,同时具有审美价值。
D.翁丁所处的地域每天必定要下雨,这决定了翁丁人居住建筑的特点;而翁丁人在火塘生火并保持长年不熄,也与此有一定关联。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翁丁部落的烧火和北方乡下的烧火进行了比较,让读者对翁丁人火塘烧火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B.文章多处使用排比、反复手法,使得语言轻盈跳动,有节奏感,有益于呈现翁丁人宁静、朴实的生活状态。
C.文章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油画”设喻,都是为了突出翁丁的色彩丰富而又浓烈,表现翁丁人生活的热情。
D.文章结构较为松散,看似信笔写来,但都围绕翁丁的“烟火”特色展开,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征。
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文章结尾两段着重写了翁丁的“黑”与“亮”,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檀道济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B.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C.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D.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文中指今河南省。
B.筹,可指用于计数和计算的竹码,如“觥筹交错”中“筹”即为此义。
C.禳鬼,是通过祭祀而祛除恶鬼的仪式。禳,通过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D.祖道,古代出行前祭祀路神,并设宴饯行。祖,是临行时祭路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檀道济心存仁恕,赢得民心。武帝北伐时,檀道济担任前锋,所到之处敌人望风降服。有人建议杀死俘虏,他却将之全部释放,归附于他的人很多。
B.檀道济能征善战,作战勇猛。檀道济总管征讨的各项军事事务后,向北转战到济水。魏军势力强大,但檀道济与魏军打了三十多场仗,大多以获胜告终。
C.檀道济临危不乱,胆略过人。檀道济进军到历城时,军需物资耗尽。他巧施计策麻痹敌人,收效显著。他带领军队摆脱困境,敌人不敢进逼。
D.檀道济功高遭忌,惨遭杀害。他在南朝和北朝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被杀害之后,北朝连年南侵,文帝望见南侵的魏军,这才后悔下令杀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降者妄,斩以徇。
(2)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
14.檀道济功勋卓著,为什么最终被处死?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介绍背景,从分别到相逢已有十年之久,为下文的“惊”和“忆”做了铺垫。
B.颈联前一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描绘了倾诉别情的场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尾联以“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用“秋”点明了时令,又隐蕴着诗人伤别的情怀。
D.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16.本诗颔联描写颇有特色,请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无衣》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11-2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诞生后一直(       )而传承使用至今,把数千年的历史生命浸入中华文明的血肉骨髓。但是,汉字究竟起源于什么,历来(       ),不过,原始的图画与记号无疑为汉字的萌芽与诞生提供了胚胎和模型。尽管早期原始图画与记号的具体意义尚不明确,但线条多寡不一的相近形象,就已预示着未来脱胎于之的汉字必将有繁有简。所以说,,在汉字起源之初就已如此。

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被受到一定冲击。一方面,电子智能输入给传统书写带来挑战。电子产品、无纸化办公、网络虚拟社交等新事物让人们书写汉字的频率越来越低,提笔忘字、写错字别字的现象。另一方面,刻意追求标新立异使汉字的应用出现不规范现象。电子产品的使用(       ),但对当下的语言文字工作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我们相信,繁体字一直是泱泱文明古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可能也绝不会消失。繁体字和简体字必将(       ),世代相传。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绵延不绝             众说纷纭       势不可挡       休戚与共
B.绵延不绝             众口一词       势如破竹       风雨同舟
C.纷至沓来             众说纷纭       势如破竹       休戚与共
D.纷至沓来             众口一词       势不可挡       风雨同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中,使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受到一定冲击。
B.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被受到一定冲击。
C.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中,民众的汉字应用有所下降,规范书写自然也受到一定冲击。
D.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也受到一定冲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里我是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

1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2没有文化的动物,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3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4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5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6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7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8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而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切文化中既需要“词”,同时也需要“文字”
B.一切文化中既需要“文字”,同时也需要“词”
C.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D.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文字”,可是不一定有“词”
2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意思,要求表达简洁准确,不超过2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知名作家针对网上种种跷大拇指(表情包)现象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和不屑。他发文评论说:你转载一篇文章,随之而来,不是献花,就是跷大拇指,或同时出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下次他转文,你也跷跷大拇指,过去叫呼应,现在叫互粉’,也是线上的人情世故……事实上,线上拇指完美无瑕,就像线上献花,一钿不值。


你赞同这位作家的说法吗?请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举办的社团活动上进行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句名篇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21-220.65压缩语段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为人处世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  个人 他人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